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长大的丁佩一直对自己的遗传基因很好奇。她出生在浙江,但丁姓在浙江省并不常见,这让她好奇祖先是哪里人,有时候她也疑惑为什么大吃大喝后体重并没有暴涨。在闲聊中,几位购买了基因检测产品的同事告诉她,这类产品事实上能回答她的疑问,比如她容易得什么病,哪些性格特质可能从祖先遗传下 来。
今年年中,丁佩花费了499元在网上购买了一份23魔方基因检测产品。这家公司寄了一个唾液采集盒,她需要提供几毫升唾液,随后将其寄回去。3到4周后,丁佩登录个人账号,查看了个人基因报告。
某种程度上,这份报告满足了她的一部分好奇心。这像是一份体检报告,从抗病能力、营养环境、个人特质、携带身份、药物代谢5个板块检测了200多项DNA特征。“从基因检测上看,饮食对我的体重影响很少,原来自己吃不胖是有基因依据的。”丁佩说。
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成本在过去20年中不断下降。2000年,人类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花费了27亿美元,到了2016年,美国基因检测公司Veritas Genetic将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控制到了999美元(这个价格包括基本的报告,但并不包含详尽的解读和后续服务)。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23魔方创始人周坤認为基因检测行业的商业潜力很大—这个市场就像1999年的互联网,那一年ADLS宽带成本开始迅速下降,网络很快便普及到千家万户,互联网行业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过去3年,23魔方的快速发展印证了周坤此前的判断。截至目前,该公司完成5万例个人DNA检测服务,用户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预计到今年年底,23魔方用户可达10万人。
事实上,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06年,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妻子安妮·沃西基在硅谷创立了23andMe。该公司为大众用户提供99美元的个人DNA检测服务,据此预判患哪些疾病的风险比较高,人们可以尽早控制。
“虽然站在自由主义者的角度上,我反对这么做,但科学家的身份让我依然秉持这个态度,基因测试可以帮助预防更多的心理变态。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测试方法—基因测序、皮肤电反应、脑成像或者其他什么更便宜的方法—并把这个项目作为围产期护理项目之一。”美国神经学家詹姆斯·法隆在其著作《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路》中表示自己支持这一服务。作为一个科学家,他认为应该给婴儿做基因测试,以鉴定哪一个孩子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
创业之前,周坤做了不少市场调研。价格高昂是当时阻碍基因检测普及的一个因素,同时很多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走的是线下代理销售路线,争夺医院或是高端体检中心的订单。“代理招得不好,这个行业就被做乱掉了。”周坤说道。
一开始,周坤的想法是将23魔方的产品放在互联网上销售,直接面对大众消费者。消费者体验的流程很简单,他们可以在23魔方的App或微信公众号上购买大部分产品,一部分产品也出现在京东上销售。下单后的三天内,用户能收到唾液采集器,按照说明采集两毫升唾液,再寄给公司,23魔方的实验室会在20个工作日内出具报告。
让基因检测费用降低到大众门槛,最为重要的是测序仪器成本和芯片成本下降。大众消费级基因检测通常由一张芯片完成,芯片上分布的位点限制了能够为用户解读哪些项目。这些芯片决定了产品的内容,并且不可以使用第二次。
在上游检测技术供应商方面,23魔方选择和赛默飞世尔合作。赛默飞世尔旗下的Applied Biosystems Axiom基因芯片为23魔方定制了一款拥有70多万检测位点的芯片。消费者提供两亳升唾液样本,能得到70多万个位点的检测,最终生成包含祖源信息、遗传风险、体质特征等内容的200多项检测结果。
消费级基因检测本身的技术门槛不高,但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获得大规模用户后依然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基因检测。为了保证检测周期、控制质量与成本,23魔方自建了检测中心。该检测中心的实用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周坤预计到明年年底能够形成年处理样本45万人的能力。自建实验室后,公司的团队也扩充到了76人。
这看上去并不是一门轻资产模式,芯片等检测成本虽然在下降,但在产品同质化较高的消费基因检测行业,争夺专业人才的成本都占比颇大。今年8月,23魔方完成由汉王科技领投的B轮4000万元人民币融资,除了继续购买实验仪器加大检测产能,寻找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顾问团队将是23魔方的重点。
自己是程序员出身,周坤并没有生物以及基因学方面的背景,因此他也专门组建了基因研究团队和生物信息检测、分析中心。事实上,当实验室得到用户的基因数据后,需要专业的人来分析和比对基因数据,从而得出专业的结论,比方说容易患上抑郁症的风险程度。虽然大量的学术论文可以做参考,但专业的医学解读人才至关重要。
为了大规模获取用户,今年8月8日23魔方首先将单次检测价格下调至499元,这也使得行业内同类公司一起跟进。基因测序领域中的从业者Winston Patrick Kuo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消费类基因测序的价格普遍比较低,一方面是技术本身的发展使得基因检测成本下降了,同时也是越来越多的同类公司在不断竞争,从而压低整体市场价格。”Kuo的博士论文是对基因组学技术进行基准测试,以期在临床环境中应用,研究结果发表于英国国际性科技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中。
在价格为499元的基础上,23魔方是否亏损?周坤给出的回答是该公司目前保持盈利,但没有透露具体的成本细节。2015年,23andMe曾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用户的基因组数据给Genetech(美国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周坤认为售卖数据并不会成为23魔方的商业模式。“卖数据除了会受到大量的舆论质疑外,关键从商业利益来讲,卖数据这个生意太小了。”他进一步解释 道。
在周坤看来,公司未来的重要核心是运算数据所带来的增值业务。基因数据跟微信和支付宝背后的数据潜力类似,这是一种生命的数据化,当生命数据可以被运算后,未来产生的想象空间很大。比如这部分数据的运算可以提升药物研发效率,也可以通过提升疾病预测率以提高保险控费效率等。
从消费基因行业的现阶段看来,数据的使用还处在早期。丁佩的使用体验或许说明了这些产品存在的一个问题—当看到基因数据报告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后,其他的作用就不大了。周坤希望23魔方可以为用户不断“更新”检测报告。随着数据量的扩大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顾问团队通过23魔方的App为用户持续增加报告解读内容,让用户有一份面向个人的生命健康版“今日头条”。
今年年中,丁佩花费了499元在网上购买了一份23魔方基因检测产品。这家公司寄了一个唾液采集盒,她需要提供几毫升唾液,随后将其寄回去。3到4周后,丁佩登录个人账号,查看了个人基因报告。
某种程度上,这份报告满足了她的一部分好奇心。这像是一份体检报告,从抗病能力、营养环境、个人特质、携带身份、药物代谢5个板块检测了200多项DNA特征。“从基因检测上看,饮食对我的体重影响很少,原来自己吃不胖是有基因依据的。”丁佩说。
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成本在过去20年中不断下降。2000年,人类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花费了27亿美元,到了2016年,美国基因检测公司Veritas Genetic将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控制到了999美元(这个价格包括基本的报告,但并不包含详尽的解读和后续服务)。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23魔方创始人周坤認为基因检测行业的商业潜力很大—这个市场就像1999年的互联网,那一年ADLS宽带成本开始迅速下降,网络很快便普及到千家万户,互联网行业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过去3年,23魔方的快速发展印证了周坤此前的判断。截至目前,该公司完成5万例个人DNA检测服务,用户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区,预计到今年年底,23魔方用户可达10万人。
事实上,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06年,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妻子安妮·沃西基在硅谷创立了23andMe。该公司为大众用户提供99美元的个人DNA检测服务,据此预判患哪些疾病的风险比较高,人们可以尽早控制。
“虽然站在自由主义者的角度上,我反对这么做,但科学家的身份让我依然秉持这个态度,基因测试可以帮助预防更多的心理变态。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测试方法—基因测序、皮肤电反应、脑成像或者其他什么更便宜的方法—并把这个项目作为围产期护理项目之一。”美国神经学家詹姆斯·法隆在其著作《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路》中表示自己支持这一服务。作为一个科学家,他认为应该给婴儿做基因测试,以鉴定哪一个孩子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
创业之前,周坤做了不少市场调研。价格高昂是当时阻碍基因检测普及的一个因素,同时很多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走的是线下代理销售路线,争夺医院或是高端体检中心的订单。“代理招得不好,这个行业就被做乱掉了。”周坤说道。
一开始,周坤的想法是将23魔方的产品放在互联网上销售,直接面对大众消费者。消费者体验的流程很简单,他们可以在23魔方的App或微信公众号上购买大部分产品,一部分产品也出现在京东上销售。下单后的三天内,用户能收到唾液采集器,按照说明采集两毫升唾液,再寄给公司,23魔方的实验室会在20个工作日内出具报告。
让基因检测费用降低到大众门槛,最为重要的是测序仪器成本和芯片成本下降。大众消费级基因检测通常由一张芯片完成,芯片上分布的位点限制了能够为用户解读哪些项目。这些芯片决定了产品的内容,并且不可以使用第二次。
在上游检测技术供应商方面,23魔方选择和赛默飞世尔合作。赛默飞世尔旗下的Applied Biosystems Axiom基因芯片为23魔方定制了一款拥有70多万检测位点的芯片。消费者提供两亳升唾液样本,能得到70多万个位点的检测,最终生成包含祖源信息、遗传风险、体质特征等内容的200多项检测结果。
消费级基因检测本身的技术门槛不高,但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获得大规模用户后依然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基因检测。为了保证检测周期、控制质量与成本,23魔方自建了检测中心。该检测中心的实用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周坤预计到明年年底能够形成年处理样本45万人的能力。自建实验室后,公司的团队也扩充到了76人。
这看上去并不是一门轻资产模式,芯片等检测成本虽然在下降,但在产品同质化较高的消费基因检测行业,争夺专业人才的成本都占比颇大。今年8月,23魔方完成由汉王科技领投的B轮4000万元人民币融资,除了继续购买实验仪器加大检测产能,寻找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顾问团队将是23魔方的重点。
自己是程序员出身,周坤并没有生物以及基因学方面的背景,因此他也专门组建了基因研究团队和生物信息检测、分析中心。事实上,当实验室得到用户的基因数据后,需要专业的人来分析和比对基因数据,从而得出专业的结论,比方说容易患上抑郁症的风险程度。虽然大量的学术论文可以做参考,但专业的医学解读人才至关重要。
为了大规模获取用户,今年8月8日23魔方首先将单次检测价格下调至499元,这也使得行业内同类公司一起跟进。基因测序领域中的从业者Winston Patrick Kuo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消费类基因测序的价格普遍比较低,一方面是技术本身的发展使得基因检测成本下降了,同时也是越来越多的同类公司在不断竞争,从而压低整体市场价格。”Kuo的博士论文是对基因组学技术进行基准测试,以期在临床环境中应用,研究结果发表于英国国际性科技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中。
在价格为499元的基础上,23魔方是否亏损?周坤给出的回答是该公司目前保持盈利,但没有透露具体的成本细节。2015年,23andMe曾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用户的基因组数据给Genetech(美国基因工程技术公司),周坤认为售卖数据并不会成为23魔方的商业模式。“卖数据除了会受到大量的舆论质疑外,关键从商业利益来讲,卖数据这个生意太小了。”他进一步解释 道。
在周坤看来,公司未来的重要核心是运算数据所带来的增值业务。基因数据跟微信和支付宝背后的数据潜力类似,这是一种生命的数据化,当生命数据可以被运算后,未来产生的想象空间很大。比如这部分数据的运算可以提升药物研发效率,也可以通过提升疾病预测率以提高保险控费效率等。
从消费基因行业的现阶段看来,数据的使用还处在早期。丁佩的使用体验或许说明了这些产品存在的一个问题—当看到基因数据报告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后,其他的作用就不大了。周坤希望23魔方可以为用户不断“更新”检测报告。随着数据量的扩大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顾问团队通过23魔方的App为用户持续增加报告解读内容,让用户有一份面向个人的生命健康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