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目前社會疫情趨於平緩,疫情下民眾情緒影響是否得到舒緩?對哪些群體帶來的影響最大? 社會上的關注度是否足夠?各界應如何應對?
浸信會澳門愛羣社會服務處羅寶珍博士:整體來講,5月以來我們透過其他合作機構轉介及求助的個案上升,發現他們對疫情有很大的擔心,我們都會教他們做好預防工作,比如正面的思考方法,如何平和情緒,等等。特別需要關注的群體主要是醫療前線工作者、長期病患者長者、和親人關係疏離者。此外,還有經濟收入受影響的失業人士及家庭成員,都是需要幫助的社群。而針對這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政府及社會上的團體給予關注也做了很多協助措施,希望接下來,社會各界可以透過進一步的工作幫到更多的人群。
澳門心理學會程美珍理事長:春節期間至2月初是本澳疫情最嚴峻時期,各項防疫政策推出,以減低疾病傳播的機會,但由於我們對這個疫病了解不多,社會普遍出現恐慌,直至後來疫情緩和,社會秩序逐步恢復,至第二波有海外留學生及居民返回澳潮,大家對疫情再度有恐慌情緒,近期鄰近的香港地區社區大爆發等,每當我們經歷不同的疫情變化時,便會牽動我們的情緒,這些都是自然的保護反應,讓我們提高警覺應對;但人都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當我們對疫情狀況獲得控制時,我們的情緒便會慢慢得以緩和。
疫情全球爆發,不論誰都不可置身事外,而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澳防疫半年來已經取得百多天零個案的成績,我們可持續投入資源關注民眾情緒、心理健康狀況,尤其要關注幾類人士,包括:身患疾病的人群;和病患有接觸的前線工作人員;長者和小朋友;受疫情影響失業或經濟收入來源受影響人士;一些正在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因受疫情影響到求診計劃被打亂,進而影響到他們心理健康。
本澳汲取天鴿時的經驗,自疫情發生以來,各界均高度關注疫情帶來的影響,特區政府有做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每日透過記者會發佈疫情消息,增強市民對疾病資訊的掌握,增加巿民的控制感,減少憂慮;及時推出經濟支援,如推出8000元電子消費卡、僱員15000補助等,助市民減低生活壓力,這些措施都有助維護巿民的心理健康;同時,市民亦可通過建立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令生活返回常態;不只關注疫情中負面的訊息,多留意事情的不同面向,同時,充分使用餘暇時間做些疫情前沒有時間去做的活動,如閱讀書籍、煮食等有助令身心愉快的活動;此外,我們亦可透過建立友善的環境,多多關心身邊的朋友,一通電話,一句關心與問候,都有助改善自己及別人的情緒,為彼此帶來愉悅感受。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劉振峰主任:隨著本澳疫情放緩,政府和市民對疫情的關注度有所放松鬆,社會經濟秩序逐漸恢復,整體看,還有哪些層面需要關注呢?有以下方面,一是在職人士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如現在很多賭場的客人很少,看似前線工作人員莊荷很清閒,但其實,他們才是最有壓力的一群,除會擔心公司能否營運下去,更會自己會否被炒、將來的工作前景等等,而通常超過9成在職人士遇到工作上或生活上的心理問題不願意向上級求助,反而多數會向家人或朋友求助,所以企業除承諾保險員工就業外,主動留意和增加關心員工內心需要的措施,如透過若企業有僱員支援計劃,主動向員工定期提供心理健康講座、心理支援熱線等內部心理健康支援計劃,就顯得很重要。另一方面,面對生活模式的巨大轉改變,整個社會的出現心理健康的需求增多,加大社區推廣的力度有助市民察覺自己與親友的狀況,增加求助意識和尋找方法去舒緩心理壓力。若在社區加大推廣,有助整個社會都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在家庭層面,我們在工作中,發現疫情下多逹8成家庭衝突增加。家人關係本來好的,可能多了相處時間加深感情;但反而家人庭關係原來就較疏離的,無論在夫婦關係或、親子關係就都會出現惡化的跡象。心理與情緒健康不止是個人與家庭的事情,更是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2019年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裡提焦慮症將超越抑鬱症,成為全球主要精神健康問題,全球有4%人口出現相關症狀,估計到2030年,將會造成十六萬億美元經濟損失,成為市場勞動力損失的最大成因,有研究指出,焦慮症對經濟損失的影響排首位,可見保持大眾的心理健康對社會發展有多重要。疫情下,正是一個著手關注心理健康的時機,為未來經濟復蘇做好準備。
聖若瑟大學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院郭展謙教授:本澳市民的情緒相比疫情初爆發時緩和了不少,但隨着鄰近地區和全球的疫情持續反覆,預計民眾的壓力情緒會持續一段時間,直至全球疫情發展有明顯下滑趨勢。本澳面對是次疫情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令廣大市民都能配合共同抗疫。全球在疫情期間,有幾類人群的心理狀況特別值得關注,包括患者、照顧者、前線服務人員、醫護人員和因疫情影響生計的市民。
浸信會澳門愛羣社會服務處羅寶珍博士:整體來講,5月以來我們透過其他合作機構轉介及求助的個案上升,發現他們對疫情有很大的擔心,我們都會教他們做好預防工作,比如正面的思考方法,如何平和情緒,等等。特別需要關注的群體主要是醫療前線工作者、長期病患者長者、和親人關係疏離者。此外,還有經濟收入受影響的失業人士及家庭成員,都是需要幫助的社群。而針對這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政府及社會上的團體給予關注也做了很多協助措施,希望接下來,社會各界可以透過進一步的工作幫到更多的人群。
澳門心理學會程美珍理事長:春節期間至2月初是本澳疫情最嚴峻時期,各項防疫政策推出,以減低疾病傳播的機會,但由於我們對這個疫病了解不多,社會普遍出現恐慌,直至後來疫情緩和,社會秩序逐步恢復,至第二波有海外留學生及居民返回澳潮,大家對疫情再度有恐慌情緒,近期鄰近的香港地區社區大爆發等,每當我們經歷不同的疫情變化時,便會牽動我們的情緒,這些都是自然的保護反應,讓我們提高警覺應對;但人都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當我們對疫情狀況獲得控制時,我們的情緒便會慢慢得以緩和。
疫情全球爆發,不論誰都不可置身事外,而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澳防疫半年來已經取得百多天零個案的成績,我們可持續投入資源關注民眾情緒、心理健康狀況,尤其要關注幾類人士,包括:身患疾病的人群;和病患有接觸的前線工作人員;長者和小朋友;受疫情影響失業或經濟收入來源受影響人士;一些正在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因受疫情影響到求診計劃被打亂,進而影響到他們心理健康。
本澳汲取天鴿時的經驗,自疫情發生以來,各界均高度關注疫情帶來的影響,特區政府有做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每日透過記者會發佈疫情消息,增強市民對疾病資訊的掌握,增加巿民的控制感,減少憂慮;及時推出經濟支援,如推出8000元電子消費卡、僱員15000補助等,助市民減低生活壓力,這些措施都有助維護巿民的心理健康;同時,市民亦可通過建立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令生活返回常態;不只關注疫情中負面的訊息,多留意事情的不同面向,同時,充分使用餘暇時間做些疫情前沒有時間去做的活動,如閱讀書籍、煮食等有助令身心愉快的活動;此外,我們亦可透過建立友善的環境,多多關心身邊的朋友,一通電話,一句關心與問候,都有助改善自己及別人的情緒,為彼此帶來愉悅感受。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劉振峰主任:隨著本澳疫情放緩,政府和市民對疫情的關注度有所放松鬆,社會經濟秩序逐漸恢復,整體看,還有哪些層面需要關注呢?有以下方面,一是在職人士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如現在很多賭場的客人很少,看似前線工作人員莊荷很清閒,但其實,他們才是最有壓力的一群,除會擔心公司能否營運下去,更會自己會否被炒、將來的工作前景等等,而通常超過9成在職人士遇到工作上或生活上的心理問題不願意向上級求助,反而多數會向家人或朋友求助,所以企業除承諾保險員工就業外,主動留意和增加關心員工內心需要的措施,如透過若企業有僱員支援計劃,主動向員工定期提供心理健康講座、心理支援熱線等內部心理健康支援計劃,就顯得很重要。另一方面,面對生活模式的巨大轉改變,整個社會的出現心理健康的需求增多,加大社區推廣的力度有助市民察覺自己與親友的狀況,增加求助意識和尋找方法去舒緩心理壓力。若在社區加大推廣,有助整個社會都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在家庭層面,我們在工作中,發現疫情下多逹8成家庭衝突增加。家人關係本來好的,可能多了相處時間加深感情;但反而家人庭關係原來就較疏離的,無論在夫婦關係或、親子關係就都會出現惡化的跡象。心理與情緒健康不止是個人與家庭的事情,更是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2019年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裡提焦慮症將超越抑鬱症,成為全球主要精神健康問題,全球有4%人口出現相關症狀,估計到2030年,將會造成十六萬億美元經濟損失,成為市場勞動力損失的最大成因,有研究指出,焦慮症對經濟損失的影響排首位,可見保持大眾的心理健康對社會發展有多重要。疫情下,正是一個著手關注心理健康的時機,為未來經濟復蘇做好準備。
聖若瑟大學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院郭展謙教授:本澳市民的情緒相比疫情初爆發時緩和了不少,但隨着鄰近地區和全球的疫情持續反覆,預計民眾的壓力情緒會持續一段時間,直至全球疫情發展有明顯下滑趨勢。本澳面對是次疫情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令廣大市民都能配合共同抗疫。全球在疫情期間,有幾類人群的心理狀況特別值得關注,包括患者、照顧者、前線服務人員、醫護人員和因疫情影響生計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