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每册都选有古诗或现代诗,这些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大多入选诗歌描写的事物、人物或景物,往往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教学中如何运用形象思维,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形象思维在翻译诗句中的作用。
跳跃性是诗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古诗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即使学生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都弄懂了,却仍然不能把句子翻译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利用形象思维,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起来。
如《锄禾》中“粒粒皆辛苦”一句,学生一开始都译成“一粒粒都饱含着辛苦”,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农民在酷暑中种下秧苗,和风下雨施肥拔稗草,凉秋天气收割稻子的情景。然后再翻译,他们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老农的辛苦”,利用想象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了。又如二年级教材《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如果学生能把这两句通顺地译出来,那么学生也就差不多理解课文了。可许多学生把“野火烧不尽”的原因理解成在草原上的草太茂盛或野火被大雨浇灭了。前者没有理解诗的深层意思,后者曲解了诗的本意。如果教师提问“野火烧的是草的哪一部分?什么部位是野火烧不到的?”学生想到草根是野火烧不掉的,纷纷把译句改正过来: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叶子,每年春天,埋在泥土里的草根又会长出茂盛的草来,所以草原上的草是烧不尽的。通过形象思维,填补了诗句之间留下的空白。
2.形象思维在体验美境中的作用。
A.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画面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整首诗是从“望”字展开的。“日照”“紫烟”“瀑布”“银河”每个物体中分别包含着色彩红、紫、白、蓝,这四项组合起来,就是一幅斑斓的画面。教师要从无色彩的字词的描述中,引导学生看到绚丽的七彩,引起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热爱与赞美。诗中“挂前川”
“飞流直下”“落九天”的描绘使瀑布在浩浩荡荡奔流的声势与一泻千里的动感中,具有了线条美。其线条笔墨随意、酣畅淋漓,诗人的心也随之怦怦地跳动,也使学生读诗时仿佛把着诗人的脉,身临其境。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飞”字?通过比较,学生改“奔、快、急……”等多个字反复琢磨,细细品味用这些字和用“飞”字的差异。体会其中微妙变化。我通过咬文嚼字,一步步地把学生唤醒,让学生看到庐山瀑布叹为观止的强大落差,听到瀑布抑扬顿挫的水流声,感受到瀑布豪迈磅礴的气势。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B.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意境美。要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就必须善于给学生创设意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李白的《静夜诗》,我在教学时,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满天星星的夜空,一轮明月照耀大地,屋子里,一个人正抬着头,望着夜空,他在做什么呢?学生的思维马上变开朗了,有的说:“他在欣赏美丽的夜景呢!”“他在思念故乡吧!”“他在吟诗吧!”……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很快就知道了诗的一些内涵。这时候,我再让学生自吟一遍诗作,进一步感受诗中蕴涵的感情,抓住诗中几个关键字词。如写乡愁是由“疑”字带起的,在表达愁绪时又用了“举头”“低头”两个细节性的动作,把最复杂的乡愁用最轻微的动作表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大胆合理利用形象去思考,充分挖掘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3.反复吟咏,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内涵。学生要通过反复吟咏,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来体会诗的内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凡诗,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的都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是要加强朗读训练,反复吟咏。形成画面,感悟其内涵。
在教学诗歌《长歌行》时,我觉得有一个环节的教学比较成功。上课后,我在学生熟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这样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和有感情朗读:
A.让学生大声读诗,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就像在头脑中放小电影一样。
B.全班同学交流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景象,交流之后,大家描绘出这样一番情景:“清晨,园子里绿色的蔬菜叶子上滚动着许多露珠,晶莹透亮,可是旭日东升,露珠很快消逝了;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万物充满生机,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很快秋天来了,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众多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滚滚向前,永不回头。一个孩子一会儿玩溜溜球,一会儿打游戏,转眼之间已成为一个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在掩面叹息,痛哭流涕,可是青春已回不来了。”
C.我声情并茂朗读诗歌,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以上的描述再次在头脑中展现出这个面,进一步去想象。
D.让学生谈谈你从诗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什么教育?这时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踊跃发言,所说之话句句发自肺腑,真正体会到了诗中蕴涵的劝诫人们珍惜时光的道理。
前言,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诗歌离不开形象,不管形象是鲜明或是隐藏,诗人的情感也不可能脱离形象而单独存在,情感必寄托于形象之中,形象是感性的,而情感是感性的升华,那么,我们诗歌教学也应该从感性的形象出发进而到理性的思考,这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是主导的,必备的,离开形象思维,则脱离了诗歌。脱离了诗歌的艺术,则无所谓诗歌的教学。
1.形象思维在翻译诗句中的作用。
跳跃性是诗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古诗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即使学生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都弄懂了,却仍然不能把句子翻译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利用形象思维,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起来。
如《锄禾》中“粒粒皆辛苦”一句,学生一开始都译成“一粒粒都饱含着辛苦”,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农民在酷暑中种下秧苗,和风下雨施肥拔稗草,凉秋天气收割稻子的情景。然后再翻译,他们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老农的辛苦”,利用想象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了。又如二年级教材《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如果学生能把这两句通顺地译出来,那么学生也就差不多理解课文了。可许多学生把“野火烧不尽”的原因理解成在草原上的草太茂盛或野火被大雨浇灭了。前者没有理解诗的深层意思,后者曲解了诗的本意。如果教师提问“野火烧的是草的哪一部分?什么部位是野火烧不到的?”学生想到草根是野火烧不掉的,纷纷把译句改正过来: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叶子,每年春天,埋在泥土里的草根又会长出茂盛的草来,所以草原上的草是烧不尽的。通过形象思维,填补了诗句之间留下的空白。
2.形象思维在体验美境中的作用。
A.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画面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整首诗是从“望”字展开的。“日照”“紫烟”“瀑布”“银河”每个物体中分别包含着色彩红、紫、白、蓝,这四项组合起来,就是一幅斑斓的画面。教师要从无色彩的字词的描述中,引导学生看到绚丽的七彩,引起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热爱与赞美。诗中“挂前川”
“飞流直下”“落九天”的描绘使瀑布在浩浩荡荡奔流的声势与一泻千里的动感中,具有了线条美。其线条笔墨随意、酣畅淋漓,诗人的心也随之怦怦地跳动,也使学生读诗时仿佛把着诗人的脉,身临其境。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飞”字?通过比较,学生改“奔、快、急……”等多个字反复琢磨,细细品味用这些字和用“飞”字的差异。体会其中微妙变化。我通过咬文嚼字,一步步地把学生唤醒,让学生看到庐山瀑布叹为观止的强大落差,听到瀑布抑扬顿挫的水流声,感受到瀑布豪迈磅礴的气势。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B.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意境美。要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就必须善于给学生创设意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李白的《静夜诗》,我在教学时,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满天星星的夜空,一轮明月照耀大地,屋子里,一个人正抬着头,望着夜空,他在做什么呢?学生的思维马上变开朗了,有的说:“他在欣赏美丽的夜景呢!”“他在思念故乡吧!”“他在吟诗吧!”……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很快就知道了诗的一些内涵。这时候,我再让学生自吟一遍诗作,进一步感受诗中蕴涵的感情,抓住诗中几个关键字词。如写乡愁是由“疑”字带起的,在表达愁绪时又用了“举头”“低头”两个细节性的动作,把最复杂的乡愁用最轻微的动作表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大胆合理利用形象去思考,充分挖掘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3.反复吟咏,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内涵。学生要通过反复吟咏,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来体会诗的内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凡诗,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的都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是要加强朗读训练,反复吟咏。形成画面,感悟其内涵。
在教学诗歌《长歌行》时,我觉得有一个环节的教学比较成功。上课后,我在学生熟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这样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和有感情朗读:
A.让学生大声读诗,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就像在头脑中放小电影一样。
B.全班同学交流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景象,交流之后,大家描绘出这样一番情景:“清晨,园子里绿色的蔬菜叶子上滚动着许多露珠,晶莹透亮,可是旭日东升,露珠很快消逝了;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万物充满生机,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很快秋天来了,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众多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滚滚向前,永不回头。一个孩子一会儿玩溜溜球,一会儿打游戏,转眼之间已成为一个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在掩面叹息,痛哭流涕,可是青春已回不来了。”
C.我声情并茂朗读诗歌,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以上的描述再次在头脑中展现出这个面,进一步去想象。
D.让学生谈谈你从诗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什么教育?这时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踊跃发言,所说之话句句发自肺腑,真正体会到了诗中蕴涵的劝诫人们珍惜时光的道理。
前言,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诗歌离不开形象,不管形象是鲜明或是隐藏,诗人的情感也不可能脱离形象而单独存在,情感必寄托于形象之中,形象是感性的,而情感是感性的升华,那么,我们诗歌教学也应该从感性的形象出发进而到理性的思考,这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是主导的,必备的,离开形象思维,则脱离了诗歌。脱离了诗歌的艺术,则无所谓诗歌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