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现在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是教小学数学的,现在就我怎样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進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付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七、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八、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九、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通过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十、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十一、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恰当、合理、适时适量地使用学具,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重点思考。
一、使用学具,可促進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付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七、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八、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九、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通过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十、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十一、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恰当、合理、适时适量地使用学具,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重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