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本文从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两个角度来阐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客观原因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理论依据 实践探索
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在充分洞察未来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时代性、社会性特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形势,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每个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依据
1.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立足点。
青少年生具有好动善问、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等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而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使其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现行采用的教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依据。
现行的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科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非常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现实原因。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政治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探索
1.课前预设细节,突出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有动态生成的,也有课前预设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前预设时立足于细节,从细节出发,多设计几个环节、多创设几种情境,课堂上精彩细节的生成才会有肥沃的土壤,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即兴创造才会有自由的天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细节的预设时,教师要多关注学情,多关心学生,做到眼中有学情,心中有学生,构建起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的“股票、债券和保险”时,教师在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上通常会注意到投资的原则、个人财力、投资现状等情况,而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相对粗放的。其实教师还应当考虑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的产业政策、家庭的经济情况、投资理念、投资方式的特点、对未来投资的预期,以及学生缺乏投资的经验等细节问题。只有这些细节问题都预设到了,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教学才能如行云流水,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才能油然而生。
2.活用贴切事例,注重联系实际。
不少教师在建构课堂教学前,总是认为学生对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无所知,零起点构建课堂教学,结果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少教师总是认为学生起点低、素质差,其实问题根源在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引导;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倒挂。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理沦联系实践,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高一《经济生活》“面对经济全球化”时,教师首先要讲清“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从当地和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设计下列问题:从你家里的家电、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是否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本市的不锈钢制造产业遭遇寒冬,不少企业倒闭,这是否与经济全球化有关?这些问题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随时可以感悟。这些事例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兴趣提高,使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得思想政治课“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3.巧妙设置问题,注意提问深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因此,课堂所提问题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深或太浅。提问过浅,导致学生无需动脑,对问题毫无兴趣;提问过深,导致学生无从动脑,同样对问题失去兴趣。
比如在学习“公司的经营”一框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提出了“什么是企业、什么是公司、公司的分类有哪些、公司的成功经营取决于哪些因素”等问题。纵观这些问题,都是一些知识性、描述类的问题,而没有一个属于分析创造类的问题,且问题之间既没有关联性,又没有层次性,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兴趣可想而知。若将该框教学分成“知识检测”、“走进公司”、“经营公司”、“回归生活”等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设计了“海尔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制改革”“你认为海尔是哪种形式的公司”“海尔是怎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成功的”“假如我是总经理,我怎么经营好公司”等问题,这些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思考性,也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性和独创性,无疑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善用现代媒体,化抽象为生动。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必须调动各种感官因素。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集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把学生带进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刺激学生感官,拓展学生思维,减轻知识的难度,变难为易;同时又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可以充分利用好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化无声为有声,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讲“价值的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选取反映“5·12”汶川地震中救人者和逃跑者两种不同行为的相关视频资料,把学生带入直观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主动探索,深入讨论,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要政治教师能在师生、教材和其它各种教学因素的互动中,寻找适合彼此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相长、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理论依据 实践探索
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在充分洞察未来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时代性、社会性特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形势,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每个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依据
1.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立足点。
青少年生具有好动善问、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等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而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使其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现行采用的教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依据。
现行的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科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非常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现实原因。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政治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探索
1.课前预设细节,突出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有动态生成的,也有课前预设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前预设时立足于细节,从细节出发,多设计几个环节、多创设几种情境,课堂上精彩细节的生成才会有肥沃的土壤,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即兴创造才会有自由的天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细节的预设时,教师要多关注学情,多关心学生,做到眼中有学情,心中有学生,构建起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的“股票、债券和保险”时,教师在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上通常会注意到投资的原则、个人财力、投资现状等情况,而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相对粗放的。其实教师还应当考虑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的产业政策、家庭的经济情况、投资理念、投资方式的特点、对未来投资的预期,以及学生缺乏投资的经验等细节问题。只有这些细节问题都预设到了,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教学才能如行云流水,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才能油然而生。
2.活用贴切事例,注重联系实际。
不少教师在建构课堂教学前,总是认为学生对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无所知,零起点构建课堂教学,结果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少教师总是认为学生起点低、素质差,其实问题根源在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引导;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倒挂。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理沦联系实践,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高一《经济生活》“面对经济全球化”时,教师首先要讲清“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从当地和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设计下列问题:从你家里的家电、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是否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本市的不锈钢制造产业遭遇寒冬,不少企业倒闭,这是否与经济全球化有关?这些问题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随时可以感悟。这些事例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兴趣提高,使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得思想政治课“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3.巧妙设置问题,注意提问深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因此,课堂所提问题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深或太浅。提问过浅,导致学生无需动脑,对问题毫无兴趣;提问过深,导致学生无从动脑,同样对问题失去兴趣。
比如在学习“公司的经营”一框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提出了“什么是企业、什么是公司、公司的分类有哪些、公司的成功经营取决于哪些因素”等问题。纵观这些问题,都是一些知识性、描述类的问题,而没有一个属于分析创造类的问题,且问题之间既没有关联性,又没有层次性,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兴趣可想而知。若将该框教学分成“知识检测”、“走进公司”、“经营公司”、“回归生活”等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设计了“海尔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制改革”“你认为海尔是哪种形式的公司”“海尔是怎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成功的”“假如我是总经理,我怎么经营好公司”等问题,这些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思考性,也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性和独创性,无疑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善用现代媒体,化抽象为生动。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必须调动各种感官因素。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集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把学生带进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刺激学生感官,拓展学生思维,减轻知识的难度,变难为易;同时又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可以充分利用好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化无声为有声,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讲“价值的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选取反映“5·12”汶川地震中救人者和逃跑者两种不同行为的相关视频资料,把学生带入直观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主动探索,深入讨论,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要政治教师能在师生、教材和其它各种教学因素的互动中,寻找适合彼此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相长、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