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与现实的双重变奏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ientist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桑的《舞台上混乱将至》,是一部难得的兼具荒诞与现实品格的小说。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摹写了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并力图向读者传递一种荒诞叙事的新可能,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艺术哲思。
  首先,从小说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塑造而言,作者通篇主要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展开叙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将故事的发展推演向前。在小说篇首,“我”是谁,陈汐是谁?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会带着这样一个疑问去阅读。果然,作者在文本的行进过程中,慢慢向读者讲述“我”与陈汐的相关信息。原来小说中的“我”与陈汐是一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情侣,而在即将毕业之际,这对恋人对未来的路则分别有着不同的安排。与其说是安排,倒不如说是一种无可抗拒的前行。陈汐准备继续考研深造,而“我”则漫无目的地混日子,仿佛将自己抛给了时间或者等待。如文中所述:“陈汐不停伏案的样子已经让我麻木,当然让我麻木的远不止这些,还有她的电脑里不断涌出的英语,窗外一成不變的风景,有时候,我觉得甚至是时间本身,都叫我不可接受。”事实上,从以上这种叙事安排可以看到,“我”与陈汐由之前的热恋,到后来“我”的麻木,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喻着小说主人公最后的命运走向。而《等待戈多》的话剧排练也使得“我”对命运的捉摸不透或者说是一种对生活的冷峻旁观渐露端倪。
  其次,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深掘也是该作的另一特点。当然,如果你认为作者仅仅讲述这样一个普通大学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那就错了。作者力图通过这种书写达到对当代生活的某种反讽效果。为此,作者不仅充分调动自由联想,而且将叙述笔法聚焦于小说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入开掘。如文中写道:“陈汐决定了继续深造,不仅是出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更是对一切偏离既定路线的不安。在做决定的时候,她没有经历多少徘徊,看似她主宰着自己的生活,可我知道,在她的心里,还是任由自己在生活的水流里漂浮,正如她做出这个决定,并非出于自己的欲望,而更像是出于一种妥协,一种为了结束争论而尽快选择的妥协。”这种对于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几乎在文中随处可见。然而通过故事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口吻,向读者介绍并且深入剖析的陈汐内心活动是否真实可靠?这些当然有赖于小说中更多文本细节的佐证。为此,作者描写了陈汐在家中那些看似非正常的举动,譬如:“她不时烦乱地挥动着双臂,像是在驱赶蚊子,也如同在驱赶一个看不见的愤怒的魂灵。眉头总是皱着,嘴里发出不耐烦的咂舌的声音。如果这个时候,她的英语磁带再一次响起,那些机械的无意义的音符再来冲击我的神经,加之汗液在我的头发之间肆意流淌,那我注定忍无可忍独自离开。”显然,这段叙述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小说主人公“我”对于女友陈汐非正常举动的反感。这实际上也为两人后面情感的淡化,以及两人感情最后归于淡漠埋下了伏笔。
  再次,叙事时间或者说意境的营造,体现出了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如果说这部作品还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我想叙事时间应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在作品的开篇,作者谈到了春这样一个时令季节,并且寄予了自己的无限希望。文章这样写道:“年后的春天,我们像是迁徙一般把被子,书籍,以及所有维持我们生活的物件都搬到这个地方,在没有整理之前,这里乱得像是废弃的工厂,可那时的我们也正和春天所有的物种一样,浑身布满了力气。”显然,这个春天是某种象征性的手法,它无疑象征着叙述主人公“我”和陈汐当初热恋时的新鲜的充满春天的朝气,并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憧憬。而到后来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再次提到了春天。他写道:“虽然陈汐没有说过类似的话,但我总还觉得,春天对于我们是值得留恋的回忆。”可见这个时候尽管作为情侣的双方各自对未来的规划都有不同,但是情侣之间的新鲜感尚存,并没有达到相互厌倦的地步。而当文中再次提到春天的时候,情况则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作者写道:“四季的变化沉缓又分明,习惯于昨日和今日没有差异,可是累积的变化总有一天让人招架不住。夏日伊始,空气里黏稠的质感已经把春天的回忆扼杀,我几乎目睹到了这场杀戮的血迹。”显然,这个叙事时间已经由春天正式迈向夏天,而夏天则是小说中作为主人公的“我”所不喜欢或者说是十分厌恶的。因此这才有了篇末那段:“夏天潮湿的微风拂过我的头发,只要在我没有脱下这套戏服之前,我的消遣就不会在一刹那完全消失。如果说我真的有所等待,我在等待着夏天离开我存在的位置。”爱情也在夏日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自己一个人在等待。至于等待着什么,主人公似乎自己也不明了。显然,《等待戈多》的排练实际上与小说主人公“我”在实际生活中的等待,十分巧妙地构成了某种互文关系。而小说篇尾更是再次深剖了叙事主人公的内心,并且强调了:“我说过,我也在等待戈多。这时候,天已经开始黑了,路灯不约而同地亮起来,我喜欢看城市里绵延不尽的灯光,我隐约中似乎看到了陈汐亮起的那一盏,她还在面对那些无谓的文字吧。”当我们将聚焦视野回溯到前面,不难窥见陈汐已经离开了,而“我”似乎在平静的生活琐碎中坦然接受了这个之前便预言好了的结局。正如夏的到来必然会取代春天一样,谁也无法抗拒。
  总的来看,高桑的这篇题名为《舞台上混乱将至》的小说,以一种看似荒诞不经然则充分现实批判主义的小说笔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当然,我们从文本诸多细节的描写和构思中,不难窥见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这一两幕悲喜剧中的艺术手法。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完全摹写经典,而是融入了自己对于当代消费社会以及对于个人现实人生的某种哲理性思考,并向世人抛出了一个有关人生等待的永恒命题。有人说:“等待寻找理由,没理由也要制造理由,这便是生存的含义。”我想作者构思此文的目的,也必然是期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为这一命题进行注解。从这个角度而言,《舞台上混乱将至》不可谓不是一篇出彩的佳作。
  责任编辑 菡 萏
其他文献
我骗了所有人,甚至尝试着自我欺骗。  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还是像坏了按钮的闹钟一样,会在某一刻突然响起,永远也停不下。 1  不知多少回,在被人问起自己是不是独生子时,我会猛地屏住呼吸。  “是,家里就我一个。”我总是这样回答。眼睛盯向脚尖,鼻翼上下收缩,有时甚至忍不住落荒而逃,冲到厕所把脸埋进冰水里。  我没法忘记,自己曾有过一位哥哥。  年龄大我几岁,已不大记得清楚了。想必不是一两岁的差距。记
期刊
下午没事儿,我给光明打电话,我们从没打过电话。我从他妹妹那里要来的号码,他妹妹是城里的中学老师,他姐姐是高中老师,他是一个空调装机员——有时候也卖空调。我找他不是为了买空调。  光明,是我,我是李青。  李青啊,咋想起来给我打电话了。有事吗?  我想问你个事。  啥事?  你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还记得吗?  什么故事?噢,你说“小三放牛”啊。(小三放牛是光明常讲的故事,不过不是小三放牛。)  不是小
期刊
台风“纳沙”过后,秋天开始了。其实海口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如果非要强调一下,那也只能说早晚不像七八月那么热了。  我和吴辰每周都去海南大学听多多的诗歌课,课是在晚上。课后,吴辰会用电动车把我载回海南师范大学。我们从海甸岛出发,经过很多地方,才能回到龙昆南路。有时我们绕到骑楼那边。十月、十一月的天气,晚上九点多,海口的夜生活才开幕。人们坐在骑楼下喝茶、食宵夜,声浪鼎沸,仿佛世界不过如此。骑楼漫长,热
期刊
一  “右手抬高,跳音不要拖泥带水。”  “爬升?别忘了指法。”  “停——反复——又忘了?”  “实话告诉我,你在家练了琴吗?”  我把手缩回腿上,手指抠着裤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琴键。这八十八个黑白琴键,就是通向妈妈想要的那个未来的阶梯。但我并不知道我能走向哪里。  “再这样偷懒,我真不知道你能不能过特长生自招。回家加紧练琴!”  一下课,我飞似地逃离了琴房。这间囚禁我的琴房,大概只有三个平方,
期刊
在开始创作《尤利西斯》之前,詹姆斯·乔伊斯完成了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和首部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在这两本书中,一些开创性的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已逐渐展示出迷人的面目。  乔伊斯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了一部跨时代的巨著——《尤利西斯》,其中正式写作用了七年,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在写作过程中,乔伊斯使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聪明才智,他几乎熬瞎了双眼。《尤利西斯》是一个集合体,它是作者看到、听到以及偷听
期刊
红石峡  远远就听见峡谷瀑布的声音  入口不远,就是一条靠壁狭道  暗红色的石头,仿佛曾经有着记忆  或者它的红,在这里铺张  来访者心里和眼睛都有一种亲近的愉悦  头顶的石头,悬挂着  高低错致。穿越其间  要处处小心  遇到矮一点的石块  多像人世间的  一些纷争  低低头,就过去了  走一段路,就会有一条瀑布挂着  它们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一路高歌,一路奔腾妆台  润肤水、护肤乳、粉底液
期刊
题目写下了,却不知道该如何界定,我初中二年级时写大字报也能算写作吗?如果不算写作又能算什么呢?  事实很清楚,当时出身黑色家庭的都要造老子老娘的反。要命的是,就像数学函数会变一样,这个也会变,今天说是黑五类,明天却说是黑七类了,范围扩大了,让人茫然不知所适。不过,话说回来,凡是家庭出身带黑的,不管是五类、七类、九类,哪个敢不识相?  哥哥们从大学回来,召集底下的弟弟妹妹,低声商量,看来这一关逃不过
期刊
相亲这事我已经干了十九次,第二十次的相亲被安排在下个周末,电话是父亲打来的,父亲的电话很简短,让我那天不要安排其它事,挂电话前,父亲还是不放心地嘱咐我一句:正常点。  我已经三十五岁了,还没有结婚。这个年龄未婚在北京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或许有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与我同行,可我生活在鸟窝大的小县城,我成了这里的名人,并贴上了不正常的标签。  对,我不正常,我和一株植物抢名字。剑麻不是那株植物,剑麻就是我
期刊
眉毛画了无数次,战争还没结束。梳拢照常进行,一如早晨。早晨是干净的。其他活动也不例外。红色的油漆味道快散尽了。油漆的红来自葬送于此的性命,跟漂亮而陈旧的智慧融为一体。谁也不曾跟我说,卖东西的人都死了,吃东西的人随着一道彩虹屹立在死者的灵魂上。当火烧到大门背后,作为唯一值得重申的态度,当白蚁搭成的浮桥呈现出近在咫尺或者说纯洁的感受,柳树嫩叶便摆动,想象自己正在燃烧无穷尽的细密,无穷尽的裸露,无穷尽的
期刊
初见李白,  是在金陵城南三十里,  板桥浦,  还记得那年的长川落月,  谪仙人与凡尘的相遇,  在秋水中荡起涟漪。  说来,那是开元十三年的事了,  这一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远行,  逐江流东去,  伴着飘逸若仙的诗意。  这一刻,  金陵山川秀丽,唯秋风瑟瑟,  帝王之州,历历如画,  不只是诗成名景。  这一夜,  李白在人间津渡的月光下独酌,  只影徘徊,  吟诵起谢脁的《入朝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