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音乐课堂的本来面目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e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全过程。这就要求音乐课堂要以音乐为目标导向,无论是热热闹闹的实践活动,还是五花八门的探究模式,都不能脱离了“音乐性”这一主线。
  一
  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也喜欢把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在教学中,或做游戏,或画图画,或朗诵诗文,或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却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音乐教学的重点。如在欣赏民歌时,笔者怕学生对民歌不感兴趣,就加入了大量的方言(通过游戏)和各地地理、人文、风俗的介绍,整节课下来,看似学生参与度挺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回头再想那节课时,却发现这些其实不过是给音乐课穿上了一件看上去华丽的外衣,如果剥去这件外衣,那堂音乐课还剩下什么呢?
  音乐毕竟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训练与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才能提高学生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达到音乐素养全面提高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音乐教学必须让音乐本体回归,教学重点要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
  暑假培训时,专家和老师在讲座中不止一次地强调了音乐本体的地位,明确提出了聆听是音乐课堂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和主要内容,音乐课堂上感动学生的不应是“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场面”,而应是音乐本身。另外,如果单凭兴趣激发,什么样的音乐课堂也比不上流行音乐让学生更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1.要把倾听音乐作为备课中最主要的环节
  在备课中要主动地、有要求地、反复地倾听教材音乐,熟悉教材音乐,不断地感受、体验和理解教材音乐,然后根据课标要求,从审美角度和对教材的把握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提问,安排教学环节,最后才是写教案,做课件。正如蒋文祥老师说的:从本能出发听音乐,领悟课标听音乐,了解学生听音乐,剖析教材听音乐,紧抓效果听音乐,反思成败听音乐,做听音乐的有心人。如贝多芬的《月光》,乍听觉得像是在月下漫步,优雅温馨,如果反复聆听,分析一下乐曲的低音与和弦,就并不是那么轻松惬意,而是处处体现着贝多芬的沉重压抑和抗争。这些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不经过反复的聆听是发现不了的。因此,缪丽君老师在讲座中提出:要让倾听去叩问师生的心灵,让倾听去撞击璀璨的生命火花,音乐课堂才会充满诗意,鲜活而又深刻。
  2.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聆听环境
  良好的音响设备和音源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如果那些经典的音乐以音质欠佳、断断续续的效果播出,学生一定会大失所望。同样,那些年代久远、音质生涩的歌曲或乐曲,最好换成稍新颖的版本,如《红莓花儿开》这首歌,梦之旅合唱组合演绎的就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3.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的表情、语言、情感,本身就是音乐情境中的一部分,学生在聆听时候,不可能不受音乐以外事物的影响,而影响最深的首先是教师。可以想象一下,音乐课堂上,一个作专注聆听状、面部表情随音乐情绪而变化的教师,和一个漠然的教师对比,是不是前面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呢?有的教师,甚至能用自己聆听时候表现出来的情感感动学生,让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所以,教师的教态,在音乐课堂上更多地的是表现在对音乐的演绎这一方面。几位专家在讲座时无数次提到过北京八中的音乐特级教师——李存老师,他在学生聆听音乐时随音乐指挥,通过手势力度的强弱变化,带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体态和身体语言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旋律的变化,这也是课堂音乐性的体现。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教师首先当自己是一个乐者、歌者,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去感受过要教授的音乐之美,不能如一个艺术家一样忠实于自己教授的音乐,课堂音乐性如何能够存在?如果教师真的感受到了自己要教授的音乐之美,课堂上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表情和聆听,都能将他对这段音乐的赞赏表现出来。这种赞赏和感叹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学生,这也是课堂音乐性的和谐表现。
  当然,回归音乐本体,并不是把音乐课堂变成音乐厅,学生是音乐的聆听者,必要的探究有利于推动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如“新年音乐会”这节课,笔者就让学生搜集音乐会的欣赏礼仪,课前与学生交流,在欣赏乐曲时,学生就感觉自己是一位绅士或身着盛装的淑女在金色大厅听音乐会;另外,缪老师在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配上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朗诵诗文,这对音乐欣赏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总之,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体,突出音乐的特点,凸显音乐性,才能使音乐触及学生的灵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音乐的融合。音乐教学必须回归音乐本体,采用多种音乐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课堂对话是师生或生生围绕课堂阅读教学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重互动活动。“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活动的促进者。”鉴于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能与技能的要求与影视剧的编剧、导演、演员相近,因此暂时借用一下这些概念,将语文教师在课堂对话中的角色定位成三位一体,即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这也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新要求。  一、语文教师的备课过程就相当
期刊
一、农村小学书法教学的现状  2012年,小学书法教材下发使用,应该说这是多年来教育界有识之士多方呼吁的结果,小学书法教学终于得以从幕后走到台前。  汉字是记录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工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书法艺术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坐拥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和碑帖,象牙塔里的学子们却不会写字了。追根溯源,小学教育中对书法教学的忽视是根本原因所在。书法的载
期刊
一、情境—问题—用模  情境:追捕偷猎者  一群在青藏高原偷猎藏羚羊的不法分子被发现后朝喜马拉雅山方向逃窜,当地环保部门打算对喜马拉雅山进行搜索。运用该地垂直自然带图分析:  ■  (1)重点搜捕地区在南坡还是北坡?阐述理由。  (2)雪线以上基本定为无需搜捕地区,观察分析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用模探究:  (1)审题:垂直分异因涉及坡向、自然带数目、分布高度、基带、雪线、林线等概念,重难点
期刊
摘 要:目前,很多乡镇小学由于缺乏经费,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没有属于自己的乐器。自制乐器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对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状况、制作乐器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自制乐器的必要性做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音乐;自制乐器; 音乐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够明确,往往只注重文化课的教育,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在一些农村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等方
期刊
摘 要: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泰国文学中存在很多中国文化元素。本文主要以《三国演义》为例,试图探析泰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关键词:泰国文学;中国文化;三国演义  中国文化元素最早进入泰国文学是以翻译的形式被引入的,这已经有250年的历史了。泰国文学界把中国文化元素进入泰国分为三个时期:“三国时期”“鲁迅时期”和“金庸、古龙时期”,而其中属“三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流传时间
期刊
摘 要:学生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上的失分,其责任主要不在教材本身,而在学习教材的目的不明、方法不当和效果不佳上。因此,我们并不反对“以本为本”,但要强调用更科学有效的手段学习教材。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化积淀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这些年来,现代文阅读的成绩
期刊
摘 要:由于高校扩招造成音乐专业学生数量迅速扩张,毕业生数量也急剧增长,这也造成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主要对黄淮学院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艺术类考生人数的增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
期刊
摘 要: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创作能力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环境的时间长。单向校企合作模式缺乏共同利益,无法持久。构建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与企业间找到一个共同利益点,是解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五合一;校企合作;导师团队;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伴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兴起的由工学
期刊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在此课之前的第一课时中,教师已与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些关于自然灾害的话题,如洪水、台风、海啸、飓风、火山爆发等,并已布置学生查阅地震方面的资料,学生对该话题有良好的背景知识。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类的记叙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讲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介绍了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预兆、地震造成的损失和震后的救灾情况。本文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运用大量的细节信息,生动地
期刊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出自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的古训,让笔者在为师之路上受益匪浅。  一、新入职教师如何度过适应期  教师的成长要经历准备期、适应期、发展前期、发展后期、创造期一系列的过程,其中适应期(入职1~3年)是一名教师能否胜任职位的关键时期。  在适应期,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教师把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实践化,形成直接经验,当然这种直接经验还是有局限性的,职业素质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