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多方面,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创设问题情境;手脑并用;“一题多解”;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反映的是意愿。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时代特点为背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育教学,把教育的核心定位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前奏就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则是创新的前提。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创新思维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大仙桃,令它们垂涎欲滴!抢着上树摘。恰好猴王走进来,看见它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这一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1)27×25+25×13=?(2)25(27+13)=?来考它们。结果,有一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这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猴王听后,马上把那个大仙桃奖给了这只小猴子,其它的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怎么结果一样呢?”……在这生动、有趣的情景的吸引下,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探讨活动中。
2.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空间,使创造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如我在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探讨方法,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内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可以利用公式求面积的各种图形组合体。在展示中,同学们就会发现不同的探讨方法: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②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③沿着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时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方法之多,是我始料不及,“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获取了知识并创造了知识。
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开放题以其新颖的问题,内容生动的问题形式和问题解决的发散性,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因此,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指出: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探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念到科学赋予该学科的兴趣。可见,数学教学中组织开放题地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如在人教版第九册一道应用题:生物小组同学饲养兔子和鸽子,饲养一只兔子一天需要0.5元,饲养一只鸽子一天需0.2元,该组每月有30元活动经费,他们能饲养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鸽子?(一月按照30天计算)该题的问题就是开放问题,学生根据提问会有多种策略的解法:(1)单养鸽子:30÷(0.2×30)=5(只);(2)单养兔子:30÷(0.5×30)=2(只);(3)设养2只鸽子,1只兔子,则:(0.2×2+0.5×1)×30=27(元),还余3元。这一开放性的提问的训练,打破了答案唯一的题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就是对事物产生怀疑,是一种评判精神,思维批判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对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难的训练,可以锻炼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如有一次练习课中,我出示了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A城到B城要行8小时,如果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很快列出算式:45×8÷120=3(小时)。这时有学生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路程一定相等吗?”我抓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尔后,将题目中“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并及时肯定了学生们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多方面,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从每一节课做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领悟能力,使他们创新潜能不断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它反映的是意愿。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时代特点为背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育教学,把教育的核心定位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前奏就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则是创新的前提。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创新思维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大仙桃,令它们垂涎欲滴!抢着上树摘。恰好猴王走进来,看见它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这一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1)27×25+25×13=?(2)25(27+13)=?来考它们。结果,有一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这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猴王听后,马上把那个大仙桃奖给了这只小猴子,其它的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怎么结果一样呢?”……在这生动、有趣的情景的吸引下,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探讨活动中。
2.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空间,使创造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如我在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探讨方法,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内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可以利用公式求面积的各种图形组合体。在展示中,同学们就会发现不同的探讨方法: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②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③沿着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时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方法之多,是我始料不及,“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获取了知识并创造了知识。
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开放题以其新颖的问题,内容生动的问题形式和问题解决的发散性,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因此,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指出: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探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念到科学赋予该学科的兴趣。可见,数学教学中组织开放题地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如在人教版第九册一道应用题:生物小组同学饲养兔子和鸽子,饲养一只兔子一天需要0.5元,饲养一只鸽子一天需0.2元,该组每月有30元活动经费,他们能饲养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鸽子?(一月按照30天计算)该题的问题就是开放问题,学生根据提问会有多种策略的解法:(1)单养鸽子:30÷(0.2×30)=5(只);(2)单养兔子:30÷(0.5×30)=2(只);(3)设养2只鸽子,1只兔子,则:(0.2×2+0.5×1)×30=27(元),还余3元。这一开放性的提问的训练,打破了答案唯一的题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就是对事物产生怀疑,是一种评判精神,思维批判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对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难的训练,可以锻炼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如有一次练习课中,我出示了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A城到B城要行8小时,如果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很快列出算式:45×8÷120=3(小时)。这时有学生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路程一定相等吗?”我抓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尔后,将题目中“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并及时肯定了学生们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多方面,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从每一节课做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领悟能力,使他们创新潜能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