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人事处怎么变成全厅最忙的处室了,天天点灯加班?实在忙不开就借调几个人呗。”
“我们这儿不行。厅领导要求人事處带头规范用人。不信你看看,各个处室基本都有借调的人,就我们只能从下面请几个人帮一周忙,然后马上送回去。说到底,借调的都留不住……”
人事处和我们处室领导的一番对话,让我不禁感慨万分,因为我也是一名借调人员。
编制、薪酬在原单位,工作却在另一个单位,这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被称为“借调”。在一定意义上,借调对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借调人员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又带来了一些问题。身为“借调人”更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被“借调”到上级机关大多是因为“工作需要”。“工作需要”的真实含义一般有两种:一是机关里人手不够用,得不到及时补充;二是人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干工作的却少之又少。几年前,我刚考到原单位,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上级单位借调来了,因为厅里没有搞网络安全的人,又不想为这个占用编制,这算第一种理由,所以我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内容也相对单纯。
隔壁处室的另一名借调人员就比较惨了,他是因为文字功底好,被借调来写材料的。众所周知,机关三件事——办文,办会,办事,其中办文是首位的,也是最难、最苦的差事。机关里的正式工作人员,年轻的不会写材料,年纪大、有经验的大多提了干,不愿意再挨这份累。所以,借调人员就注定要背这份累死累活的活儿。
“后天要开会,你去写一个领导讲话,不少于7000字,明天早上交过来……”“最近要开展一个活动,你起草个文件,最好下午就写好,晚上领导要看……” 就像一部写稿机器,处长一发话,那位同事就得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了。查资料、买泡面,然后给老婆打电话:“我今晚要加班,不回家了……”
众所周知,写材料需要“体现领导的意图和水平”。领导的意图是什么呢?去猜吧!如果他们敢天真地去询问领导的意图,很可能要被奚落一顿。同事跟我抱怨:“整个晚上,大脑在高速地运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将材料出’。好不容易写出来了,你小脸蜡黄、满眼血丝地把材料交上去,还会被领导打回来,然后反反复复拉锯般地修改。最可气的是,往往改了一圈最后又用回原来那个版本。”为什么会这样?同事总结,写材料不能早交,因为领导有时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一直追求完美,将改稿进行到底。
好不容易,这则材料过关了,别高兴,下一个材料已在路上。虽然心里苦,可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任务。谁让他们是“借调”的呢?
机关里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资排辈,等级森严。厅长指挥处长,处长指挥科长,先来的指挥后来的。借调人员除了接受机关领导和处级干部的调遣外,还觉得比正式在编的人员矮一头。机关在编人员总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我是正式的,你是借调的,就像城市的小市民看不起外来的农民工。
我做信息安全的,工作技术性比较强,厅里也就我一个人做这方面工作,领导对我还是比较尊重的。别的借调人员就不同了,正式人员被领导安排了任务后,会很快把工作转嫁给借调人员,特别是一些杂事,比如拿报纸、端茶、扫地。
“帮我去送个文件吧!”“这里有个材料需要写,给我帮帮忙?”“我今天得提前走,帮我照应一下啊。”确实是商量的口气,但正式人员知道,借调的一般都不会拒绝这样的“请求”。
干的多未必得的多。借调人员一般接触不到能够决定他们命运的领导——毕竟,不能搞越级汇报。而他们的劳动果实,比如我隔壁同事写的那些材料,最终总是要呈现给领导的,只不过呈上去的人一般是正式人员。功劳算到谁头上也就不言自明了。所以,隔壁同事自己心里也明白:在周围许多人眼里,自己仅仅是会干工作的工具,这里的一切利益都和他无关。
我们的人事关系、薪酬关系都在原单位,现单位的福利跟我们不沾边。我们有时还会被喊去搬东西,可发东西的时候,没一样是我们的。虽然这符合规定,虽然有时候只是些毛巾之类的小东西,可还是让人不舒服。另一方面,原单位的工资晋级、职务晋升、考核获奖,也因为我们长期不在岗和我们无关。
我第一次体会到借调人员的心酸,就是借调第一年年终考核的时候。我这一年拼命工作,到年终时才发现,我根本不在借调单位评优人选内,那种沮丧影响了我好久。隔壁那位同事更惨。他被借调时正要从副科提到正科,结果因为借调被耽误了。他本来还算原单位的小领导,有希望当个部门一把手,可一借几年,原单位物是人非,哪里还有他的位置?想想都不划算。
当然,在不少基层人士眼中,借调也不都是坏事,有时获得机会本身就意味着迎来了升迁的希望,关键是能不能留下。一个所谓“过来人”告诉我:“‘非关系户’要想留在上级单位,除了具备足够能力、付出巨大努力,时机和运气也很重要。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折腾半天,最后借而不调,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确实,真正实现调动是很难的。我们厅里就有这种情况,厅长从下属事业单位挑了一位小伙子去当秘书,一干6年,至今还是事业编。
于是我们一直被借着,有时还得偷偷摸摸。很多地方都有规定,不允许机关出现长期借调、混岗的情况,所以每有上级检查,借调单位一句话,你就得回原单位,检查过了,一个电话你又得老老实实地回去接着干。
也有很多人想,既然调不过去,干脆回原单位算了。可有时候回也不是那么好回的。
另一个厅的一位女同事,被从下面地市借调来省城,干活少不了,加班跑不了,责任推不了,她把床都支到了办公室,相应的待遇却享受不了。一借8年,她既不算地市的人,也不算省城的人,两个城市都没扎下根,不知该在哪里安家,恋爱都不好谈,她甚至因此耽误了婚姻大事。
她也想过回去,可见识了省城的繁华,见识了省厅的平台,她就再不甘心回去了。心中抱着那么一丝明知渺茫的希望,再加上不想落入“骄傲借调而去,居然落魄而归”的尴尬境地,只好就这样苦苦地熬着。
还有的借调人员想回回不去,因为原单位不同意。为什么?领导说:“我们需要和上面保持联络,有个自己人在上面是好事……”
有时候,我觉得所谓借调就像在拉磨的驴前挂了一根胡萝卜,驴奋力朝前走,好处永远看得到得不到,偶尔停下一看,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一路满载着骄傲和尴尬,走下了一个圈……
“我们这儿不行。厅领导要求人事處带头规范用人。不信你看看,各个处室基本都有借调的人,就我们只能从下面请几个人帮一周忙,然后马上送回去。说到底,借调的都留不住……”
人事处和我们处室领导的一番对话,让我不禁感慨万分,因为我也是一名借调人员。
编制、薪酬在原单位,工作却在另一个单位,这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被称为“借调”。在一定意义上,借调对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借调人员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又带来了一些问题。身为“借调人”更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被“借调”到上级机关大多是因为“工作需要”。“工作需要”的真实含义一般有两种:一是机关里人手不够用,得不到及时补充;二是人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干工作的却少之又少。几年前,我刚考到原单位,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上级单位借调来了,因为厅里没有搞网络安全的人,又不想为这个占用编制,这算第一种理由,所以我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内容也相对单纯。
隔壁处室的另一名借调人员就比较惨了,他是因为文字功底好,被借调来写材料的。众所周知,机关三件事——办文,办会,办事,其中办文是首位的,也是最难、最苦的差事。机关里的正式工作人员,年轻的不会写材料,年纪大、有经验的大多提了干,不愿意再挨这份累。所以,借调人员就注定要背这份累死累活的活儿。
“后天要开会,你去写一个领导讲话,不少于7000字,明天早上交过来……”“最近要开展一个活动,你起草个文件,最好下午就写好,晚上领导要看……” 就像一部写稿机器,处长一发话,那位同事就得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了。查资料、买泡面,然后给老婆打电话:“我今晚要加班,不回家了……”
众所周知,写材料需要“体现领导的意图和水平”。领导的意图是什么呢?去猜吧!如果他们敢天真地去询问领导的意图,很可能要被奚落一顿。同事跟我抱怨:“整个晚上,大脑在高速地运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将材料出’。好不容易写出来了,你小脸蜡黄、满眼血丝地把材料交上去,还会被领导打回来,然后反反复复拉锯般地修改。最可气的是,往往改了一圈最后又用回原来那个版本。”为什么会这样?同事总结,写材料不能早交,因为领导有时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一直追求完美,将改稿进行到底。
好不容易,这则材料过关了,别高兴,下一个材料已在路上。虽然心里苦,可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任务。谁让他们是“借调”的呢?
机关里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资排辈,等级森严。厅长指挥处长,处长指挥科长,先来的指挥后来的。借调人员除了接受机关领导和处级干部的调遣外,还觉得比正式在编的人员矮一头。机关在编人员总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我是正式的,你是借调的,就像城市的小市民看不起外来的农民工。
我做信息安全的,工作技术性比较强,厅里也就我一个人做这方面工作,领导对我还是比较尊重的。别的借调人员就不同了,正式人员被领导安排了任务后,会很快把工作转嫁给借调人员,特别是一些杂事,比如拿报纸、端茶、扫地。
“帮我去送个文件吧!”“这里有个材料需要写,给我帮帮忙?”“我今天得提前走,帮我照应一下啊。”确实是商量的口气,但正式人员知道,借调的一般都不会拒绝这样的“请求”。
干的多未必得的多。借调人员一般接触不到能够决定他们命运的领导——毕竟,不能搞越级汇报。而他们的劳动果实,比如我隔壁同事写的那些材料,最终总是要呈现给领导的,只不过呈上去的人一般是正式人员。功劳算到谁头上也就不言自明了。所以,隔壁同事自己心里也明白:在周围许多人眼里,自己仅仅是会干工作的工具,这里的一切利益都和他无关。
我们的人事关系、薪酬关系都在原单位,现单位的福利跟我们不沾边。我们有时还会被喊去搬东西,可发东西的时候,没一样是我们的。虽然这符合规定,虽然有时候只是些毛巾之类的小东西,可还是让人不舒服。另一方面,原单位的工资晋级、职务晋升、考核获奖,也因为我们长期不在岗和我们无关。
我第一次体会到借调人员的心酸,就是借调第一年年终考核的时候。我这一年拼命工作,到年终时才发现,我根本不在借调单位评优人选内,那种沮丧影响了我好久。隔壁那位同事更惨。他被借调时正要从副科提到正科,结果因为借调被耽误了。他本来还算原单位的小领导,有希望当个部门一把手,可一借几年,原单位物是人非,哪里还有他的位置?想想都不划算。
当然,在不少基层人士眼中,借调也不都是坏事,有时获得机会本身就意味着迎来了升迁的希望,关键是能不能留下。一个所谓“过来人”告诉我:“‘非关系户’要想留在上级单位,除了具备足够能力、付出巨大努力,时机和运气也很重要。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折腾半天,最后借而不调,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确实,真正实现调动是很难的。我们厅里就有这种情况,厅长从下属事业单位挑了一位小伙子去当秘书,一干6年,至今还是事业编。
于是我们一直被借着,有时还得偷偷摸摸。很多地方都有规定,不允许机关出现长期借调、混岗的情况,所以每有上级检查,借调单位一句话,你就得回原单位,检查过了,一个电话你又得老老实实地回去接着干。
也有很多人想,既然调不过去,干脆回原单位算了。可有时候回也不是那么好回的。
另一个厅的一位女同事,被从下面地市借调来省城,干活少不了,加班跑不了,责任推不了,她把床都支到了办公室,相应的待遇却享受不了。一借8年,她既不算地市的人,也不算省城的人,两个城市都没扎下根,不知该在哪里安家,恋爱都不好谈,她甚至因此耽误了婚姻大事。
她也想过回去,可见识了省城的繁华,见识了省厅的平台,她就再不甘心回去了。心中抱着那么一丝明知渺茫的希望,再加上不想落入“骄傲借调而去,居然落魄而归”的尴尬境地,只好就这样苦苦地熬着。
还有的借调人员想回回不去,因为原单位不同意。为什么?领导说:“我们需要和上面保持联络,有个自己人在上面是好事……”
有时候,我觉得所谓借调就像在拉磨的驴前挂了一根胡萝卜,驴奋力朝前走,好处永远看得到得不到,偶尔停下一看,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一路满载着骄傲和尴尬,走下了一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