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监管的经济学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食品监管中的种种弊端。毒奶粉尚未远去,瘦肉精又粉墨登场——一张餐桌,几乎五毒俱全。很自然地,人们会问:有多少食品是安全的、还有多少有毒食品没有被披露出来?或者换句话说,以后的食品会不会更加安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考察下我国的食品监管制度。在笔者看来,国家的食品监管和价格管制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关键原因。
  中国的食品监管制度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安排,是一种对上负责的监管制度。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农产品特供部门的存在,这些部门会为核心层面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这一层次的消费者对质量要求极高,产品提供者不敢、也不会提供低质量的产品。商家会更聪明的以高价格来确保提供高质量产品的盈利性。
  就底层消费者而言,则更在乎食品的经济性。这意味着监管机构会在确保不出人命的前提下保证食品低价可吃。虽然我们说生命无价,但事实上,生命总是会被人用价格来衡量(无论你承认与否),而低层老百姓的生命价格总是比较低的。因此,如果政府对食品价格进行管制,商家不能随便涨价,那么商家就只能选择提供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
  因此,这种监管安排的必然结果,就是市场上会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质量的同类商品。一种是高端质量可靠,但价格极高的商品,只有富裕阶层和权贵阶层可以消费得起。另外一种是质量勉强过得去但价格非常便宜的商品。这类商品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消费者自然可以选择吃那种食品,但是这种选择是以你自身的收入为基础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明白,严格的价格管制,实际上也是导致食品安全的一个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决定食品生产商是否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的,不是企业家的道德良心,而是其在市场的长期竞争力——这个是我们在这里要讲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成本收益比。更通俗的说,是犯错的成本太低。中国的生产企业,很多都是和地方政府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地方政府有特别的积极性去保护这些企业。这样一来,企业犯错的成本会非常低,通过提供低成本低质量的食品牟利就变成一件非常合算的事情。更糟糕的是,由于“坏企业”不会受到惩罚,这样在长期的竞争中,那些守法的企业将输给这些“坏企业”,从而导致逆向淘汰的后果,也就是守法的企业很难生存,而不守法的企业则可以通过提供低成本低质量的企业生存下来。因此,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极大力度地提高违法的成本。
  第三个原因,是食品监管的垄断性。如果说第二个原因很多人都能够看得到的话,那么第三个原因就不是那么清楚了。也许我们会问,在很多地方,即使是国外,食品监管也是垄断的,引入更多的监管机构,不是会增加我们的监管成本吗?要理解我这里的观点,我们需要拉远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仔细观察最近的食品安全问题,就不难发现,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媒体披露的。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在这里扮演了实际的食品监管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媒体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市场竞争来披露食品安全问题的。但他们事实上起到了监管的效果。因此,如果我们的媒体管制放松,那么媒体会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从而任何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更容易被挖掘出来。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就更难作假。
  很多读者也许会说,那企业家真的就可以不讲道德吗?我的回答是,道德是一个很不靠谱的事情。道德只可以用来律己,而不能指望道德来约束企业家。企业家天生就是追求利润的。人们需要做的,是让企业家没有犯罪的空间,从而迫使他们老老实实给我们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
  现在来回答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我们以后的食品会不会更加安全?答案是,这取决于上面所说的几个问题是否会得到解决或发生变化。非常遗憾的是,从目前的行动来看,我们很难指望这几个问题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我的悲观推测是,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发生。
  
  钟鸿钧:现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产业组织和拍卖理论、管制和公共政策、中国经济。1998 年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 - 2000 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研究所工作。2000 - 2002 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和纳菲尔德学院攻读并获得经济学哲学硕士学位,2002 -2005 年在牛津大学经济系和纳菲尔德学院攻读博士,2005 年初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 年获得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博士后研究员资格,在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和一些实施过知识管理的企业客户聊天,不管实施到何种程度,大家都会有一个困惑:知识管理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怎么把握这些重要的关键点?  对这个问题,可能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建议可以重点关注知识管理工作中的“两化”,即“隐性知识显性化”和“隐性知识隐性化”。对应于“两化”,可能会有多种的方法,其中特别建议考虑以下两种方法:    隐性知识显性化:内部最佳实践的总结提炼  
期刊
关键词:成长型企业管理断层    对于一些成长型企业来说,随着企业成长,规模不断壮大,会出现以下现象:公司高层经常谈战略、理想和愿景,但很少获得员工的热烈回应,似乎员工都“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公司高层提出美好的理念或高瞻远瞩的战略举措,很少能被员工彻底实现或执行;高层事必躬亲,忙忙碌碌,员工却很悠闲,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对于这些现象的原因,众说纷纭,大致都归结为执行力问题、激励问题、组织
期刊
项目背景介绍    钟山供电局为贵州电网公司(以下简称“供电局”)与六盘水供电局确定的“创建省内先进供电局(以下简称‘创先’)”的试点单位,钟山供电局需要制定创先规划。钟山供电局深知创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深知创先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选择了全面对标、重点突破的方式,点面结合,做好创先工作的落实。  钟山供电局根据上级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供电可靠率为总抓手”的创先核心思路,选
期刊
知识管理的定义    从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知识”是行动计划中的信息。在听取并采用信息之前,信息不能成为知识。在商业背景下,知识是员工对于他们的客户、产品、流程、错误、成功以及彼此之间所知道的信息,既有显性的知识,也有隐性的知识。  APQC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使信息和知识积累、流动并创造价值的系统性工作。学界认为,知识管理是创建并管理这样的流程,即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知识传递给正确的人,并
期刊
为了避免重新发明轮子,组织必须对每一个新产品开发项目进行回顾,并把每个项目的经验教训形成文档,藉此来改善他们产品创新的流程。    APQC于2010年年底联合新产品开发学院(PDI,Product Development Institute)进行了一项新产品开发协同的标杆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如何使新产品盈利的关键因素。  为了避免重新发明轮子,组织必须对每一个新产品开发项目进行回顾,不管这些项目
期刊
前言    业务模式优化中,访谈调研是个既基本又关键的步骤。在做咨询项目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客户和新顾问对访谈调研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认知,致使访谈调研常常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笔者通过平时对经验丰富的顾问访谈过程的观察以及自己的实践积累,对访谈调研的方法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作为一家之言分享给大家。    正文    访谈调研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呢?约不到受访人?访谈人缺乏控制场面的能力?提出的
期刊
研究显示,使员工积极投入工作的最重要因素,是为他们提供可以学习并发展新技能的机会。  Gallup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因不积极的员工带来的生产力低下,造成了全国经济约3280亿美元的浪费。  Gallup的调查显示,企业员工中有一部分人是积极而投入的,另一部分相对来讲状态不明确。还有另外一部分人是非常不积极投入的。他们在工作时间内投入在其它事情上的时间要多于本职工作。因此,采取措施来使他们
期刊
江河公司是一家生产国防设备的军工企业,成立于60年代,拥有员工300多人。同其他的军工企业一样,企业从产品仿制起步,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到现在具备独立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装备能力。公司业务以型号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为主,主要产品列装多个军兵种,性能已达到国际国内的领先水平。  陆主任是江河公司技术中心的主任。技术中心作为企业的核心研发部门,担负着新型号产品的研制和已有型号产品改型升级的
期刊
风险管控与业务流程是否可以结合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刘太雄: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十余年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经验。特长领域:IT规划、IT评估与监理、IT治理、风险管理、流程管理、知识管理。  关键字:风险管控 业务流程 风险信息    在当今复杂快变的商业环境中,每个企业不但面临众多的诸如火灾、财产损害等传统层面的风险,也有不断涌现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人员风险、财务
期刊
问题:知识管理推行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一个现象:知识库已经建立起来了,也从业务流程方面做了一些融合工作,但“知识”似乎仅仅是知识,或者一些档案,对个人工作的触动或帮助作用不大。知识管理如何持续为组织和个人创造价值,是很多知识管理负责人面临的一个困惑。    要想发挥知识管理的持续效应,除了知识要与业务相结合外,还需要重点探讨个人主观能动作用,单纯的规范制度只能促成被动的知识积累,员工的主动参与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