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弗罗姆《逃避自由》的思考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sdcsy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由可能是每个人穷极一生想要追求的东西,当人们自身的条件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时,则追求物质自由;当人们可以丰衣足食,则追求精神自由。随着物质财富的丰盈,现代人在心理上却感到孤独与无助。弗罗姆基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对人与社会都进行一个诊断,人是“病态”的,社会是不健全的。弗罗姆以自由为出发点,揭示出自由的不同方面,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还指出走向真正自由的方向与路径。本文基于弗罗姆《逃避自由》一书中所提出的理论,贴合生活和当今部分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的思考。
  【关键词】 自由;逃避自由;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056-02
  自由,这简洁明了的两个字却被赋予了太多抽象而有深层次的含义,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的赞颂,向往以及追求数不胜数。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道出一句经典名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1]人虽赤裸裸的来到人世间,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就不可能再光秃秃地走,总会被外界的力量所影响。
  一、自由的存在方式
  (一)自由的本质
  弗罗姆认为:“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2]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生理上与母亲分离。但是离开母亲的喂养,襁褓中的婴儿又是无法存活的,所以此时的个人是不完整的,没有达到自我的完整化。人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一开始,孩提时期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拥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并不都是与父母要求相一致,这样造成的后果便是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滋生,加强,最终会导致对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追求自由的过程,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适应且改观的过程,也是自我塑造且自我进步的过程。个体以为逃脱了被控制的圈套,实现了自由,但事实是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也应运而生。当个人融入整个社会中,犹如浩瀚天空中的点点星光,显得格外渺小,力不从心的时候,无力感日益加深。自由给人带来的是两方面的反应,一种是充分的实现真正的自己,不被其他外在假定的框架影响内心真实的想法;另一种是着力逃避束缚,追求渴望的自由,但最终却因为害怕与他人不同而被孤立,惧怕自由与孤独,无法成长为真实的自己。
  (二)积极自由
  弗罗姆认为:“积极自由则意味着充分实现个人的潜能,意味着个人有能力积极自发地生活。”[3]人在实现自我时要通过一系列的自發活动,这些活动是由自我的想法而不是受他人操纵去进行,通过活动将自身与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成为整体中的一部分。个人以自发的活动为基准,尊重自我的个性,遵从自我的想法,实现独自与自主。在现代的生活里,有许多人的成长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敢表露真实的想法,而是被舆论牵着走,将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中,按照他人的定位而发展自己。但是有一部分人,能够找到自我定位,看清自己内心的想法,最终成就完整的自己。积极自由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自由,不受任何外在压力与权力的压迫,做真正的自我而非伪自我。
  (三)消极自由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下,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在封建时期下,每个人的地位角色几乎是被固定的,子承父业,在原有的位置上做着祖辈传下来的工作,就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多数人不会感觉到无所事事和孤单。处于封建时期的人们没有机会去跨越阶层,追求更高的地位,从出生的那一刻仿佛就被安排了成长的轨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对金钱的追求成为主流,社会中各群体,各阶层的人们开始动荡起来。人们不再受传统的社会地位所决定,不再受到压抑而是跨越自己原有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各式各样的新技术,一方面,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新的社会中寻求新的位置,寻找新的自由;另一方面,每个人也都被迫在新发展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安身之地,适应新的环境。凡事不再有绝对的安全后盾作为屏障保证其免受伤害,而是个人陷入了孤立的状况之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追求一个稳定的位置才能站稳脚跟。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除了克服自身的不足,超越自我之外,其他人都成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身边竟没有并肩行走之人,人就会感觉到越来越孤独,仿佛被整个世界孤立,内心深处充满了深深的恐惧。处于经济发展的时代,虽然有机会寻求自由,与原始纽带相割裂,但却带来了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带有负担的自由就是消极自由。弗罗姆认为消极自由包含有两个分支,其中一支是人们自由感的增强,自由获得的途径与方式也越来越多;另一支是随着自由的获得但是使个人的微不足道感油然而生,而陷入窘迫之地。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一)权威主义
  弗罗姆所谈论的权威主义实际上是找寻一个“继发纽带”。所谓继发纽带就是新的依赖,去缓解自身的迷茫感。这种机制包含有受虐倾向与施虐倾向,这两种倾向截然相反。受虐倾向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贬低自我,依赖他人,渴望被拯救被指引,认为自己一个人无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一个主人去领导,去依靠。当个人离开母体,离开熟悉的环境抵达新的环境或者到达一定的阶段,追求心中的自由,但是自由又使自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泡沫无法靠岸,此时个人便想寻得一棵救命稻草般的力量来拯救自我,这是一种逃避的心理特征,这种逃避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方面,而是让自己更加迷失。施虐倾向的表现并不是很明显,它可能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它的杀伤力却非常大。弗罗姆指出施虐倾向表现有三种形式,其一,统治他人,让他人依赖自己;其二,在统治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压榨;其三,希望别人遭受磨难。施虐-受虐倾向又密切相连,施虐者与受虐者彼此依赖,施虐者在施虐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而受虐者又渴望臣服于一种力量致使自己不再倍感孤寂,于是甘心屈从于施虐者。   (二)破坏欲
  破坏欲是与施虐-受虐冲动是有关联的,它们有相同的起因但是也又有所不同。弗罗姆认为:“破坏欲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其目的不在主动或者被动的共生,而在于消灭其对象。”[4]破坏欲是一种极具进攻意义的心理机制,当个人生命遭受到威胁时,个人会进行反击,这是保护自身的合理化破坏;当个人的想法长期受到压抑,不受人重视且无法找到合理的排泄方法时,最终可能会产生有极端的方式报复他人或者对自己进行残害。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过的不符合自己心意,没有达到自己的追求,看到他人生活的美满时便会产生嫉妒心理,进而造成一系列街头持刀伤人的事件。得不到就要毁了它的心理,是破坏欲的表现形式。
  (三)机械趋同
  机械趋同是现时代下多数人选择逃避的一种方式。人本身放弃自我,将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社会大环境下存在的主流思想便成了自己的思想,自己与数万万人民拥有着同样的想法,做着同样的事情,仿佛是机器人一般,毫无个性而言。这样的自我催眠只是为了避免孤独和不被他人理解的落寞。在当代社会中,有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而是被周围环境影响着,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真正想要的,伪愿望取代了真实的愿望。犹如随处可见的广告牌,电视上播放的广告,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影响着人们的购买欲。自己所思所想的东西其实都是别人植入进自己的大脑中,而自己还以为那就是真正的自己,从而伪自我取代了真实自我。
  三、实现自由的路径
  (一)创造性的劳动
  弗罗姆认为:“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5]自发活动是抵抗孤独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按照自己本身的想法去做,将自己与世界产生共鸣,友好共存,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劳动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并非心甘情愿,创造出来的产品并不属于自己。人被金钱、名誉、权力所操控着,倾尽一世为外在的浮华而奔波,将这些所获所得视为最终的成功与幸福。实现自由而非逃避自由的方法是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以寻求虚幻的假象为目的,不以寻求及时行乐为目标,应当重视劳动本身带给自己的幸福感,满足感。当劳动不再仅仅为了生存,而是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人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二)爱的艺术
  弗罗姆认为爱是关心,爱是責任,爱是了解,爱是尊重。爱是神圣且宽泛的,并不指特别地爱一个人,将对方作为自己的唯一,爱父母,爱朋友,爱恋人,爱陌生人,爱周围的一切,爱整个世界。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能够给世界带来温暖与光亮。真正的爱不是受虐于人也不是施虐于人,也不是将任何人与自己捆绑,借助对方的情感来消除自身的孤独感,增加自我的存在感,这并不是爱也不是实现自由的方法。真正的爱是不丢失自我,不改变自己的想法,确保自我是最本真的情况下与他人融为一体,不为了迎合他人而丢失了自我。
  参考文献:
  [1](法)让 · 雅克 · 卢梭.社会契约论[M].黄卫锋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4.
  [2](美)弗罗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6.
  [3](美)弗罗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93.
  [4](美)弗罗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27.
  [5](美)弗罗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84.
  作者简介:
  李路瑶,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国家层面的国旗国徽设计既是一个国家对自身形象标志的设计,同时也是研究其民族文化艺术和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依据。罗马文化作为欧洲的根基,具有深厚的底蕴与独特的视觉特征,在国旗国徽领域的设计常常跨越了民族和意识形态。研究罗马文化对于研究欧美国家民族内核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几近空白。文章旨在深入研究西方国家对罗马文化在国旗国徽设计上的运用,结合地域历史文化、民众
期刊
【摘要】 古玩杂项是指一些不容易进行分类,用不同质地制成的古董。在我国,杂项集中反应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风貌,体现了当时时代的美学倾向。杂项包含诸多的品种,样式也特别齐全。这些艺术品在艺术发展历程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杂项在明朝中期异军突起,融合了手工艺人与文人书画家的精湛技艺,使作品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也诠释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我国文物艺术品中,散发着绚丽的光辉。杂项收藏不仅是将其当作一种商
期刊
【摘要】 “文王受命”是商周社会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正如晁福林先生评价其是周王朝立国的终极依据和王朝命脉之所在,也是周王朝占主导地位的影响有周一代的社会观念。所以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方法的涌现,研究视角不再停留在“文王受命”的史实真伪,而是移转到“文王受命”性质内涵及其后续社会影响辨析之上。政治合法性意味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互动,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所谓的被统治者的认可目的。因此本文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愈加频繁密切,民族文化也逐渐呈现出融合创新发展之势。本文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为例,比较当地土家族哭嫁文化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演化和发展形态,以文化间性理论为依据,在新的社会传播环境下,探究文化间性在土家族哭嫁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致力于以间性消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与繁荣发展。  【
期刊
【摘要】 史量才(1880~1934),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报业经营者,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史家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责任意识打造了新闻发展路上辉煌而又不朽的里程碑。以史量才为主持中心的《申报》有长达二十二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各大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这并没有埋没《申报》。反之,《申报》在史量才等一众热血文学斗士的努力下火速成长起来,这一时期被称为是《申报
期刊
【摘要】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达。对艺术符号的理解不仅取决于艺术符号,还在于与之密切的民族文化的辨识与认同。通过回顾苏珊 · 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从认知、语用、情感三个层面对艺术符号的文化特质进行综合判定。研究表明,艺术符号的理解在形式上体现为解读者与创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文化对话,在内容上体现为文化的复现与创新。  【关键词】 文化因素;艺术符号理解;文化对话  【中图分类号】J0 【文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于文化的需求,更肩负着传承历史、传播文明的历史使命。本文意欲用文化功能论的观点,以西安文化创意品牌“忒色西安”为例,讨论文创产品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留、对物质文化的历史记录和传承以及文创产品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促進经济良性循环等问题。  【关键词】 文化功能论;文化产业;忒
期刊
【摘要】 奖惩制度是明朝土司制度的重要内容,官修《明史》及私家著述《历代稽勋录》记载了永顺土司的奖惩事例,从中可见土司奖惩基本依循明朝流官奖惩规定施行,分为物质奖赏与精神奖赏,这些奖惩事例反映出明朝土司奖惩“因俗而治”“恩威兼施”的特点。  【关键词】 明朝;永顺土司;土司奖惩;奖惩制度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
期刊
【摘要】 “心即理”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也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能够达成的框架性前提。“心即理”这一学说的提出,不仅使王阳明的心学对于传统的程朱理学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并且对于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走向和哲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学术人文以及政治合理性、合法性的角度,对于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学说的内涵和含义进行研究,对当下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哲学;文化价值  
期刊
【摘要】 东坡笠屐图像从宋代开始被历代文人描摹至今,作为人物画的重要题材,有三种姿态的固定图式,承载了中国儒道释的丰富文化内涵,体现了东坡豁达洒脱的乐观心态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其人物造型和构图方式传达了中国文人传统审美意识,表现了中国画传统审美意境。  【关键词】 东坡笠屐;文化内涵;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