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党的追求、党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就“建设和谐社会环境成就伟业”问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人与自然
1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2006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1][2][3]。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即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类为之奋斗的永恒主题。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当前还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迫切需要我们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民心工程”,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将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意味着对社会差异的承认,因为没有现实的社会差异,在近乎同质的基础上谈和谐,即使不能说没有意义,至少也是意义有限的。从逻辑上说,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4]。
3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就要求首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其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构筑资源节约型国民生产体系,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我国应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杜绝浪费性消费,提倡节约型消费,调整食物消费结构,推动居住方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生产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5]。
4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1)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过程中,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点。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要把科学发展观这种理念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有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条件作保证,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6]。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及部署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六大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另外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等五大部署[7]。
5 结论
富裕的物质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基础;普遍的精神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具备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普遍的精神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和谐社会也将到来,而建立起和谐社会正是成就了一桩伟业。
参考文献
[1] 董重转.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南[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327-328.
[2] 杨桃源,杨琳.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J].瞭望新闻周刊,2005,Z1:15-18.
[3] 李梦影.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44-45.
[4] 郑芳.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党政干部论坛,2007,S2:41-42.
[5] 高锐,马海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04:14-16.
[6] 杨子荣.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人力资源管理,2010,03:47.
[7] 邱文超.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J]. 经营管理者.2009,15:259.
作者简介:陈小娟(1981-),女,江苏大丰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人与自然
1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2006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1][2][3]。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即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类为之奋斗的永恒主题。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当前还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迫切需要我们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民心工程”,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将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意味着对社会差异的承认,因为没有现实的社会差异,在近乎同质的基础上谈和谐,即使不能说没有意义,至少也是意义有限的。从逻辑上说,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4]。
3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就要求首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其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构筑资源节约型国民生产体系,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我国应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杜绝浪费性消费,提倡节约型消费,调整食物消费结构,推动居住方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生产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5]。
4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1)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过程中,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点。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要把科学发展观这种理念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要有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条件作保证,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6]。
(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及部署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六大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另外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等五大部署[7]。
5 结论
富裕的物质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需基础;普遍的精神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具备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普遍的精神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和谐社会也将到来,而建立起和谐社会正是成就了一桩伟业。
参考文献
[1] 董重转.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南[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327-328.
[2] 杨桃源,杨琳.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J].瞭望新闻周刊,2005,Z1:15-18.
[3] 李梦影.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44-45.
[4] 郑芳.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党政干部论坛,2007,S2:41-42.
[5] 高锐,马海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04:14-16.
[6] 杨子荣.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人力资源管理,2010,03:47.
[7] 邱文超.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J]. 经营管理者.2009,15:259.
作者简介:陈小娟(1981-),女,江苏大丰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