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评语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w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张XX,铁佛小学六年级学生,该班班干部,家庭极度贫困,父亲弱智,母亲患癌症已两年,时临期末检测,其母病逝,此时的张XX感觉茫然,对上学失去信心,且不想参加考试,就此辍学,当班主任、班上的学生得知此情后,在他母亲埋葬的那一天,班主任领着班上的几名班干部一起去看望了张XX,临走时,班主任给他留下了一张简短的便条:
  “你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你很坚强,老师看了你的家境,对照你在班里的表现,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由衷的自豪。你是班里的一名好干部,多少次给老师排忧解难,是一名好助手,老师真心希望你,同学们殷切期盼你在料理完家事后,速返学校,参加考试,完成学业。老师相信在你顽强意志的支撑下,明天会更好。
  期末检测那一天,他来了。
  今年报名时,注册表中有他的名字。
  
  案例(二)
  
  张X,一年级学生,家庭富裕,其父对教师有偏见,担任该生班主任的是一名待分配的年轻教师。寒假中,我偶遇张X的父亲,他高兴地邀请我到他家去看他女儿的评语,边走边说:“这教师评语下的好,语言流畅,且活脱脱地把我女儿的性格特征描绘出来了,没想到教师的水平还真行”,我接过评语看到:
  “你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老师特别喜欢你上课回答问题的自信------”
  看完评语,听了孩子父亲的话,我也特别兴奋,没想到一个短短的操行评语,对学生,对家长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
  这些充满尊重学生人格的评语把原来笼统、冷漠、空洞说教式的评语模式,改为散文式的第二人称的文体,以肯定加提示的基本结构,把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恰如其分地、鲜活的表现出来,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适用范围上,把学期末的操行评语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即时进行,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和这样那样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与引导,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而不是等到时过境迁之后,再进行“隔靴搔痒”式的鼓励与批评。这种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改变了评价在学生心目中不良印象,使评价变成了真正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平等对话
  学期结束,学生们渴望取得一个好的学业成绩,得到老师赞美性的操行评定,然而部分老师不太注重评语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为了减少麻烦,应付差事,进行公式化的评语鉴定,对每一个学生的评定都是千篇一律,传统的评价语言,措辞严厉从而导致孩子们拿到通知书不敢给家长看,家庭、学校、学生三者沟通的渠道就这样被堵塞了。相反,人性化评语委婉的措辞,善意的提醒,真情的赞美,在孩子们的心里,犹如在父母的陪伴下,漫步在灿烂的阳光中,欣赏着秀丽的山川美景,欢快的手舞足蹈,多么甜蜜,多么幸福。于是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和谐了。平等对话、充分沟通的条件具备了,教育效果更大了。
  2、增强学生信心
  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深深地刻录在老师的记忆里,学生当然会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不由自主地便会从心底里敬佩自己的老师,增强信心。
  信心是一个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心态,然而就是教师在这短短的评价语言中,将他的信心点燃而且使他越燃越旺,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眼神,多写一句激励的话语,使其信心在肥沃的土地中茁壮成长,四季常青。
  3、构建和谐健康的学校家庭关系
  从案例(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小小的评语,改变了家长对教师的偏见,亲近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三结合”教育铺下了绿色通道,这就是绿色评语的价值所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评语既是对学生的评价,更是连接家校的一座桥。这座桥要用尊重、真情、负责和关爱去构建。
  4、为评语注入新的活力,拓展新的空间
  将学期末的操行评语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即时进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及时加以点评,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表现及各种不同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和引导,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而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极为有利。
  绿色评语,是对过去传统评语的一种批判,绿色评语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推翻了公式化印刷版式的评语模型,它给了学生以信心,悄然搭建起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舞台,链接了学校家庭的信息,真情展露了教师无私的爱。
  `(作者联通:725411陕西省岚皋县石门镇铁佛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让学生作文,教师自己先写一篇,这叫“下水文”。实践证明,写下水文的确不失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辅导学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写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素质不断得到扩展和增强,也为学生“文章之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完美“样板”。但学好了课文并不等于能写好作文。课文反映的是写文章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和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形态。其中,有的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我认为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就得看教学是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人文知识是否有所积累,人文思想是否趋于完美,语文这一工具的运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如下经验:    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支配下的学习才是真正积极的,也才
期刊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各级党委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抓住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个根本,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建工作。
期刊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人的行为受观念的影响,思之不慎,行而失当。故此,人们做事强调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一个人能经常对自己所做的事“扪心自问”,就一定能从中发现不足,及时修正,扬长奋进。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反思性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是教师由传统“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学者
期刊
语文之韵味犹如一杯窖藏百年之美酒——醇香、甘甜。品之,动情入心;忆之,余味无穷。语文之韵味全在于它是一个美的世界,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细细品味,它的美也许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轻声的赞叹,或者是师生间一个默契的眼神,也许是茅盾笔下挺拔正直的白杨,是苏轼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让敌军“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品出其美,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
期刊
旧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课堂,从导入新课、讲授、启发、引导到测试,一讲了之。学生虽然一听就懂,但效果很不理想。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呢? 我的具体做法是变“独唱”为“合唱”。   首先,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认识到看书、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预习工作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一步一步地进行。其次,做好课堂提问。在上课一开始布置篇目后,要让同学们积极独立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所
期刊
严密的制度和措施,是否一定就能给学校带来新起色?每学期开学之初,每个教师、每个班级都会接到学校各个部门印发下来的各种管理制度、奖惩措施。这些制度和措施,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订正修改,从文字和条款上看,实难挑出漏洞。这些严密的制度管理是否一定可以带来较强的管理实效?我们先看三个对比案例:  一次,某校开展了“我为学校添光彩”主题活动。组织者做了充分的准备,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先是开师生动员会,接着各班举行
期刊
数学是一门以思维训练为主的学科,许多学生感到定理推理严密,思维量大,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巧妙激疑,成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将新课改理念融注到课堂里去,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自
期刊
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网络的特殊性为学校班级德育工作也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又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班主任不得不对德育工作重新做出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班级德育工作要有哪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我在这里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希望在促进学校班级德育实践方面有所裨益。    一、更新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    首先
期刊
暑期,我校组织讨论了“范跑跑事件”,我不由得想起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重智商,轻情商,重双基训练,轻思想教育。这个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国家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而教师的好坏取决于他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德。所以我们必须学好师德并形成良好的师德。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的体会就是“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关键,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来教书育人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