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需要亮点,没有亮点的生命就毫无生气。课堂教学也需要亮点,没有亮点的课堂,没有灵性,让人昏昏欲睡。所谓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指一堂课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或最吸引学生目光之处。在亮点之处,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沉浸于课堂之中,神游于师生的互动之间,体会着科学探究的奥秘,这样的课堂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如果说“沉闷、枯燥、平铺直叙”是“差课”的共性,那么好课则往往各有各的“亮点”。“亮点”可能是教师刻意设置的一个活动体验。也可能是课堂上意外生成的一段精彩问答……课堂需要亮点,可亮点在哪里呢?在此,我以《电路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课堂亮点创设的粗浅看法。
课前预设的“亮点”
很多教学亮点都是教师精心预设而来的,并非“天生”就有。教学亮点其实就是教师备课时的教学创意,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其他教师所没有的创新点:独到的教学见解,新颖的活动体验,生动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和教学灵感的体现。教师一般可在以下几个环节预设教学亮点:1.新课引入:先声夺人;2.中间阶段:创设1—2个教学高潮;3.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电路图》是电学的起始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对“电”学生并不陌生,那么什么是电路?电路由哪些元件组成?正确的电路是怎样的?学生并不清楚。如何通过创设亮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分析电路故障并解决实际问题呢?鉴于此,我在课前作了如下预设:
顸设亮点1:创设真实情境
一个好的引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桥梁,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在《电路图》一课中,我这样预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只电动玩具小狗),大家喜欢它吗?”“你知道小狗为什么会唱、会跳,还会向我们打招呼呢?”“鱼池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电动小狗活泼可爱,引得初中学生童心大发,然而我并没停留在此处,而是问学生小狗为什么会唱、会跳。学生当然知道是因为有电池,那么电池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而引出了电源教学的环节。
预设亮点2:组织探究活动
课前,我在每个小组中摆放灯泡、干电池、导线若干,上课时,我请学生想办法使桌上的灯泡发光。学生马上动手开始实验。接着我又请学生思考:“你们所连接的电路有哪些不足?”(由于课前没有给他们准备开关,所以电路都是有问题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电路的缺陷,进而提出电路改进意见,使电路逐渐完整。然后引出简单电路应该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接着再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完成“电路中各元件的基本作用”的教学任务。
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饶有兴趣,既能获得成就感(灯亮了),又能不断将思维引向深处(思考电路的不足)。学生或许没有因兴奋而大声地尖叫。却有了更多全身心的“浸润”,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预设亮点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给每个小组出示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外露出四根接线柱,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四根接线柱中的任意两根之间可能连有导线。请同学们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用电路检测的方法找一找:哪两根接线柱之间连有导线?
我创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好奇转化为探究的欲望。当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他们对这样的知识是最感兴趣的。我给学生创设的这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预设亮点4: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课后探究: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电路,自制—个便于随身携带的手电筒。
巧妙的课堂结尾可以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对手电筒的设计、制作,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实践,还促使其提升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预设亮点的几点建议:
预设意味着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假设性预案。因此预设具有假设性,但预设并非主观臆断,它又具有科学性,同时它还需要教师能够对未来进行洞察和把握,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学生想到的要预设,学生想不到的也要预设。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在预设亮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全面了解学生是预设亮点的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个性特点等均会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亮点应该预设在全面认识学生的基础之上,否则,亮点不亮,甚至会成为课堂“黑点”。
准确把握课标是预设亮点的基础。教师应该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但一种教材仅是对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教师对教材应持“创生取向”而非“忠实取向”的态度。亮点的预设不应局限于教材,应以课标为基础,发挥教师能动性,彰显教师个性。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预设亮点的保障。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心理学家认为:求知阶段的青少年有两种最感兴趣的意向,一是:当他们知道所要学的知识可以解释或者能解答他们心中的谜团时,则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二是:某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突然反常起来,而正要学的知识却能解释反常现象时,他们对这些知识必然感兴趣,这些知识都是使教师预设的亮点“发亮”的保障。
课中把“生成”转化为“亮点”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即所谓的“生成”,这些“生成”往往能成为教学亮点。把生成转化为亮点,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课堂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有教学智慧。如果教师漠视这些生成,那么在课堂中会失去很多亮点。
在《电路图》教学中,尽管我在课前的预设很充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生成”。可我很高兴,因为正是这些“生成”成就了教学亮点,打动了学生的心。
生成亮点1:
学校旁边有一个当地很有名的发电站—_新昌长沼水电站。于是我在课堂上介绍电源的时候又请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发电站——长沼水电站。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能方便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原有知识来“同化”新信息、新知识。
生成亮点2:
在预设2“使桌上的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有些小组的灯泡没有亮。怎么办?我事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看着没有亮起来的灯泡,我突然之间有了主意:何不就让学生一起来探究一下灯泡不亮的原因?不少小组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可能是电池接触不好;可能是 灯丝断了;可能是导线断了;可能是开关接触不良……
我马上把同学们的猜想综合起来,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些猜想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都是电路中某处断开了。
老师: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就叫开路。
课堂并非因为我的“没想到”而停顿,反而是顺利地把生成的问题作为继续研究的主题,这样使课堂教学显得自然顺畅,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生成亮点3:
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我又让提出猜想的小组帮助失败的小组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的小组拿来了自己组的电池,有的小组换上自己组的灯泡,还有的小组拿来了自己组的所有导线,大家一起动手,最后终于找到了灯泡不亮的原因。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所推崇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由于合作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外加的,我们看到的合作学习多是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实。在这里,一些小组确实碰到了问题,需要帮助。而另一些小组又确有经验,能帮助其他小组,因此,合作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生成亮点的几点建议:
面对教学中“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是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需要教师即兴发挥教育机智,随机调整与创生,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产生出奇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创设出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将“生成”转化为“亮点”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融洽的课堂气氛是生产亮点的前提。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才会有更多的“生成”可用来转化为“亮点”。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生成亮点的保障。在知识传播技术和渠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开始在课堂内外广涉新奇的知识和事物。他们对教师敢于大胆发问,有时会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令人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起来,提升自己文化知识的层次。
细心的课堂观察是教学亮点的来源。课堂上,教师要以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细心捕捉学生的即时反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沿着自己的思路走,只急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又将走回教师为主体的老路,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体现,课堂的亮点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了。
亮点处不一定有学生的大声尖叫,可能是沉静的深思;亮点处不一定有学生的放声大笑,可能是会心的点头。然而,亮点处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亮点处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既要预设亮点,也需要运用教学机智,把课堂中的即时生成转化为教学亮点,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前预设的“亮点”
很多教学亮点都是教师精心预设而来的,并非“天生”就有。教学亮点其实就是教师备课时的教学创意,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其他教师所没有的创新点:独到的教学见解,新颖的活动体验,生动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和教学灵感的体现。教师一般可在以下几个环节预设教学亮点:1.新课引入:先声夺人;2.中间阶段:创设1—2个教学高潮;3.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电路图》是电学的起始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对“电”学生并不陌生,那么什么是电路?电路由哪些元件组成?正确的电路是怎样的?学生并不清楚。如何通过创设亮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分析电路故障并解决实际问题呢?鉴于此,我在课前作了如下预设:
顸设亮点1:创设真实情境
一个好的引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桥梁,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在《电路图》一课中,我这样预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只电动玩具小狗),大家喜欢它吗?”“你知道小狗为什么会唱、会跳,还会向我们打招呼呢?”“鱼池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电动小狗活泼可爱,引得初中学生童心大发,然而我并没停留在此处,而是问学生小狗为什么会唱、会跳。学生当然知道是因为有电池,那么电池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而引出了电源教学的环节。
预设亮点2:组织探究活动
课前,我在每个小组中摆放灯泡、干电池、导线若干,上课时,我请学生想办法使桌上的灯泡发光。学生马上动手开始实验。接着我又请学生思考:“你们所连接的电路有哪些不足?”(由于课前没有给他们准备开关,所以电路都是有问题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电路的缺陷,进而提出电路改进意见,使电路逐渐完整。然后引出简单电路应该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接着再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完成“电路中各元件的基本作用”的教学任务。
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饶有兴趣,既能获得成就感(灯亮了),又能不断将思维引向深处(思考电路的不足)。学生或许没有因兴奋而大声地尖叫。却有了更多全身心的“浸润”,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预设亮点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给每个小组出示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外露出四根接线柱,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四根接线柱中的任意两根之间可能连有导线。请同学们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用电路检测的方法找一找:哪两根接线柱之间连有导线?
我创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好奇转化为探究的欲望。当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他们对这样的知识是最感兴趣的。我给学生创设的这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预设亮点4: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课后探究: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电路,自制—个便于随身携带的手电筒。
巧妙的课堂结尾可以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对手电筒的设计、制作,不仅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实践,还促使其提升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预设亮点的几点建议:
预设意味着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假设性预案。因此预设具有假设性,但预设并非主观臆断,它又具有科学性,同时它还需要教师能够对未来进行洞察和把握,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学生想到的要预设,学生想不到的也要预设。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在预设亮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全面了解学生是预设亮点的前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个性特点等均会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亮点应该预设在全面认识学生的基础之上,否则,亮点不亮,甚至会成为课堂“黑点”。
准确把握课标是预设亮点的基础。教师应该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但一种教材仅是对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教师对教材应持“创生取向”而非“忠实取向”的态度。亮点的预设不应局限于教材,应以课标为基础,发挥教师能动性,彰显教师个性。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预设亮点的保障。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心理学家认为:求知阶段的青少年有两种最感兴趣的意向,一是:当他们知道所要学的知识可以解释或者能解答他们心中的谜团时,则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二是:某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突然反常起来,而正要学的知识却能解释反常现象时,他们对这些知识必然感兴趣,这些知识都是使教师预设的亮点“发亮”的保障。
课中把“生成”转化为“亮点”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即所谓的“生成”,这些“生成”往往能成为教学亮点。把生成转化为亮点,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课堂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有教学智慧。如果教师漠视这些生成,那么在课堂中会失去很多亮点。
在《电路图》教学中,尽管我在课前的预设很充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生成”。可我很高兴,因为正是这些“生成”成就了教学亮点,打动了学生的心。
生成亮点1:
学校旁边有一个当地很有名的发电站—_新昌长沼水电站。于是我在课堂上介绍电源的时候又请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发电站——长沼水电站。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能方便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原有知识来“同化”新信息、新知识。
生成亮点2:
在预设2“使桌上的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有些小组的灯泡没有亮。怎么办?我事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看着没有亮起来的灯泡,我突然之间有了主意:何不就让学生一起来探究一下灯泡不亮的原因?不少小组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可能是电池接触不好;可能是 灯丝断了;可能是导线断了;可能是开关接触不良……
我马上把同学们的猜想综合起来,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些猜想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都是电路中某处断开了。
老师: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就叫开路。
课堂并非因为我的“没想到”而停顿,反而是顺利地把生成的问题作为继续研究的主题,这样使课堂教学显得自然顺畅,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生成亮点3:
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我又让提出猜想的小组帮助失败的小组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的小组拿来了自己组的电池,有的小组换上自己组的灯泡,还有的小组拿来了自己组的所有导线,大家一起动手,最后终于找到了灯泡不亮的原因。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所推崇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由于合作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外加的,我们看到的合作学习多是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实。在这里,一些小组确实碰到了问题,需要帮助。而另一些小组又确有经验,能帮助其他小组,因此,合作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生成亮点的几点建议:
面对教学中“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是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需要教师即兴发挥教育机智,随机调整与创生,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产生出奇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创设出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将“生成”转化为“亮点”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融洽的课堂气氛是生产亮点的前提。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才会有更多的“生成”可用来转化为“亮点”。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生成亮点的保障。在知识传播技术和渠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开始在课堂内外广涉新奇的知识和事物。他们对教师敢于大胆发问,有时会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令人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起来,提升自己文化知识的层次。
细心的课堂观察是教学亮点的来源。课堂上,教师要以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细心捕捉学生的即时反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沿着自己的思路走,只急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又将走回教师为主体的老路,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体现,课堂的亮点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了。
亮点处不一定有学生的大声尖叫,可能是沉静的深思;亮点处不一定有学生的放声大笑,可能是会心的点头。然而,亮点处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亮点处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既要预设亮点,也需要运用教学机智,把课堂中的即时生成转化为教学亮点,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