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大学生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导致普遍存在音乐素养不足的情况。大学音乐课程亟需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进而重塑大学生音乐聆听。音乐感知能力是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必备素质,通过对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系统培养,提升大学生音乐知识的认知水平、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为大学生未来的学习保驾护航。本文结合现在大学音乐通识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探索培养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方法,进一步重塑大学生音乐聆听。
[关键词]音乐聆听重塑 感知能力 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也稳步前进,针对国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美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很多大学在重视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开设了很多文化修养、艺术品鉴、历史发展等方面的通识课程,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视野,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音乐课程作为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大学生缺乏系统音乐学习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重塑大學生音乐聆听。
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音乐感知能力可具体细分为感知辨别、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三种能力,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其实就是对音乐要素的系统学习。音乐要素是构成音乐的相关元素,具体表现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曲式、织体、调式等各种元素[1]。各类音乐作品都是通过以上各种元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能够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容,从本质上体现出音乐共性规律。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认为:占首要地位的是没有枯竭、也永不会枯竭的旋律[2]。音乐理论家玛采尔的《论旋律》一书中提出:旋律是音乐的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形象的本质正是集中在旋律上[3]。在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方面,可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针对音乐感知能力的表现形式,进行音乐要素的系统学习和相应的科学训练。重塑大学生音乐聆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音乐感知能力的系统性训练是必由之路,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科学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科学鉴赏与解读,大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才能不断提高。要训练大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可以在感受与欣赏领域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要坚持音乐的本位原则,关注音乐本体,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提升大学生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1.音乐感知能力是重塑音乐聆听的基石
普通高校一般专业相对于音乐专业在音乐学习方面没有严苛的要求,同样的,普通高校一般专业的学生缺乏科学的、专业的音乐感知能力,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无法形成科学的认知,从而在审美和情感体验方面也难以深入,影响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对大学生音乐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是他们提升音乐素养的必经之路,能够为大学生重塑音乐聆听提供保障,是重塑音乐聆听的基石。
2.音乐感知能力是重塑音乐聆听的关键
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对于音乐聆听的重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音乐作品,对于音乐作品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反之,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在聆听音乐作品时,会难以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容易有偏差的认知结果,影响大学生的音乐聆听重塑。著名的音乐作曲家科普兰曾说过:音乐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应让它在你的兴趣中占据不恰当的位置,美感阶段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4]。由此可知,音乐聆听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的表象或者初级美感阶段,需要由初级美感阶段逐步提升到高级美感阶段,进而提升到纯音乐的过程。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进而挖掘出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是重塑音乐聆听的关键。
3.重塑音乐聆听,培养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不断改革,音乐素养也成为了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重塑音乐聆听,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其学科思维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思维,对于人类的创新性思维有着很重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音乐与创造性思维》这本书中有着深入的论述。与此同时,音乐学科思维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其他学科思维的形成。比如爱因斯坦一直认为音乐因素永远影响着其他科学思维,又比如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产生了求积分极值的想法等。重塑音乐聆听,培养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
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路径
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内容和必要性分析,结合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状况,针对现阶段普通大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学习情况,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可以从以下路径重塑大学生音乐聆听。
1.加强大学生音乐要素的学习
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如何才能引导大学生走进音乐、聆听音乐之美。作为教师可以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在倡导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的教育理念下,使大学生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学习,获得整体感知,逐步深入和丰富自己的听觉体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从而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重塑自己的音乐聆听。音乐基本要素是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然而音乐中的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达尔克罗兹认为传统音乐教育中对各种音乐要素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是失败的。实际上不应孤立地对待每一种要素,音乐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使音乐各要素有机地结合[5]。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专门抓住某一要素,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不断体验和感受,在丰富大学生听觉体验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培养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重塑他们音乐聆听过程中,音乐教学要抓住音乐关键要素,往往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优化音乐表现形式的教学
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组成,一方面,每一种类别的音乐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单件形式和多件形式 [6]。另一方面,每個类别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比如声乐容易让听众获得艺术美感,相对于器乐更能吸引人,给人以深刻印象。器乐因其演奏乐器较多,普通听众可能只了解很少的部分器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上述音乐表现形式的特点,优化课程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将音乐表现形式的教学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感知不同音乐,重塑音乐聆听。
3.强化音乐学科思维的培养
音乐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加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是艺术性和思辨性的有机结合,而良好的音乐学科思维能够有利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学科思维主要体现在历史逻辑的双重特征,即作为人的精神内在的乐思表现形态,精神要求的音韵形式表现,精神志向的物化表现载体,精神理想的律动形态展现,其文化包容的精神体现,必然透射出人的精神思考的丰富内涵[7]。独特的音乐学科思维是人类创新思维的添加剂,有助于其他学科创新思维的形成,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8]。由此可见,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音乐学科思维的培养,尤其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4.构建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
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感知能力培养、重塑音乐聆听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整个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因普通大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学习经历,许多大学生存在着错误的音乐审美观念,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人类对于美学的基本看法,是一种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形成的具有独立特性的理性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念融于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双重保障下形成正确的、科学的音乐审美观念。正确的、科学的音乐审美观念是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过程保障,是大学生重塑音乐聆听的重要能力。
5.探索高效开放的音乐课堂
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高效的音乐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重塑音乐聆听。传统的大学音乐课堂比较单一、枯燥,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在此笔者建议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探索高效开放的音乐课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变化,各类数字资源种类层出不穷,如音频、动画、视频、网络课堂等。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白板、网络课堂、视频动画、音乐软件等,可以使抽象音乐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容易掌握,同时也达到了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并且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容易推动大学生音乐聆听的重塑。要加强大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即兴性、互动性和探索性,进一步多元化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自我实践和探索出来的音乐感知能力,才符合大学音乐思辨性的本质,有利于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科学的音乐感知能力,重塑音乐聆听。
结 语
总之,针对现代大学生缺乏音乐系统学习的情况,通过音乐要素的系统学习、音乐表现形式的教学优化、音乐学科思维的创新训练、音乐审美观念的重新构建、音乐高效开放课堂的深入探索,不断深化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从而重塑音乐聆听,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总体方针,有助于扩充现代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视野,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靳梦琳:《对音乐理论中音乐要素重要性的思考》,《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第359页。
[2]谢杨路佳:《聆听情感:音乐情感表现的“情绪体验理论”》,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8。
[3]白如雪:《关于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思考》,《北方音乐》2018年第38卷第4期,第122页。
[4]郑延周:《激发音乐热情,聆听声音的艺术——略谈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音乐时空》2013年第17页,第100页。
[5]龚迅、包可方:《对音乐各基本要素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从学习者的听觉层面分析》,《音乐探索》2016年第3期,第74页。
[6]颜佳玥:《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策略研究》,《黄河之声》2018年第19期,第70页。
[7]傅义洁:《音乐思维历史逻辑的双重特征》,《音乐创作》2014年第5期,第105页。
[8]鲍勰:《音乐课程与教学的育人价值优化研究》,学位论文,中国音乐学院,2015。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
[关键词]音乐聆听重塑 感知能力 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也稳步前进,针对国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美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很多大学在重视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开设了很多文化修养、艺术品鉴、历史发展等方面的通识课程,扩充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视野,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音乐课程作为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大学生缺乏系统音乐学习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重塑大學生音乐聆听。
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音乐感知能力可具体细分为感知辨别、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三种能力,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其实就是对音乐要素的系统学习。音乐要素是构成音乐的相关元素,具体表现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曲式、织体、调式等各种元素[1]。各类音乐作品都是通过以上各种元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能够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容,从本质上体现出音乐共性规律。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认为:占首要地位的是没有枯竭、也永不会枯竭的旋律[2]。音乐理论家玛采尔的《论旋律》一书中提出:旋律是音乐的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形象的本质正是集中在旋律上[3]。在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方面,可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针对音乐感知能力的表现形式,进行音乐要素的系统学习和相应的科学训练。重塑大学生音乐聆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音乐感知能力的系统性训练是必由之路,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科学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科学鉴赏与解读,大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才能不断提高。要训练大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可以在感受与欣赏领域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要坚持音乐的本位原则,关注音乐本体,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提升大学生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1.音乐感知能力是重塑音乐聆听的基石
普通高校一般专业相对于音乐专业在音乐学习方面没有严苛的要求,同样的,普通高校一般专业的学生缺乏科学的、专业的音乐感知能力,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无法形成科学的认知,从而在审美和情感体验方面也难以深入,影响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对大学生音乐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是他们提升音乐素养的必经之路,能够为大学生重塑音乐聆听提供保障,是重塑音乐聆听的基石。
2.音乐感知能力是重塑音乐聆听的关键
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对于音乐聆听的重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音乐作品,对于音乐作品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反之,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在聆听音乐作品时,会难以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容易有偏差的认知结果,影响大学生的音乐聆听重塑。著名的音乐作曲家科普兰曾说过:音乐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应让它在你的兴趣中占据不恰当的位置,美感阶段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4]。由此可知,音乐聆听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的表象或者初级美感阶段,需要由初级美感阶段逐步提升到高级美感阶段,进而提升到纯音乐的过程。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进而挖掘出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是重塑音乐聆听的关键。
3.重塑音乐聆听,培养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不断改革,音乐素养也成为了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重塑音乐聆听,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其学科思维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思维,对于人类的创新性思维有着很重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音乐与创造性思维》这本书中有着深入的论述。与此同时,音乐学科思维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其他学科思维的形成。比如爱因斯坦一直认为音乐因素永远影响着其他科学思维,又比如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产生了求积分极值的想法等。重塑音乐聆听,培养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
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路径
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内容和必要性分析,结合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状况,针对现阶段普通大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学习情况,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可以从以下路径重塑大学生音乐聆听。
1.加强大学生音乐要素的学习
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如何才能引导大学生走进音乐、聆听音乐之美。作为教师可以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在倡导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的教育理念下,使大学生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学习,获得整体感知,逐步深入和丰富自己的听觉体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从而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重塑自己的音乐聆听。音乐基本要素是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然而音乐中的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达尔克罗兹认为传统音乐教育中对各种音乐要素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是失败的。实际上不应孤立地对待每一种要素,音乐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使音乐各要素有机地结合[5]。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专门抓住某一要素,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不断体验和感受,在丰富大学生听觉体验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培养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重塑他们音乐聆听过程中,音乐教学要抓住音乐关键要素,往往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优化音乐表现形式的教学
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组成,一方面,每一种类别的音乐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单件形式和多件形式 [6]。另一方面,每個类别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比如声乐容易让听众获得艺术美感,相对于器乐更能吸引人,给人以深刻印象。器乐因其演奏乐器较多,普通听众可能只了解很少的部分器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上述音乐表现形式的特点,优化课程设计,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将音乐表现形式的教学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感知不同音乐,重塑音乐聆听。
3.强化音乐学科思维的培养
音乐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加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是艺术性和思辨性的有机结合,而良好的音乐学科思维能够有利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学科思维主要体现在历史逻辑的双重特征,即作为人的精神内在的乐思表现形态,精神要求的音韵形式表现,精神志向的物化表现载体,精神理想的律动形态展现,其文化包容的精神体现,必然透射出人的精神思考的丰富内涵[7]。独特的音乐学科思维是人类创新思维的添加剂,有助于其他学科创新思维的形成,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8]。由此可见,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音乐学科思维的培养,尤其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4.构建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
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感知能力培养、重塑音乐聆听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整个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因普通大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学习经历,许多大学生存在着错误的音乐审美观念,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的音乐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人类对于美学的基本看法,是一种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形成的具有独立特性的理性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念融于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双重保障下形成正确的、科学的音乐审美观念。正确的、科学的音乐审美观念是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过程保障,是大学生重塑音乐聆听的重要能力。
5.探索高效开放的音乐课堂
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高效的音乐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重塑音乐聆听。传统的大学音乐课堂比较单一、枯燥,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在此笔者建议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探索高效开放的音乐课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变化,各类数字资源种类层出不穷,如音频、动画、视频、网络课堂等。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白板、网络课堂、视频动画、音乐软件等,可以使抽象音乐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容易掌握,同时也达到了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并且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容易推动大学生音乐聆听的重塑。要加强大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即兴性、互动性和探索性,进一步多元化大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自我实践和探索出来的音乐感知能力,才符合大学音乐思辨性的本质,有利于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科学的音乐感知能力,重塑音乐聆听。
结 语
总之,针对现代大学生缺乏音乐系统学习的情况,通过音乐要素的系统学习、音乐表现形式的教学优化、音乐学科思维的创新训练、音乐审美观念的重新构建、音乐高效开放课堂的深入探索,不断深化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从而重塑音乐聆听,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总体方针,有助于扩充现代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视野,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靳梦琳:《对音乐理论中音乐要素重要性的思考》,《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第359页。
[2]谢杨路佳:《聆听情感:音乐情感表现的“情绪体验理论”》,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18。
[3]白如雪:《关于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思考》,《北方音乐》2018年第38卷第4期,第122页。
[4]郑延周:《激发音乐热情,聆听声音的艺术——略谈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音乐时空》2013年第17页,第100页。
[5]龚迅、包可方:《对音乐各基本要素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从学习者的听觉层面分析》,《音乐探索》2016年第3期,第74页。
[6]颜佳玥:《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策略研究》,《黄河之声》2018年第19期,第70页。
[7]傅义洁:《音乐思维历史逻辑的双重特征》,《音乐创作》2014年第5期,第105页。
[8]鲍勰:《音乐课程与教学的育人价值优化研究》,学位论文,中国音乐学院,2015。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