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音乐之旅
在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麓,居住着古代回纥人的后裔——裕固族。这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的肃南和酒泉县。由于较复杂的族源关系和诸多历史方面的原因,这个居住相对集中的小民族内部,却在语言、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裕固族的传统音乐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其中以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为主体。裕固族在明清以后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同时民间也保留了一些萨满信仰习俗,比如每年举行一至两次的敬“罕点格尔”(神)。在这些仪式活动中,佛教寺院诵经、作法、跳神等活动所用的音乐和乐器,基本与藏族地区的藏传佛教仪式音乐相同;萨满仪式中由敬神人“也赫哲”唱的整套歌曲,皆用包含了许多古老词汇的西裕固语吟唱,非常古朴、神秘。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裕固族民歌品种很多,如叙事歌、牧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等,此外也有许多外来的歌曲,比如汉族的小调,回族和东乡族的“花儿”或“少年”,以及源于藏族的山歌、酒曲等等,令裕固族的民歌文化带有多元化色彩。叙事歌具有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等诸多功能,以讲唱本民族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为主,一般它们的唱词篇幅长大但曲调较短小,可以反复演唱,旋律有较强的吟诵性。流传在东、西部地区的《西至哈至》,是一首著名的裕固族叙事歌曲,以口传的形式记录了裕固族先民由嘉峪关外东迁进入河西走廊的史实和传说,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甚有帮助。
牧歌在西裕固语中称“玛尔至耶尔”,东裕固语称“玛尔至顿”,其流布范围较广,但较多见于西部裕固族民歌中。牧歌的节奏相对自由,近似于蒙古族的长调类歌曲;其曲调平和悠扬,用真嗓演唱,风格却与汉族的平腔山歌较接近。根据放牧牲畜的不同,这类歌曲又有“放羊歌”、“牧驼歌”、“放牛歌”等几种。其中东部裕固牧歌的题材多与马有关,如《海青马》《枣骝马》等,似乎可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部分裕固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与蒙古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
劳动歌和风俗歌是与裕固族人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两种歌曲,前者多反映人们的劳动生活,后者则关系到人在生命各阶段的必经仪式。裕固族的劳动歌比较丰富,如在畜牧区广泛流传的“奶畜歌”,西部地区垛草时唱的劳动号子“垛草歌”,东部地区擀毡时的齐唱号子“擀毡歌”,以及其他如“割草歌”、“捻线歌”等。其中“奶幼畜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歌曲,主要唱给那些生育后不让幼畜吃奶的母畜听。它的词曲即兴性强,唱词多用虚词,时常也会插入一些规劝或责骂母畜的话,音乐或深情甜美,或凄婉动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令躁动不安的母畜变得安静、驯良,从而顺利下奶和哺乳幼畜。其实,这种“奶幼畜歌”在其它阿尔泰语系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中也很常见,但若是从数量、应用和音乐等方面考虑,却是以裕固族的此类歌曲较为典型。婚礼和丧礼是裕固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此类仪式歌曲也非常有特点。比如在裕固族的婚礼仪式中,新娘出嫁前有戴“头面”(一种装饰品)的习俗,其时要唱“戴头面歌”;新娘离开娘家之前要与舅舅对唱“告别歌”;在两家举行的仪式中,婚礼主持人主持仪式时唱“待客歌”,等等。而在丧葬仪式中,盛行火葬的西部地区,出殡时有女子在路上唱歌送葬的习俗,亲友们以哭声相和,所唱即“送葬曲”。
除此这外,在东部地区流传的婚礼歌、叙事歌、牧歌等民歌中,有一部分叫做“蒙曲”的歌曲,是由后来成为裕固族先民的部分古代蒙古部落带入并流传下来的。根据学者的分析,这些“蒙曲”的节拍节奏介于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之间,有可能保留了蒙古族短调向长调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特点,从而具有“活化石”意义。
在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麓,居住着古代回纥人的后裔——裕固族。这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的肃南和酒泉县。由于较复杂的族源关系和诸多历史方面的原因,这个居住相对集中的小民族内部,却在语言、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裕固族的传统音乐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其中以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为主体。裕固族在明清以后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同时民间也保留了一些萨满信仰习俗,比如每年举行一至两次的敬“罕点格尔”(神)。在这些仪式活动中,佛教寺院诵经、作法、跳神等活动所用的音乐和乐器,基本与藏族地区的藏传佛教仪式音乐相同;萨满仪式中由敬神人“也赫哲”唱的整套歌曲,皆用包含了许多古老词汇的西裕固语吟唱,非常古朴、神秘。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裕固族民歌品种很多,如叙事歌、牧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等,此外也有许多外来的歌曲,比如汉族的小调,回族和东乡族的“花儿”或“少年”,以及源于藏族的山歌、酒曲等等,令裕固族的民歌文化带有多元化色彩。叙事歌具有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等诸多功能,以讲唱本民族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为主,一般它们的唱词篇幅长大但曲调较短小,可以反复演唱,旋律有较强的吟诵性。流传在东、西部地区的《西至哈至》,是一首著名的裕固族叙事歌曲,以口传的形式记录了裕固族先民由嘉峪关外东迁进入河西走廊的史实和传说,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甚有帮助。
牧歌在西裕固语中称“玛尔至耶尔”,东裕固语称“玛尔至顿”,其流布范围较广,但较多见于西部裕固族民歌中。牧歌的节奏相对自由,近似于蒙古族的长调类歌曲;其曲调平和悠扬,用真嗓演唱,风格却与汉族的平腔山歌较接近。根据放牧牲畜的不同,这类歌曲又有“放羊歌”、“牧驼歌”、“放牛歌”等几种。其中东部裕固牧歌的题材多与马有关,如《海青马》《枣骝马》等,似乎可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部分裕固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与蒙古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
劳动歌和风俗歌是与裕固族人们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两种歌曲,前者多反映人们的劳动生活,后者则关系到人在生命各阶段的必经仪式。裕固族的劳动歌比较丰富,如在畜牧区广泛流传的“奶畜歌”,西部地区垛草时唱的劳动号子“垛草歌”,东部地区擀毡时的齐唱号子“擀毡歌”,以及其他如“割草歌”、“捻线歌”等。其中“奶幼畜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歌曲,主要唱给那些生育后不让幼畜吃奶的母畜听。它的词曲即兴性强,唱词多用虚词,时常也会插入一些规劝或责骂母畜的话,音乐或深情甜美,或凄婉动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令躁动不安的母畜变得安静、驯良,从而顺利下奶和哺乳幼畜。其实,这种“奶幼畜歌”在其它阿尔泰语系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中也很常见,但若是从数量、应用和音乐等方面考虑,却是以裕固族的此类歌曲较为典型。婚礼和丧礼是裕固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此类仪式歌曲也非常有特点。比如在裕固族的婚礼仪式中,新娘出嫁前有戴“头面”(一种装饰品)的习俗,其时要唱“戴头面歌”;新娘离开娘家之前要与舅舅对唱“告别歌”;在两家举行的仪式中,婚礼主持人主持仪式时唱“待客歌”,等等。而在丧葬仪式中,盛行火葬的西部地区,出殡时有女子在路上唱歌送葬的习俗,亲友们以哭声相和,所唱即“送葬曲”。
除此这外,在东部地区流传的婚礼歌、叙事歌、牧歌等民歌中,有一部分叫做“蒙曲”的歌曲,是由后来成为裕固族先民的部分古代蒙古部落带入并流传下来的。根据学者的分析,这些“蒙曲”的节拍节奏介于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之间,有可能保留了蒙古族短调向长调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特点,从而具有“活化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