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大,改革思路清,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创造性。最突出的是: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目的,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笔者试从《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数学课程内容、数学学习方式和数学教学的方面来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谈谈个人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赐教于同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信心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发展性领域和数学知识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提到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拨动“情、趣”这条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索的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个性差异。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授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师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在课堂上努力做到:
1.让学生多讨论。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思。特别是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
2.让学生多“质疑问难”。“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3. 让学生多“求异”。要求学生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不同知识去剖析题目,纵横沟通,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求异中创新,选择最佳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识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形成学习的能力,受益终身。
1.教学生学会读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学习,首先要诱发学生“读”的欲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如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话题,激发学生自学课本,探求下节课新知的强烈动机和兴趣。其次,在具体指导读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三边”:第一、边读边记。划出重点和记录不理解的地方。第二、边读边说。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第三、边说边想。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结论是怎样得到的?结语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2.教学生学会观察。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问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把观察与思维想像结合起来,提高观察的效果。
3.教学生学会思考。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指导学法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教学生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带着预习中和问题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4.教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然而归纳学法并非易事,须经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教师总爱自己小结,其实,很多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小结。通过学生小结,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如每节课的总结阶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得了……”“学到了什么知识?”等这一类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既巩固了新知,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信心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发展性领域和数学知识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提到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拨动“情、趣”这条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索的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个性差异。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授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师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在课堂上努力做到:
1.让学生多讨论。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思。特别是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
2.让学生多“质疑问难”。“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3. 让学生多“求异”。要求学生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不同知识去剖析题目,纵横沟通,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求异中创新,选择最佳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识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形成学习的能力,受益终身。
1.教学生学会读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学习,首先要诱发学生“读”的欲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如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话题,激发学生自学课本,探求下节课新知的强烈动机和兴趣。其次,在具体指导读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三边”:第一、边读边记。划出重点和记录不理解的地方。第二、边读边说。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第三、边说边想。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结论是怎样得到的?结语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2.教学生学会观察。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问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把观察与思维想像结合起来,提高观察的效果。
3.教学生学会思考。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指导学法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教学生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带着预习中和问题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4.教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然而归纳学法并非易事,须经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教师总爱自己小结,其实,很多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小结。通过学生小结,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如每节课的总结阶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得了……”“学到了什么知识?”等这一类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既巩固了新知,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