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度:生活垃圾,是指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这定义,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有些拗口,简言之,生活垃圾就是日常家居活动中产生的垃圾,最常见的比如厨房垃圾(易腐有机物为主)、煤灰泥沙、包装纸盒,尤其是数量巨大、种类五花八门的一次性商品—— 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等等,从消费到垃圾仅一步之遥,花钱不多用起来方便,但弃之也快,不仅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增加了垃圾产生量。
1995年,铁道部将铁路沿线两侧的一次性饭盒进行回收并掩埋,仅此一项就花费人民币1亿元;而那一年全国的一次性饭盒的总消耗量是约16亿只,如果全数处理,所耗人力物力财力简直难以想象!
如今,是否选择一次性用品不是经济上能否承受的问题,而是公民的责任心问题。垃圾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也必须由人类自己解决。世上本无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是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道路一直走得很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为了让绝大部分民众都来重视这个世界性难题,各国也都是使尽招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国外有哪些对生活垃圾的控制措施吧。
增税法
现在,征收垃圾税,尤其是对塑料品和一次性器具等加重增税的国家越来越多。
意大利施行“塑料袋增税法”,规定每只塑料袋含8里拉税,而商店每卖出一个价值50里拉的塑料袋要交100里拉税。德国则规定,一次性餐具纸盒每只增税0.3美元,一个罐头桶征收0.25美元的税。欧盟各国对塑料袋、除锈剂等造成污染的物品都会征收环境税,根据各国具体政策和污染物影响程度的不同,所收税额也各不相同。
奖罚法
在加拿大,如果发现随便倒垃圾的人,除了令其捡起所扔的垃圾外,还要罚其在街上捡拾一定数量的垃圾抵罪。你可别觉得“这有什么难”,因加拿大国内城市异常清洁,在街道上捡到垃圾还是很有些难度的。所以为了不遭罚受罪,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城市变得越加干净起来。
法国对垃圾的处理规定是,将任何类型的废物、废料等垃圾放弃到公共场所或其他不属于自己的地方罚250~600法郎;往河流或小溪中倾倒废物,罚款2000~12000法郎。
而美国伯利克市却是规定了回收的奖励措施,对那些遵守垃圾分类处理规定、不把旧物放进废品垃圾箱的市民设立“垃圾回收奖”。负责该奖项的人员每周在市内随便挑选一户人家,仔细检查其垃圾桶,如未发现可回收的垃圾,当场奖励该户250美元奖金。
绿色交换法
这个名词听起来似乎有些新鲜。
在巴西的库里蒂巴市,1991年起由市政府出面,组织居民特别是贫穷社区的居民捡拾垃圾,政府定时派有绿色标志和响铃的垃圾车,走街串巷收购垃圾,并随车派发袋装食品、书报、学习用品和儿童玩具、影剧院票等物品,同居民、中小学生和儿童捡来的袋装垃圾进行交换。
这怎么看都有些像我们常见的收破烂儿的,只不过这里的收破烂小贩换成了政府,所换之物也似乎高雅一些。怎么样,这个交换是不是既有趣好玩又环保经济呢?
短信息
1. 地球比想象中坚强 自愈力远超人类破坏力
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作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目前,这一言论引发学界哗然,更有环保界人士对此激烈反攻。
2. 黄海连续四年爆发绿潮 近海生态遭到破坏
在山东省日照市和青岛市以及江苏省连云港浒苔绿潮陆续登陆,威胁沿岸旅游业和海水养殖。
浒苔绿潮已经连续第四年在山东沿海出现,2008年最为严重,当年6月,距29届奥帆赛不足两月之际,在青岛近海海域浒苔突然来袭,爆发了历史罕见的海洋灾害。大海失色,国人聚焦,举世关注。成片的浒苔被海浪带到岸边堆积成山,昔日的阳光浴场被浒苔彻底吞噬;往年渔船满载而归,此刻捞上来的却只是一团团的绿藻。携卷着脏水与垃圾的大片浒苔破坏严重破坏了近海生态。
这定义,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有些拗口,简言之,生活垃圾就是日常家居活动中产生的垃圾,最常见的比如厨房垃圾(易腐有机物为主)、煤灰泥沙、包装纸盒,尤其是数量巨大、种类五花八门的一次性商品—— 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等等,从消费到垃圾仅一步之遥,花钱不多用起来方便,但弃之也快,不仅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增加了垃圾产生量。
1995年,铁道部将铁路沿线两侧的一次性饭盒进行回收并掩埋,仅此一项就花费人民币1亿元;而那一年全国的一次性饭盒的总消耗量是约16亿只,如果全数处理,所耗人力物力财力简直难以想象!
如今,是否选择一次性用品不是经济上能否承受的问题,而是公民的责任心问题。垃圾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也必须由人类自己解决。世上本无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是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道路一直走得很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为了让绝大部分民众都来重视这个世界性难题,各国也都是使尽招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国外有哪些对生活垃圾的控制措施吧。
增税法
现在,征收垃圾税,尤其是对塑料品和一次性器具等加重增税的国家越来越多。
意大利施行“塑料袋增税法”,规定每只塑料袋含8里拉税,而商店每卖出一个价值50里拉的塑料袋要交100里拉税。德国则规定,一次性餐具纸盒每只增税0.3美元,一个罐头桶征收0.25美元的税。欧盟各国对塑料袋、除锈剂等造成污染的物品都会征收环境税,根据各国具体政策和污染物影响程度的不同,所收税额也各不相同。
奖罚法
在加拿大,如果发现随便倒垃圾的人,除了令其捡起所扔的垃圾外,还要罚其在街上捡拾一定数量的垃圾抵罪。你可别觉得“这有什么难”,因加拿大国内城市异常清洁,在街道上捡到垃圾还是很有些难度的。所以为了不遭罚受罪,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城市变得越加干净起来。
法国对垃圾的处理规定是,将任何类型的废物、废料等垃圾放弃到公共场所或其他不属于自己的地方罚250~600法郎;往河流或小溪中倾倒废物,罚款2000~12000法郎。
而美国伯利克市却是规定了回收的奖励措施,对那些遵守垃圾分类处理规定、不把旧物放进废品垃圾箱的市民设立“垃圾回收奖”。负责该奖项的人员每周在市内随便挑选一户人家,仔细检查其垃圾桶,如未发现可回收的垃圾,当场奖励该户250美元奖金。
绿色交换法
这个名词听起来似乎有些新鲜。
在巴西的库里蒂巴市,1991年起由市政府出面,组织居民特别是贫穷社区的居民捡拾垃圾,政府定时派有绿色标志和响铃的垃圾车,走街串巷收购垃圾,并随车派发袋装食品、书报、学习用品和儿童玩具、影剧院票等物品,同居民、中小学生和儿童捡来的袋装垃圾进行交换。
这怎么看都有些像我们常见的收破烂儿的,只不过这里的收破烂小贩换成了政府,所换之物也似乎高雅一些。怎么样,这个交换是不是既有趣好玩又环保经济呢?
短信息
1. 地球比想象中坚强 自愈力远超人类破坏力
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作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目前,这一言论引发学界哗然,更有环保界人士对此激烈反攻。
2. 黄海连续四年爆发绿潮 近海生态遭到破坏
在山东省日照市和青岛市以及江苏省连云港浒苔绿潮陆续登陆,威胁沿岸旅游业和海水养殖。
浒苔绿潮已经连续第四年在山东沿海出现,2008年最为严重,当年6月,距29届奥帆赛不足两月之际,在青岛近海海域浒苔突然来袭,爆发了历史罕见的海洋灾害。大海失色,国人聚焦,举世关注。成片的浒苔被海浪带到岸边堆积成山,昔日的阳光浴场被浒苔彻底吞噬;往年渔船满载而归,此刻捞上来的却只是一团团的绿藻。携卷着脏水与垃圾的大片浒苔破坏严重破坏了近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