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接受度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或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理解与掌握的程度。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有效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如何能很好地掌握生物课堂讲授的知识,促进课堂参与度、有效提高学生接受度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教学,浅谈提高生物学习接受度的策略与实践。
一、加强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是推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动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要加强质疑问难,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多预设些有一定逻辑联系的问题系列,环环相扣,让学生顺藤摸瓜,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这样设计,使前一问题成为后一问题的切入口,或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找到了上述知识的结合点,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知识链,进一步构建成较为牢固的知识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不断的质疑中形成知识,在不断的质疑中完善知识。
例如,“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用斐林试剂鉴定淀粉是否水解产生还原性糖,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不通过用碘液来测定试管中是否还存在淀粉来鉴别反应情况?这样做在操作上比用斐林试剂鉴定要简易一些。但这样做是否可行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实验验证或讨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是极为有益的,而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度的提高又必然会优化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这些才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
二、加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思维的广阔性品质表现在能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多方面联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把它推广到类似的问题中去。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能产生1 1>2的效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从而达到促进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生物教学中的实验优势和鲜活的学科特点,是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提高课堂学习接受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时,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学习接受度最高,学习效果最好。
生物教学中的许多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主动探究。这样既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究规律,又能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四、加強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完成一些技巧性、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习题;二是能解释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完成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作业练习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作业练习。完成作业习题,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独立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可谓一举两得。
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如,学过人类遗传病后,可以根据各种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开展有关遗传病的调查,了解某些遗传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给周围的人以适当的指导。
总之,要提高课堂学习接受度,就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要创设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果说学习接受度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那么参与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策略是这个评价标准与灵魂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侯文杰.高中生物接受度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
[3]陈英水.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09.
[4]俞鹊英.创设“悖论”情景引导学生思维[J].中学生物教学,2009.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加强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是推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动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要加强质疑问难,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多预设些有一定逻辑联系的问题系列,环环相扣,让学生顺藤摸瓜,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这样设计,使前一问题成为后一问题的切入口,或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找到了上述知识的结合点,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知识链,进一步构建成较为牢固的知识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不断的质疑中形成知识,在不断的质疑中完善知识。
例如,“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用斐林试剂鉴定淀粉是否水解产生还原性糖,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不通过用碘液来测定试管中是否还存在淀粉来鉴别反应情况?这样做在操作上比用斐林试剂鉴定要简易一些。但这样做是否可行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实验验证或讨论,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是极为有益的,而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度的提高又必然会优化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这些才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
二、加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思维的广阔性品质表现在能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多方面联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把它推广到类似的问题中去。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能产生1 1>2的效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从而达到促进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生物教学中的实验优势和鲜活的学科特点,是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提高课堂学习接受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时,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学习接受度最高,学习效果最好。
生物教学中的许多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主动探究。这样既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究规律,又能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四、加強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接受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完成一些技巧性、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习题;二是能解释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或完成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作业练习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作业练习。完成作业习题,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独立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可谓一举两得。
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如,学过人类遗传病后,可以根据各种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开展有关遗传病的调查,了解某些遗传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给周围的人以适当的指导。
总之,要提高课堂学习接受度,就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要创设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果说学习接受度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那么参与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策略是这个评价标准与灵魂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侯文杰.高中生物接受度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
[3]陈英水.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09.
[4]俞鹊英.创设“悖论”情景引导学生思维[J].中学生物教学,2009.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