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的今天,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依靠,协调发展,以本校特色“生态绿色教育”为切入口,在德育课程管理中充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资源因素,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教育的效果,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绿色生态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可持续性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正如教育家所说的,“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生态教育网络,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环保学生,在家做个环保孩子,在社会上做个环保公民”。
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环境伦理规范和环境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实现人口增长的节制稳定、资源的综合永续利用、环境资源价值的量化,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打下基础。生态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日益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在北京申奥成功,倡行“绿色奥运”始,我国对“生态绿色教育”更是重视。我校进一步加强开展“生态绿色教育”,并切实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个方面。
一、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形成生态绿色阵地
1)绿色教育与学校常规相结合——促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环保和节约意识。校园各重要部位张贴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校园标语,教师们自觉按“绿色”学校创建要求,节约用纸、双面印刷。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行无纸化办公。加强各类环保与节能设施建设,提升绿色校园文化内涵。
教室、办公室干净整洁,师生定期清洁环境,班级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校园实行垃圾集中存放,并有专人定时清理,各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常绿,鸟语花香绿化率达45%。有展示南方特色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园;有生动有趣的金鱼池……这里的一墙一廊、一草一木、一阶一楼,都充满灵性。黄花校园就是和谐绿色生态园。
2)绿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课堂绿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各种环保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不断渗透资源节约与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知识。学校要求各学科结合学校提出的“绿色”教育要求,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组合,制订了各年级、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教学的目标。例如:将科学课中有关水、电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开展了“低碳生活 你我能行”的实践学习活动。
3)绿色教育与少先队德育活动相结合,让绿色育人蕴涵在活动之中
① 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环保知识,进行绿化、美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绿化意识,提高了爱绿、护绿的自觉性。学校通过优美的环境建设,营造了一个宜于生活、宜于读书、宜于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
②利用环境类各种重大节日,组织学习环保与节能知识,开展系列活动,如节能环保手抄报、绘画、童谣、班级节约公约的制定。
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利用废品搞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节能环保意识,例如:在六一节开展环保科技游园会,引导孩子们用各种废旧饮料瓶、报纸、纸箱为原材料来设计游园活动游戏;用废旧纸盒做中秋小灯笼。
二、构建家校网络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1)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绿色家长学校
我校家长座谈会采用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形式。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做好绿色家庭教育,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形成生态教育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教育活动,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风气。例如: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并利用课余在社区内做宣传教育,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丰富绿色教育活动
我校每学期每个年级都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或“家长进课堂”活动,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体验学校生活,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进而更好地与学校携手对孩子进行生态教育。黄花小学有不少家长在科学院、地震局工作,学生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家长开展“地震逃生小知识”“酸雨小知识”等讲座,还请家长组织“黄花小科学家”做科学小实验研究,如“椰子壳对重金属的吸附”小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报告,这项实验研究还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成果一等奖。学生在一系列的家庭教育活动中丰富、提升了自己的环保生态素养。 三、开辟生态实践基地 促使绿色文化延伸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如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影响着学生。由于信息的高度社会化,学生生活的环境再不是一片净土,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道德的形成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上少年儿童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生理早熟,又缺乏对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判别能力,有时这些负面影响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下,单靠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教育,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全社会人们一起来为孩子们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生存发展环境,同时发挥社会的有利优势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优化社区环境,开辟绿色生态实践基地。加强对孩子们的生态教育,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也是家庭的核心,他们的生态素养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形态、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生态行为模式,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已经成为生态教育的重点。黄花小学附近有黄花岗公园、广州市动物园。学校与公园积极共建,充分分享教育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项目。如:在公园绿地内给学生提供活动和实际参与的场所,让孩子来参加实践、观看实物、动手操作,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更好的观察、触摸和感知动植物;鼓励学生做生态教育志愿者,创造一些学生能承担的生态宣传或生态保护活动;向高年级学生介绍生态建设原则及原理,组织他们参与一些风景园林绿地的建设或改造方案的讨论工作;公园也派人到学校,帮助学校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生态问题,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小生态环境并自己动手去改进它,等等。近三年,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开展了各种物种对小生态圈的平衡作用的研究,如“蝇蛆对小生态圈的平衡作用”、“福寿螺对池塘物种的影响”,这些小研究分别获得省、国家科技小论文的一等奖。通过多种方式带领孩子们欣赏自然、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和价值,帮助他们建立与自然为友,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教给他们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技能,全方位地培养下一代的生态素养。
“三结合”大教育机制的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绿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协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环保学生,在家做环保孩子,在社会上做个环保公民。
绿色学校建设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决心进一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活动,让“绿色教育生态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黄花小学成为一所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学校,为孩子们的绿色生活和美好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极其启示》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邵广侠. 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回归问题[J].理论月刊,2006(8)
[4]吉奥尔当著,高如峰译 《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与学习原则》[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
[关键词]绿色生态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可持续性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正如教育家所说的,“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生态教育网络,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环保学生,在家做个环保孩子,在社会上做个环保公民”。
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环境伦理规范和环境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实现人口增长的节制稳定、资源的综合永续利用、环境资源价值的量化,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打下基础。生态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日益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在北京申奥成功,倡行“绿色奥运”始,我国对“生态绿色教育”更是重视。我校进一步加强开展“生态绿色教育”,并切实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个方面。
一、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形成生态绿色阵地
1)绿色教育与学校常规相结合——促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环保和节约意识。校园各重要部位张贴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校园标语,教师们自觉按“绿色”学校创建要求,节约用纸、双面印刷。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行无纸化办公。加强各类环保与节能设施建设,提升绿色校园文化内涵。
教室、办公室干净整洁,师生定期清洁环境,班级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校园实行垃圾集中存放,并有专人定时清理,各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常绿,鸟语花香绿化率达45%。有展示南方特色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园;有生动有趣的金鱼池……这里的一墙一廊、一草一木、一阶一楼,都充满灵性。黄花校园就是和谐绿色生态园。
2)绿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课堂绿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各种环保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不断渗透资源节约与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知识。学校要求各学科结合学校提出的“绿色”教育要求,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组合,制订了各年级、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教学的目标。例如:将科学课中有关水、电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开展了“低碳生活 你我能行”的实践学习活动。
3)绿色教育与少先队德育活动相结合,让绿色育人蕴涵在活动之中
① 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环保知识,进行绿化、美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绿化意识,提高了爱绿、护绿的自觉性。学校通过优美的环境建设,营造了一个宜于生活、宜于读书、宜于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
②利用环境类各种重大节日,组织学习环保与节能知识,开展系列活动,如节能环保手抄报、绘画、童谣、班级节约公约的制定。
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利用废品搞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节能环保意识,例如:在六一节开展环保科技游园会,引导孩子们用各种废旧饮料瓶、报纸、纸箱为原材料来设计游园活动游戏;用废旧纸盒做中秋小灯笼。
二、构建家校网络 形成绿色生态网络
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1)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绿色家长学校
我校家长座谈会采用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形式。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做好绿色家庭教育,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形成生态教育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教育活动,推动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风气。例如: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并利用课余在社区内做宣传教育,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丰富绿色教育活动
我校每学期每个年级都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或“家长进课堂”活动,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体验学校生活,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进而更好地与学校携手对孩子进行生态教育。黄花小学有不少家长在科学院、地震局工作,学生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家长开展“地震逃生小知识”“酸雨小知识”等讲座,还请家长组织“黄花小科学家”做科学小实验研究,如“椰子壳对重金属的吸附”小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报告,这项实验研究还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大赛成果一等奖。学生在一系列的家庭教育活动中丰富、提升了自己的环保生态素养。 三、开辟生态实践基地 促使绿色文化延伸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如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影响着学生。由于信息的高度社会化,学生生活的环境再不是一片净土,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道德的形成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上少年儿童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生理早熟,又缺乏对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判别能力,有时这些负面影响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下,单靠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教育,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全社会人们一起来为孩子们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生存发展环境,同时发挥社会的有利优势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优化社区环境,开辟绿色生态实践基地。加强对孩子们的生态教育,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也是家庭的核心,他们的生态素养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形态、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生态行为模式,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已经成为生态教育的重点。黄花小学附近有黄花岗公园、广州市动物园。学校与公园积极共建,充分分享教育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项目。如:在公园绿地内给学生提供活动和实际参与的场所,让孩子来参加实践、观看实物、动手操作,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更好的观察、触摸和感知动植物;鼓励学生做生态教育志愿者,创造一些学生能承担的生态宣传或生态保护活动;向高年级学生介绍生态建设原则及原理,组织他们参与一些风景园林绿地的建设或改造方案的讨论工作;公园也派人到学校,帮助学校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生态问题,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小生态环境并自己动手去改进它,等等。近三年,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开展了各种物种对小生态圈的平衡作用的研究,如“蝇蛆对小生态圈的平衡作用”、“福寿螺对池塘物种的影响”,这些小研究分别获得省、国家科技小论文的一等奖。通过多种方式带领孩子们欣赏自然、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和价值,帮助他们建立与自然为友,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教给他们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技能,全方位地培养下一代的生态素养。
“三结合”大教育机制的有序运行,能够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和强大的“绿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协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环保学生,在家做环保孩子,在社会上做个环保公民。
绿色学校建设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决心进一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活动,让“绿色教育生态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黄花小学成为一所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学校,为孩子们的绿色生活和美好明天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极其启示》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邵广侠. 论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回归问题[J].理论月刊,2006(8)
[4]吉奥尔当著,高如峰译 《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与学习原则》[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