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释 全面理解“高处不胜寒”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geyonghuk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处不胜寒”;大气分层;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太阳紫外线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35—01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教师若在教学中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属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一地理《大气的垂直分布》一节时,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
   情境导入——问:哪位同学能背诵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追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是不是越往高处越不胜寒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答案。
   探究性学习,分组讨论——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之后,将以上大问题继续分解成下列小问题逐步深入讨论,最终得出答案。
   问1:大气的最低一层对流层的物理状况是怎样的?
   答:科学家根据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把地球周围的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等层次,各层次的热状况也不大相同。
   大气的最低层是对流层,这一层的高度在赤道附近和近极地是不一致的,赤道附近约17—18千米,近极地仅8—9千米,平均高度约11千米。这一层里的空气占了整个空气质量的75%以上,风、云、雨、雪等现象几乎都发生在这一层,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比较直接,人们对它的了解也多一些。在对流层里,其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且气温的垂直递减率约为6℃/千米左右。就是说,如果到了3000米的山顶,温度就大约低于地面20℃左右。
   问2:地面的冷暖取决于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那么山顶离太阳近,为什么反比山脚冷呢?
   答:这是因为地球离太阳约1.5亿千米,地面上的高度变化与其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因此地球、大气系统中由于与太阳距离改变而造成的辐射差完全可以不考虑。更重要的是,空气温度不是靠太阳照射的,而是靠地面“烘热”的。太阳温度非常高,它主要以短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而纯洁的大气对这种辐射能几乎不吸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后,被地面所吸收,地面温度比起太阳来低得多了,所以它只能主要以长波的形式把从太阳那里得来的能量辐射出去。近地面大气层,由于灰尘、水汽、杂质含量高,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得到的能量多,温度就高。而地面向外放射的长波辐射能量一路上被吸收、衰减,越到上面,越来越小,加之越到上面,水汽、杂质含量也越低,吸收的长波辐射就少得多了,气温就很低。
   问3:这一层空气是作对流运动的,空气在对流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为什么高空仍然气温低,热量跑到哪儿去了?
   答:山顶上由于空气的水平运动,热量向周围的其他空间散失;又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热量继续向高层散失,乃至射向宇宙空间,使得山顶的温度与同海拔高度的周围空气温度一致。因此,山顶也就比山脚冷了。
   问4:对于大气的其他层,是否也是“高处不胜寒”呢?
   答:对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平流層来说,由于该层存在大量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大气起增温作用,因此气温随高度显著增高。
   再说“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左右高度是“中间层”,该层由于缺乏臭氧,气温随高度上升普遍下降。中间层顶到500千米高度称为“热层”。这一层里由于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和臭氧)吸收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温度又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到300千米高度,温度已达到1000℃以上。“热层”顶以上的大气称“外层”,这里因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所以又叫散逸层。这里的温度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及太阳微粒流的加热作用所造成的。
   得出结论——综上所述,对整个大气层来说,由于各分层的热量来源不同,因此其气温亦有差异,还不能笼统地说成是“高处不胜寒”。
其他文献
〔关键词〕 爱情;自由;平等;专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20—01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的张君瑞与崔莺莺这对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在中国各类文学作品中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民间传说中的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诗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戏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小
期刊
高考,这个伴随中国几代人的一个人生命题,如今迎来了她的而立之年。不论是当年经历文革高考“十年之废”的那代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新大学生,还是80年代、90年代体验过酷暑难耐的几代人,高考,给我们的不仅是30年的回忆和故事,更重要的是,她的未来,我们将如何与之一同面对呢?  工农兵大学生: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  “老三届”与“新三届”:“新三
期刊
〔关键词〕 对比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34—01    一、“对比课”的主要特点    “对比课”的基本要求是:内容相同,教者不同,随堂实践,总结评价,借鉴提高,增进实效。其特点为:  1.同中求异。“内容相同,教者不同”,即选不同教学者来执教。例如选高一上册第二单元的“大气垂直分层”内
期刊
〔关键词〕 政治课堂;学生;主体地位;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29—01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发挥得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
期刊
〔关键词〕 观念;原则;角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36—01    职业中学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落榜后的学生,其知识底子薄,自卑心理严重,失落感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他们“自卑——失败——我不行”的心理阴影。在一些事情面前,他们习惯于听人说,看人做,反应木然,生怕
期刊
〔关键词〕 数;形;正弦函数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46—01    用“数”和“形”两方面刻画宇宙万物之形态、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数学知识,有人称之为思维的体操。它素以严谨性、抽象性著称,常在初学者面前摆出一副冷峻、严肃的面孔,往往使人望而生畏。然而,它又以应用的广泛性引无数莘莘学子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于是
期刊
〔关键词〕 小学;德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07—01    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更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统帅,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方向的作用。那么学校如何才能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期刊
〔关键词〕 后进生;转化;爱  〔中图分类号〕 G4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11—01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成为每个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的缺憾: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平时不关心、不过问,一旦考试成绩不佳,就采取粗暴行为,导致
期刊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关注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13—01    随著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山区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更为严重,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的“内战”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阴影。他们整日生活在矛盾之中,有时甚至
期刊
〔关键词〕 阅读教学;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  07(B)—0021—0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