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因为心中一丝莫名的冲动,前往这个川西北的边城。当汽车沿着鹧鸪山盘旋而上,只见天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清。那些由远及近的山脉,山顶上被太阳照得刺眼的积雪,挂在崖壁晶莹剔透的冰凌,丝丝缕缕地在我眼前展开着,连接起一个真实的藏式小城。
来到壤塘,扑面而来宁静与纯朴,让一颗在旅途中颠簸而躁动起来的心刹那平缓下来。这里的人们悠悠的闲聊,悠悠地在舒适的阳光下做事行走,时间似乎是凝固的。我们一路走过宗科、曾克、棒托、错尔基;一路沐浴在壤塘的独特风情和文化艺术之下。
宗科的高碉
宗科乡在壤塘县南部,东高北低,一道清流弯延而过。藏语称沟为“科”,又因这弯清流源自邻县炉霍的宗塘,故得名“宗科”,意为“大荆棘沟”。我们的目的地是乡内原绰甲土司专职画师家族的日斯满巴碉房。
日斯满巴碉房据传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时间在碉房的身上留下印迹,岁月的风霜雨雪让碉房伤痕累累。从外部看,碉房已经倾斜,几处墙体也出现了石块走位的情况。九层建筑是藏式建筑的最高型制,日斯满巴碉房则独具特色的九层藏碉之一。碉房的现任主人罗尔伍王甲是一位中年汉子,年幼时候无心学画长大后又自觉有失家传,于是曾专程赴德格学画。我们来到时,他正在经堂作一幅无量寿佛的大幅彩绘唐卡。
顺着藏式的独木梯子,在主人的指引下一层层地步入碉房,房里一派年久失修的样子,看着难免心痛。最让人心痛的是那间经堂。经堂,是藏族人在家礼佛念经的地方,是一方净土。日斯满巴碉房中的经堂却在文革中被一家人用作厨房。长年累月地烟薰火燎给经堂里的壁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时至今日只剩下黑烟覆盖着的四壁。主人拿着手电耐心地在那一片黑色中为我们寻找旧日里曾经的满壁辉煌。在他的指点下,我们终于在经堂正壁看见一尊依稀只透几笔线形的释迦,还有天花板下一些用金线勾勒出的千佛。
曾克寺的朝圣者
宗科的大白塔和密密匝匝小彩塔,在阳光下华光溢彩的,温暖而鲜艳。当我们到达曾克寺的时候,太阳已经躲进山里不再照耀,没有的阳光的笼罩,曾克的塔林呈现出与宗科迥然的风貌,冰冷而肃穆。
曾克寺有两座塔碉与塔林隔着公路相对而望。塔林由一些大白塔和一些伴随着大塔而建的成群小塔组成,这种塔林在其他地方也可看见,不能算作特色。而塔碉则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
九层高的塔碉外形似碉,而内部为塔,石木结构,主体高度约25米。内有木梯层层盘旋而上,每层都奉有佛像。除了型制上的特别外,让人称奇的是顶层墙外围的转经敞廊。塔碉顶层地面有一圈石块超出墙体约五六寸,在这之上约一米四五左右的地方,围绕塔身拴有一钢丝绳。朝圣者可登上塔顶,脚踩在支出的石块上,自左向右,手拉钢丝绳在空中转经。
空中转经似乎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但不经意的抬头,看见那高高的转经廊上出现了五、六人的一队藏胞,一个紧跟着一个从塔的另一面转入我的视野。我呆呆地仰着头,目光随着空中的朝圣者慢慢挪动。冬天的风有点冷,也有点猛,朝圣者的头发和衣襟在风中飞舞,似乎他们的身体随时可能会被风吹落。但朝圣者们毫不惧怕,双手抓着钢丝绳,身子贴着墙壁,缓缓地绕着塔碉转了一圈又一圈。虔诚的信仰支持着的信念,朝圣的执着给他们超然的勇气。也许,在空中转经能离他们的神更近一些,让上天更加清楚地听见他们的祈祷。
棒托的神塔与历世石经
从壤塘县城到达棒托寺去要翻越一座高山。坐在三菱越野车上,可以清楚地从仪表上读出车外的气温是-12℃,当车子到达山顶,海拔指示针划过了4000米的刻度。这是壤塘至阿坝的必经之路,而棒托寺就在这路边,位于壤塘的茸木达乡境内。
进入棒托寺,刚下得车来便听见顿挫有致的诵经声在寺院上空回荡,无比空灵。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寺内有喇嘛塔32座,规模宏伟,在历史上与西藏的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并称藏区三大塔群。寺内所有的佛塔都是典型的藏式塔:由正方形塔基、宝瓶形塔身、十三相轮和塔刹构成。其中,吉祥门塔、降妖塔、尊胜塔可谓是棒托塔群的代表。
吉祥门塔是棒托寺最高大的佛塔。方形塔基的四面分别开有三个门,将中空的塔内分为几个小佛殿,每个殿奉有不同的佛像并绘有壁画。宝瓶形塔身上的小方台四面各绘一双蓝色的佛眼,洞烛一切的法眼,始终注视着人世,无论在身处塔的哪个方向,都将沐浴在佛陀关注的睿智而安祥目光之中。
降妖塔和尊胜塔年代久远,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都显露出残破的样子。它们一个是棒托塔群中历史最悠久的佛塔,一个为棒托寺活佛夺尔基扎巴所建。多少年来,无数的朝圣者从这里经过,在塔内堆满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楂楂。塔壁上有些残留的壁画,线条的依旧灵动、传神。
在棒托群塔环抱之中的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石刻藏经。那些石经有不规则的片石正反两面刻制而成,包括《甘珠尔》、《丹珠尔》两部藏经50多万片。石经按经文的顺序堆放着。藏族人有将石刻经文、六字箴言在路边、山坡、寺院等处堆放成玛尼堆以求神灵保佑,消灾避难的传统。棒托的石刻藏经也可算作是一座巨大的玛尼堆,它凝聚着无语的心愿经历百世永远为棒托的信徒祈福。时至今日,石经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祈祷与祝福。作为全国最完整的石刻藏经,棒托的石经更成为了让世人惊叹的艺术珍品。
中壤塘错尔基寺
村子正中是一块方形空地,坑坑洼洼极不平坦。正北面一座大殿无疑是这村落的中心,墙壁上的红色正渐渐褪去,厚重的黑色幕布遮盖住大门让人肃然起敬以至于望而却步。相比之下旁边崭新的宝塔白得有些耀眼,它仿佛是一只路标指着那大殿:那里就是错尔基寺我们的目的地。
错尔基寺始建于1378年,古建筑包括历代活佛住宅、孔玛尔庙、康玛尔庙、经堂四处,但文革期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殿已经是后来修缮过的了,主奉“强巴佛”和“笃补巴”。藏传佛教建筑喜欢采用一种封闭的形式,用深院高墙营造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精美的柱头和横梁雕饰凝聚了牧民的全部心血和愿望,大佛却微笑而一言不发,在从天窗透过来的一线微光中平静地呼吸。
错尔基寺古代壁画已遗留不多,所幸历代活佛住宅还留有较完整的壁画。南壁右壁显要位置画有财神、寿星等居室常见神祗。左下方画行脚僧牵着载满珍宝大象,象征“招财进宝”。行脚僧为财神毗那夜迦的化身,大象是他的坐骑。左壁上端画有几列历代高僧法王,正中为一类似曼荼罗的分割式圆形图,中心为一人在为大众说法。周边是诸天神交战以及天神归依佛法的场面。
北壁画有金刚手手持金刚杵摧毁魔乱、大众归依佛法的内容。北壁下方的几个场面表现着民间风情。人物皆头戴巾帕,身穿红色长衫,眼睛都无一例外突出于脸庞之外,朱红颜料描绘口唇,手笔少见的随意洒脱。
相关链接:
地理位置
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族自治州西部,东及东北与马尔康,阿坝县接壤,南与壤塘县毗连,西部和南与甘孜州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相望,北邻青海省班玛县,平均海拨3285米,绝对无霜期仅48天。邮编:624300。电话区号:0837。
交通
从成都去壤塘可以到西门汽车站乘车,每天都有直达班车。
住宿
住宿可以在壤塘县政府招待所,每人每天只需二十元(也许现在有所涨,但一定不贵)。壤塘的冬天天气寒冷,所以下午游玩回城后一定要记得先行洗漱,或者先行储水,因为气温太低,可能会停止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