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蓝色经济,承担着上下两种使命,向上产业升级,向下破解过剩。让海洋新兴产业给山东带来向上转型的活力,是今天最强烈的愿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已两年半,这是国内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被赋予“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色彩。比当年“海上山东”更具引领性的是,蓝区战略不仅仅局限在青岛、威海、烟台等几个沿海区域,蓝色经济也不仅重视海洋产业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而是海陆统筹、海陆一体的协调发展,这对传统经济强省山东而言,极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的一面旗帜。
成为国家战略的这两年半里,中国经济道路曲折,首先摆在山东和青岛面前的是传统优势产业钢铁、造船及部分制造业的景气下滑,产能过剩。让海洋新兴产业给山东带来向上转型的活力,是今天最强烈的愿望。
放眼世界,蓝色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加坡模式、日本模式及美国模式。新加坡国土狭小,港口是其经济命脉。于是新加坡靠港吃港,在早期的工业立国初见成果后,随着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新加坡果断地将物流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形成了电子、石化、航运、金融、旅游服务业等几大支柱产业。而今天,新加坡的港口运输、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已经超越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日本的蓝色经济是以海洋科技为先导的。日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近海产业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最为核心的经验是陆地产业现代化先行,即在大规模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之前,陆地产业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因此日本的海洋产业起点较高,与陆地产业连成一体,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补充。而在近海资源开发方面,日本也有着比较好的制度安排:基础建设的“官民合作”体制,与自然垄断的“引入竞争”体制。在建设人工岛、铁路、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时,日本多方融资实行混合所有制,解决资金瓶颈;而在近海铁路等自然垄断的领域,又引入竞争机制,由两家以上公司运营,保证了效率也杜绝了腐败滋生。
既是陆上强国、也是海洋强国的美国,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非常“高大上”——战略引导加高新技术。美国在1999年制定了国家海洋战略,明确了海岸经济带和海洋经济的地位,从法律上确定了海洋经济的管理和评估制度。此后,美国的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政府直接引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在密西西比河口和夏威夷,美国开办了两个海洋科技园,主要从事军事和空间领域的高技术向海洋空间、海洋资源的转移、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转化技术等,这些措施使得美国的海洋科技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纵观海洋强国,发展基础都是自身禀赋。尽管这些国家与山东、与青岛存在不少异同,但总结起来,共通点有二,一是科技引领,二是政府明确自我定位。青岛是享受过科技引领红利的。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海水养殖第三次浪潮,就是一批青岛科学家的科研先行,这次浪潮拯救了整个山东的近海养殖业。
只是斗转星移,养殖业在今天已是传统行业。今天的蓝色经济,承担着上下两种使命,向上产业升级,向下破解过剩。山东省省长郭树清信奉效率与公平,有意引导政府回归本位,不过多介入产业具体运营。郭树清在其著作《在过剩和贫穷之间》的序言中说:“有史以来的生产过剩都属于相对过剩。可是,当代中国的案例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资源在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转移有时特别困难……政策和体制构成深层次原因。”
回顾三种海洋强国发展模式。随处可见政府的影子,但政府终归又是“隐身”的,只是在市场规律、资本嗅觉发挥作用之前率先进入,制定战略、引入竞争、解决融资、科技引领。这个过程固然需要政府在某些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更需要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决定资源配置。
最近有媒体报道,国家高层拒绝众多地方关于自贸区的申请,国家战略不会出现“雨露均沾”的局面。与郭省长的判断高度一致,国家正在由浅入深地全面推行市场化,由此可见,国家战略的优惠政策也不会“雨露均沾”,究竟能在国家战略中收获几何?似乎全看自己。
山东金改,青岛获批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便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适应蓝色经济的改革措施,金融创新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一大路径。除了金融创新,蓝区还需要新的产业政策,明确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边界等等。山东的蓝色,青岛的繁荣,是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充满活力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已两年半,这是国内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被赋予“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色彩。比当年“海上山东”更具引领性的是,蓝区战略不仅仅局限在青岛、威海、烟台等几个沿海区域,蓝色经济也不仅重视海洋产业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而是海陆统筹、海陆一体的协调发展,这对传统经济强省山东而言,极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的一面旗帜。
成为国家战略的这两年半里,中国经济道路曲折,首先摆在山东和青岛面前的是传统优势产业钢铁、造船及部分制造业的景气下滑,产能过剩。让海洋新兴产业给山东带来向上转型的活力,是今天最强烈的愿望。
放眼世界,蓝色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加坡模式、日本模式及美国模式。新加坡国土狭小,港口是其经济命脉。于是新加坡靠港吃港,在早期的工业立国初见成果后,随着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新加坡果断地将物流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形成了电子、石化、航运、金融、旅游服务业等几大支柱产业。而今天,新加坡的港口运输、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已经超越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日本的蓝色经济是以海洋科技为先导的。日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近海产业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最为核心的经验是陆地产业现代化先行,即在大规模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之前,陆地产业现代化水平已经很高。因此日本的海洋产业起点较高,与陆地产业连成一体,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补充。而在近海资源开发方面,日本也有着比较好的制度安排:基础建设的“官民合作”体制,与自然垄断的“引入竞争”体制。在建设人工岛、铁路、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时,日本多方融资实行混合所有制,解决资金瓶颈;而在近海铁路等自然垄断的领域,又引入竞争机制,由两家以上公司运营,保证了效率也杜绝了腐败滋生。
既是陆上强国、也是海洋强国的美国,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非常“高大上”——战略引导加高新技术。美国在1999年制定了国家海洋战略,明确了海岸经济带和海洋经济的地位,从法律上确定了海洋经济的管理和评估制度。此后,美国的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政府直接引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在密西西比河口和夏威夷,美国开办了两个海洋科技园,主要从事军事和空间领域的高技术向海洋空间、海洋资源的转移、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转化技术等,这些措施使得美国的海洋科技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纵观海洋强国,发展基础都是自身禀赋。尽管这些国家与山东、与青岛存在不少异同,但总结起来,共通点有二,一是科技引领,二是政府明确自我定位。青岛是享受过科技引领红利的。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海水养殖第三次浪潮,就是一批青岛科学家的科研先行,这次浪潮拯救了整个山东的近海养殖业。
只是斗转星移,养殖业在今天已是传统行业。今天的蓝色经济,承担着上下两种使命,向上产业升级,向下破解过剩。山东省省长郭树清信奉效率与公平,有意引导政府回归本位,不过多介入产业具体运营。郭树清在其著作《在过剩和贫穷之间》的序言中说:“有史以来的生产过剩都属于相对过剩。可是,当代中国的案例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资源在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转移有时特别困难……政策和体制构成深层次原因。”
回顾三种海洋强国发展模式。随处可见政府的影子,但政府终归又是“隐身”的,只是在市场规律、资本嗅觉发挥作用之前率先进入,制定战略、引入竞争、解决融资、科技引领。这个过程固然需要政府在某些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更需要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决定资源配置。
最近有媒体报道,国家高层拒绝众多地方关于自贸区的申请,国家战略不会出现“雨露均沾”的局面。与郭省长的判断高度一致,国家正在由浅入深地全面推行市场化,由此可见,国家战略的优惠政策也不会“雨露均沾”,究竟能在国家战略中收获几何?似乎全看自己。
山东金改,青岛获批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便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适应蓝色经济的改革措施,金融创新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一大路径。除了金融创新,蓝区还需要新的产业政策,明确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边界等等。山东的蓝色,青岛的繁荣,是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充满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