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三次中央新疆座谈会不久前胜利毕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理论,这是党治疆方略的理论体系构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必由之路。文化润疆,‘润’是滋养、教化、细化的过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培育灵魂的伟大工程,通过培植德育工程、树立家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树立百年治疆理念。
关键词:治疆理念;文化润疆;德育工程
第三次中央新疆座谈会不久前胜利毕幕,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理论,这是党治疆方略的理论体系构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是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这对推进治疆方略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指明了发展方向。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执政兴国的伟大社会发展和历史实践。
习总书记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民族团结的保障。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疆,是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团结稳疆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动力的血管;文化润疆,‘润’是滋养、教化、细化的过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培育灵魂的伟大工程;富民兴疆,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长期建疆,则是树立百年治疆理念,克服木桶效应和短板,一任接着一任干,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钉子精神的时代课题研究和伟大历史实践。
一、培植德育工程,必经百年之举
新疆地区清真寺的数量、密度和人均拥有量,目前,仍远远超过了世界传统的伊斯兰国家,包括沙特、土耳其、埃及、伊朗等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在提供给美国中央情报局制衡中国的建议中便有这两条:一是利用中国新疆浓厚的宗教氛围,二是利用中国新疆文化薄弱环节,通过意识输入、文化渗透、暴力破坏,逐步将其肢解、分裂出去。
近年来,发生在新疆境内的数千起暴恐案事件,无不证明了境内外敌对势力图谋将中国的新疆地区变为第二个阿富汗、伊拉克的罪恶图谋和沾满新疆人民鲜血的罪恶行径。
这块刺痛新疆各族人民神经的伤疤,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
纵观敌对势力的施暴之所以能够得逞,其挖掘的生力军—诱导维吾尔族青少年误入犯罪歧途,却是我们一切以经济指挥棒为主导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教育阵地放松警惕的使然。
在自然世界,一种生态环境被破坏,其修复过程,平衡过程,是需要旷日持久的历程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样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在新疆大地上,千万所国语幼儿园建立起来后,千万名内地支援教育阵地的人才汇聚在新疆大地后,“培德工程”、“扶智工程”的地基也便建立起来。要做到诲人不卷,就要做到人才支撑的这根横梁不断,尤其在广大的南疆地区,文化基础薄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南疆地区的广大农村,难以畅通无阻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立地生根,是关系治疆之本的历史考量,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考量。
综上所述,培德工程就是细胞修复工程,就是桥梁建造工程,就是给数以百万计的年轻生命注入新生灵魂的工程!它需要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劲和百年育人的高层战略设计。
二、树立家国情怀,必经百年之举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原动力。这也是中国历经二千多年封建王朝洗礼,中华文化始终传承发展的有力见证。
中国是联合国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实现国家统一的国家,也是国家《宪法》之子法《婚姻法》,唯一没有在本国疆域内彻底贯彻实行好的国家。究其原因,台湾地区是历史遗留问题,必将有朝一日予以解决。而对新疆问题的治理,同样不能怠慢,贻误最佳历史发展期。
新疆占祖国1/6国土面积,幅员辽阔,物产丰饶。而广大的南疆地区,占新疆整个陆地面积的70%以上。据统计,南疆地区的农村人口占全疆农村人口的61%。广大农村,维吾尔族达96%以上(不含兵团),且30岁至50岁年龄结构人口中,65%以上群体不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深入交流和书写。
在南疆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根基薄弱,普及推广难度大。这一存在的客观事实,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华主流文化的落地和生根,存在语言障碍、文字障碍、认同障碍。再具体而言,就是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语言障碍、文字障碍和心理障碍。这也是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利用罪恶手段实施渗透,西化、分化,暴力恐怖破坏屡屡得手的原因之一。
受极端宗教思想裹挟,广大的维吾尔族群众形成了逢食必进清餐馆,逢女必嫁维吾尔族郎的陋习。要知道,维吾尔族不等同于穆斯林,这已经从法理上、DNA遗传学上,历史考查上做了科学论断。国务院颁发的《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中已经明确论断,不信教的维吾尔族群众享有世俗生活的权力。这里的世俗包括享有品味各民族美食的权力,享有与各民族同胞平等交流、交往、融合,各民族男女青年自由通婚的权力。
在广大的南疆地区,要实现上述几点享有自由的权力,别说在广大乡村尚存差距,就是在普通县城的党政事业机关的少数民族干部身上,尚存在认知上的差距。
通过现象看本质,这点世俗生活享有的权力看似简单,它却是能否真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风向标。
2020年10月8日,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零距离上推出一篇题为《幸福!阿克苏市9对新人参加西湖玫瑰婚典》的文章,引发当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章引自浙江日报。文章开篇介绍说,2020年10月6日,在杭州市举办的第22届中国国际西湖情五粮液玫瑰婚典上,来自17个省市的100对新人成为婚典的主角,其中有9对新人来自阿克苏市。而在这9对新人中,有一对是跨越族别的婚姻。姑娘名字叫阿孜古丽·赛麦提,小伙名字叫宁发泽,两人在基层同一单位。 时间上溯5年至10年前,维汉同婚的话题不仅不能公开说,更是所谓民俗的禁忌。这种人为设障藩篱的做法,以无形的民族心理隔阂及阴影,阻碍了各民族平等交流、交往、融合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在论述民族发展时说,随着人类的不断加强沟通、相互交流与相互融合的发展,各民族最终将融合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从元朝至清朝,是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精英治理国家的代表。可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断了香火,相反,蒙清皇族都在学习汉文化,以清康熙、乾隆皇帝等为代表,自觉将治国理政思想融入儒家文化,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康乾盛世。建国以来,在中国的文艺界汇聚了像书法大家启功等一批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他们中不乏有皇族血统,比如启功、作家老舍等都是典型代表。
一个主权国家《宪法》下面的子法《婚姻法》尚不能在南疆地区全面贯彻推行,客观而言,除民族群体比例的局限因素外,关键是受极端宗教思想的长期裹挟,久而久之形成较为封闭、狭隘的民族心理隔阂,这道看不见的墙,不推倒,就不能焕发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真情流露和活力。
在当下,树立家国情怀就是要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在汇聚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互通情谊上下真功夫,才能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上有动力。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从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综上所述,广大南疆地区,人口基数大,广大农村人口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持久为之的恒力推动,必然是百年筑基的世纪工程。
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经百年之举
新疆地大物博,与8个国家接壤。是扼守中国西北防务,确保河西走廊、内陆中原纵深安全的门户。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新疆也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图谋渗透、颠覆的首选。新疆成为有形硝烟和无形硝烟两场反恐战场的斗争最前沿。
2019年3月,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联合国核可中国国别人权审议报告”时掷地有声地痛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在新疆策划实施了数千起暴力恐怖事件,疯狂残害大量无辜群众,严重破坏新疆稳定,肆意践踏基本人权。有理、有据、有节地揭露和抨击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持双重人权标准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企图搞乱中国、颠覆中国政权的狼子野心。
上述事实可以看出,西方敌对势力正是瞄准了我们基层文化的薄弱环节,准确说是我们自身在建设发展中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视程度问题。
广大南疆地区,尤其是广大乡村是治理难点,也是治理痛点。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村干部能力素质,不适宜现代社会环境下治理体系。
当下的新疆社会发展,在三期叠加形态下,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但无论今后发展处于哪个社会阶段。由于新疆特殊的区情,独特的战略地位,在治理社会体系建设中都应有别于其他内陆省份。当下,迫切的问题是在广大农村,村干部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宜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境内实施的网络化信息渗透,超出村民出身的村干部抵御和驾驭的自身能力素质。二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5G普及),中国即将迎来物联网时代,农业合作社的推广,规模集约化发展、机械化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被解放出来的村民需要另辟产业,或成为电商、或成为小商贩、或成为产业工人等。
第二方面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的盲点。人口的综合文化素质,决定了这个地区文化的繁荣走向。为此,要树立百年治疆理念,推进国语及中华主流文化普及工程,这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石。
一是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百年治疆理念高度,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本着一任接着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的业绩观,切实推进长期治疆、稳疆战略的体系建设;二是发挥“访惠聚”大军强基作用。依托全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阵地和桥头堡作用,实施千村国语帮带工程,实施中华主流文化扎根基层工程;三是实施千百工程。从自治区层面设计,将中华主流文化扎根基层工程立体推进。如乡村的国语命名工程,图书、音响制品、优秀的文艺下乡工程,乡村大喇叭工程、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工程等。四是牵引内地高校人才进疆,将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交流到内地省区终身任职。五是引导各民族青年自由通婚,并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典范,在就业、子女入学、老人赡养等方方面面给予系列政策扶持。五是推进公民主体责任认证及法纪意识。要逐步强化村级地名的中国化,从地理地名认知上,让村民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六是建强干部队伍。大力开展造血工程,大力招录内地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南疆基层一线培养锻炼。新疆工作的特点,哪個领域抓得好,有成绩一定是党员干部人才队伍表率作用好,班组作用发挥的好。七是村干部公务员制。方法一,将一部分能力素质好的村干部纳入事业编干部系列。方法二,吸引一部分有基层经验的普通干部给予公务员编,纳入村级治理体系。方法三,从“访惠聚”工作队中给予高职低配,任一批干部。让带编制干部成为村干部队伍主体,从根本上改变治理的盲点、难点、痛点。
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开展,可以使新疆各族群众在认同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愈加强烈,让新疆各族群众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温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文化润疆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爱疆之情,实现“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实现各民族“广泛交流、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文化润疆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变新疆各族人民面向美好的未来,生活、生存面貌发生改变的生命灵魂塑造工程。长期以来,生活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兄弟情义,但由于“三股势力”的煽动、挑唆,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新疆各族人民必须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捍卫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新疆日报,2020-9-27(1).
作者简介
杜金梅(1979——)女,汉族,安徽省宿州市人,本科学历,职称:讲师,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民族理论。
关键词:治疆理念;文化润疆;德育工程
第三次中央新疆座谈会不久前胜利毕幕,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理论,这是党治疆方略的理论体系构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是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这对推进治疆方略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指明了发展方向。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执政兴国的伟大社会发展和历史实践。
习总书记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民族团结的保障。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疆,是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团结稳疆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动力的血管;文化润疆,‘润’是滋养、教化、细化的过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培育灵魂的伟大工程;富民兴疆,是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长期建疆,则是树立百年治疆理念,克服木桶效应和短板,一任接着一任干,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钉子精神的时代课题研究和伟大历史实践。
一、培植德育工程,必经百年之举
新疆地区清真寺的数量、密度和人均拥有量,目前,仍远远超过了世界传统的伊斯兰国家,包括沙特、土耳其、埃及、伊朗等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在提供给美国中央情报局制衡中国的建议中便有这两条:一是利用中国新疆浓厚的宗教氛围,二是利用中国新疆文化薄弱环节,通过意识输入、文化渗透、暴力破坏,逐步将其肢解、分裂出去。
近年来,发生在新疆境内的数千起暴恐案事件,无不证明了境内外敌对势力图谋将中国的新疆地区变为第二个阿富汗、伊拉克的罪恶图谋和沾满新疆人民鲜血的罪恶行径。
这块刺痛新疆各族人民神经的伤疤,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
纵观敌对势力的施暴之所以能够得逞,其挖掘的生力军—诱导维吾尔族青少年误入犯罪歧途,却是我们一切以经济指挥棒为主导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教育阵地放松警惕的使然。
在自然世界,一种生态环境被破坏,其修复过程,平衡过程,是需要旷日持久的历程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样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在新疆大地上,千万所国语幼儿园建立起来后,千万名内地支援教育阵地的人才汇聚在新疆大地后,“培德工程”、“扶智工程”的地基也便建立起来。要做到诲人不卷,就要做到人才支撑的这根横梁不断,尤其在广大的南疆地区,文化基础薄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南疆地区的广大农村,难以畅通无阻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立地生根,是关系治疆之本的历史考量,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考量。
综上所述,培德工程就是细胞修复工程,就是桥梁建造工程,就是给数以百万计的年轻生命注入新生灵魂的工程!它需要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劲和百年育人的高层战略设计。
二、树立家国情怀,必经百年之举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原动力。这也是中国历经二千多年封建王朝洗礼,中华文化始终传承发展的有力见证。
中国是联合国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实现国家统一的国家,也是国家《宪法》之子法《婚姻法》,唯一没有在本国疆域内彻底贯彻实行好的国家。究其原因,台湾地区是历史遗留问题,必将有朝一日予以解决。而对新疆问题的治理,同样不能怠慢,贻误最佳历史发展期。
新疆占祖国1/6国土面积,幅员辽阔,物产丰饶。而广大的南疆地区,占新疆整个陆地面积的70%以上。据统计,南疆地区的农村人口占全疆农村人口的61%。广大农村,维吾尔族达96%以上(不含兵团),且30岁至50岁年龄结构人口中,65%以上群体不能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深入交流和书写。
在南疆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根基薄弱,普及推广难度大。这一存在的客观事实,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华主流文化的落地和生根,存在语言障碍、文字障碍、认同障碍。再具体而言,就是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语言障碍、文字障碍和心理障碍。这也是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利用罪恶手段实施渗透,西化、分化,暴力恐怖破坏屡屡得手的原因之一。
受极端宗教思想裹挟,广大的维吾尔族群众形成了逢食必进清餐馆,逢女必嫁维吾尔族郎的陋习。要知道,维吾尔族不等同于穆斯林,这已经从法理上、DNA遗传学上,历史考查上做了科学论断。国务院颁发的《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中已经明确论断,不信教的维吾尔族群众享有世俗生活的权力。这里的世俗包括享有品味各民族美食的权力,享有与各民族同胞平等交流、交往、融合,各民族男女青年自由通婚的权力。
在广大的南疆地区,要实现上述几点享有自由的权力,别说在广大乡村尚存差距,就是在普通县城的党政事业机关的少数民族干部身上,尚存在认知上的差距。
通过现象看本质,这点世俗生活享有的权力看似简单,它却是能否真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风向标。
2020年10月8日,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零距离上推出一篇题为《幸福!阿克苏市9对新人参加西湖玫瑰婚典》的文章,引发当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章引自浙江日报。文章开篇介绍说,2020年10月6日,在杭州市举办的第22届中国国际西湖情五粮液玫瑰婚典上,来自17个省市的100对新人成为婚典的主角,其中有9对新人来自阿克苏市。而在这9对新人中,有一对是跨越族别的婚姻。姑娘名字叫阿孜古丽·赛麦提,小伙名字叫宁发泽,两人在基层同一单位。 时间上溯5年至10年前,维汉同婚的话题不仅不能公开说,更是所谓民俗的禁忌。这种人为设障藩篱的做法,以无形的民族心理隔阂及阴影,阻碍了各民族平等交流、交往、融合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在论述民族发展时说,随着人类的不断加强沟通、相互交流与相互融合的发展,各民族最终将融合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从元朝至清朝,是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精英治理国家的代表。可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断了香火,相反,蒙清皇族都在学习汉文化,以清康熙、乾隆皇帝等为代表,自觉将治国理政思想融入儒家文化,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康乾盛世。建国以来,在中国的文艺界汇聚了像书法大家启功等一批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他们中不乏有皇族血统,比如启功、作家老舍等都是典型代表。
一个主权国家《宪法》下面的子法《婚姻法》尚不能在南疆地区全面贯彻推行,客观而言,除民族群体比例的局限因素外,关键是受极端宗教思想的长期裹挟,久而久之形成较为封闭、狭隘的民族心理隔阂,这道看不见的墙,不推倒,就不能焕发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真情流露和活力。
在当下,树立家国情怀就是要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在汇聚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互通情谊上下真功夫,才能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上有动力。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从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综上所述,广大南疆地区,人口基数大,广大农村人口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持久为之的恒力推动,必然是百年筑基的世纪工程。
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经百年之举
新疆地大物博,与8个国家接壤。是扼守中国西北防务,确保河西走廊、内陆中原纵深安全的门户。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新疆也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图谋渗透、颠覆的首选。新疆成为有形硝烟和无形硝烟两场反恐战场的斗争最前沿。
2019年3月,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联合国核可中国国别人权审议报告”时掷地有声地痛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在新疆策划实施了数千起暴力恐怖事件,疯狂残害大量无辜群众,严重破坏新疆稳定,肆意践踏基本人权。有理、有据、有节地揭露和抨击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持双重人权标准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企图搞乱中国、颠覆中国政权的狼子野心。
上述事实可以看出,西方敌对势力正是瞄准了我们基层文化的薄弱环节,准确说是我们自身在建设发展中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视程度问题。
广大南疆地区,尤其是广大乡村是治理难点,也是治理痛点。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村干部能力素质,不适宜现代社会环境下治理体系。
当下的新疆社会发展,在三期叠加形态下,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但无论今后发展处于哪个社会阶段。由于新疆特殊的区情,独特的战略地位,在治理社会体系建设中都应有别于其他内陆省份。当下,迫切的问题是在广大农村,村干部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宜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境内实施的网络化信息渗透,超出村民出身的村干部抵御和驾驭的自身能力素质。二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5G普及),中国即将迎来物联网时代,农业合作社的推广,规模集约化发展、机械化作业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被解放出来的村民需要另辟产业,或成为电商、或成为小商贩、或成为产业工人等。
第二方面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的盲点。人口的综合文化素质,决定了这个地区文化的繁荣走向。为此,要树立百年治疆理念,推进国语及中华主流文化普及工程,这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石。
一是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百年治疆理念高度,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本着一任接着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的业绩观,切实推进长期治疆、稳疆战略的体系建设;二是发挥“访惠聚”大军强基作用。依托全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阵地和桥头堡作用,实施千村国语帮带工程,实施中华主流文化扎根基层工程;三是实施千百工程。从自治区层面设计,将中华主流文化扎根基层工程立体推进。如乡村的国语命名工程,图书、音响制品、优秀的文艺下乡工程,乡村大喇叭工程、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工程等。四是牵引内地高校人才进疆,将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交流到内地省区终身任职。五是引导各民族青年自由通婚,并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典范,在就业、子女入学、老人赡养等方方面面给予系列政策扶持。五是推进公民主体责任认证及法纪意识。要逐步强化村级地名的中国化,从地理地名认知上,让村民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六是建强干部队伍。大力开展造血工程,大力招录内地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南疆基层一线培养锻炼。新疆工作的特点,哪個领域抓得好,有成绩一定是党员干部人才队伍表率作用好,班组作用发挥的好。七是村干部公务员制。方法一,将一部分能力素质好的村干部纳入事业编干部系列。方法二,吸引一部分有基层经验的普通干部给予公务员编,纳入村级治理体系。方法三,从“访惠聚”工作队中给予高职低配,任一批干部。让带编制干部成为村干部队伍主体,从根本上改变治理的盲点、难点、痛点。
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开展,可以使新疆各族群众在认同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愈加强烈,让新疆各族群众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温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文化润疆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爱疆之情,实现“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抱在一起”,实现各民族“广泛交流、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文化润疆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变新疆各族人民面向美好的未来,生活、生存面貌发生改变的生命灵魂塑造工程。长期以来,生活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兄弟情义,但由于“三股势力”的煽动、挑唆,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新疆各族人民必须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捍卫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新疆日报,2020-9-27(1).
作者简介
杜金梅(1979——)女,汉族,安徽省宿州市人,本科学历,职称:讲师,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民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