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教学模式。本文试图以斯丹达尔专题的教学为例,来分析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实践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 研讨式 教学实践
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并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后,在高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文学的概况(包括世界文学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各时期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对外国经典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评析能力,并在比较关照的视域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取的是讲授法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等文学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将经典作品“解读”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堂堂本应生动形象的文学课硬生生变成了死记硬背让学生害怕的速记课,毫无审美色彩可言。很多高校教师苦苦思索,试图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一些有志于教学改革的学者“发现”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 研讨式 教学实践
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并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后,在高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文学的概况(包括世界文学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各时期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对外国经典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评析能力,并在比较关照的视域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取的是讲授法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等文学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将经典作品“解读”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堂堂本应生动形象的文学课硬生生变成了死记硬背让学生害怕的速记课,毫无审美色彩可言。很多高校教师苦苦思索,试图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一些有志于教学改革的学者“发现”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