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20年代哈尔滨青年运动的文化蕴涵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u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代,哈尔滨青年和全国青年一样,成为了青年运动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在哈尔滨青年开展的一系列运动中,文化蕴含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组织开展学习俄文运动,以培养俄语人才;他们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以增进平民的认知能力;他们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运动,以提高哈尔滨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同时,他们也开展旅游活动和体育运动,以强壮哈尔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探究哈尔滨青年运动的文化蕴涵,有助于认识当时哈尔滨青年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有利于传承哈尔滨青年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
其他文献
高校在树立综合教育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英美文化在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缺少了文化的内涵,英语体系就失去了内在的活力和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出现失语现象。因此,在高校英
“九·一八”事变后,伴随着移民政策从初期的“武装移民”转向“二十年百万户移民”,分村移民逐渐成为日本“满洲移民”的重要形态。山形县庄内地区的两市三郡作为一个区域
政府在社会救助中起主导性作用,它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有效的获取和利用资源,但要使社会救助的作用更充分的发挥还就必须深入挖掘非政府组织的潜能。建立平等协作、双向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
“调解”在古代被称为“调处”、“和对”,最早可追溯至西周,至清朝调解制度臻于完善,通过大力的推行调解息讼,把公权力和社会力量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并由此将民事关系的调整纳入
清末立宪在我国的法制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大门。虽然,清末立宪是在后人的眼中看来这是一次屈辱的法律变革,是一场失败的尝试,但是它却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