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教师。长大后,我有幸成为教师,努力做个好教师。回首成长路,有笑有泪,亦苦亦甜。
童年梦想,成为一名教师
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村里最受人尊敬的人是一位叔叔,他是中学教师,学识渊博,为人和善,谁家的孩子学习有困难了,都喜欢去找他。在我的儿时印象中,他无所不知,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但叔叔有个怪癖,每次故事讲到关键处总是有事,总是说“这些都在书上,可以去我家看”,一帮孩子拥向叔叔家……
自此,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格林童话》到连环画,从《安徒生童话》到四大名著……书籍陪我度过了童年岁月,这些书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窗,悄悄为我打下了生命的底色。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我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叔叔问我长大以后干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和你一样当老师!”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对世界庄严宣告我的梦想。
1992年,中考报考时我填报的是河南省西华师范学校。班主任特意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想着全班你肯定第一个报县高中,为什么没报呢?”我坚定地说:“因为我想当老师!”那一刻老师眼里好像有光在闪动,看着我说了一个字:“好!”那年,我如愿考上了河南省西华师范学校。
中师三年,我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培养了坚持的品质,助我站稳三尺讲台,受用至今。中师三年,是催发生命拔节的三年,是我蜕变的开始。中师是我成长的港湾,也是我生命中重要的驿站。
初入教坛,做个会上课、懂学生的教师
1995年8月,我被分配到扶沟县城关镇红旗小学,如愿走上了三尺讲台。但上完第一节课我就备感沮丧:一个班竟然有128名学生,课堂乱糟糟的,备好的课20多分钟就讲完了。这一切使我不知所措。我擦干眼泪,别人可以,我也没问题。我一定要成为好教师,成为能管好学生的教师!
于是,学习成了我教学之余的全部。我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一有空就去听优秀教师的课……一年的疯狂学习使我快速进步,从开始的慌乱到逐渐轻松驾驭课堂,课堂变得井井有条。
想做好教师,仅仅能管好学生是不行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好教师一定要会上课!没有讲课经验,唯一的办法就是学。
此后,一有时间我就去听身边优秀教师的课,研读于永正、贾志敏、窦桂梅等名师的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去发现好课的标准,揣摩名师的设计意图,然后去模仿,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成长机会。
1998年,有个外校观摩团到校听课,需要一名年轻教师上课,教务主任吴保友问我愿不愿意试试。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于是,我选择执教《小蝌蚪找妈妈》。为了生动展现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我连夜找美术老师画胶片。第二天的讲课获得了观摩团的高度评价,吴保友欣喜地说:“多学习,前途光明!”当年,学校推荐我用这节课录制申报周口市电教优质课,一举获得全市第一名。
我始终认为,一个好教师一定是懂学生的。但懂学生是一种能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秘密就是爱,懂学生的前提一定是爱学生,尊重学生。懂学生就是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暴跳如雷,不冷嘲热讽,不批评责罚,而是尊重他,了解他,走近他,帮助他,成就他。于是,我几乎成天和学生待在一起,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专业成长,做个好学习、会研究的教师
2009年,我有幸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国培”班。中师毕业的我第一次深度接触新课程改革,第一次接受课题研究培训。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探寻语文的本质,去思考教与学的关系,我第一次对教育教学有了研究意识,这也成为我教育生涯的转折点。
英国教育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于是,我开始研读课标,扩大阅读面,组建课题团队。我开始学着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教学和教材,发现问题不再焦虑,而是去积极地思考和解决,把问题变成工作的动力,把问题转化成课题,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研究,尝试探索教育的真谛。
除研究课堂教学外,我还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和校本教材研发,设计了多彩社团课程、节日主题课程、精彩毕业课程、一年级开学课程、学生礼仪课程、教师团队课程等丰富多彩的师生课程和校本教材。2019年,我们团队的研究报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实践研究》获河南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自2015年我被评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以来,省教育厅基于培养“豫派实践性教育家”的目标,持续开展5年高站位培训。在众多专家的引领和优秀同伴的帮助下,我的视野更加开阔,理念更为前沿,对教育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2016年,我被扶沟县教体局推荐为少数民族副科级女干部考察对象。一时间,我成了大家艳羡的对象。而我却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想到自己有可能再也回不到熟悉的讲台,我充满了焦虑;想到家长期盼的眼神,我感到惶恐。我坚信讲台才是最适合我的岗位!我不再犹豫,毅然选择继续坚守三尺讲台。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微微一笑:“因为热爱!”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像一首歌,有静有动,有悲有乐,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遗憾,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无论前方的路有多漫长,自己能走多远,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三尺讲台,努力实现儿时梦想——当个好教师!
寄语青年教师:
每天读书、写作、研究、反思,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每一步都是成长的积淀,生命的拔节,成功路上不拥挤,只要有梦想和坚持,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本栏责编 侯心雨)
何慧丽
扶沟县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业务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中原名师何慧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童年梦想,成为一名教师
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村里最受人尊敬的人是一位叔叔,他是中学教师,学识渊博,为人和善,谁家的孩子学习有困难了,都喜欢去找他。在我的儿时印象中,他无所不知,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但叔叔有个怪癖,每次故事讲到关键处总是有事,总是说“这些都在书上,可以去我家看”,一帮孩子拥向叔叔家……
自此,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格林童话》到连环画,从《安徒生童话》到四大名著……书籍陪我度过了童年岁月,这些书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窗,悄悄为我打下了生命的底色。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我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叔叔问我长大以后干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和你一样当老师!”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对世界庄严宣告我的梦想。
1992年,中考报考时我填报的是河南省西华师范学校。班主任特意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想着全班你肯定第一个报县高中,为什么没报呢?”我坚定地说:“因为我想当老师!”那一刻老师眼里好像有光在闪动,看着我说了一个字:“好!”那年,我如愿考上了河南省西华师范学校。
中师三年,我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培养了坚持的品质,助我站稳三尺讲台,受用至今。中师三年,是催发生命拔节的三年,是我蜕变的开始。中师是我成长的港湾,也是我生命中重要的驿站。
初入教坛,做个会上课、懂学生的教师
1995年8月,我被分配到扶沟县城关镇红旗小学,如愿走上了三尺讲台。但上完第一节课我就备感沮丧:一个班竟然有128名学生,课堂乱糟糟的,备好的课20多分钟就讲完了。这一切使我不知所措。我擦干眼泪,别人可以,我也没问题。我一定要成为好教师,成为能管好学生的教师!
于是,学习成了我教学之余的全部。我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一有空就去听优秀教师的课……一年的疯狂学习使我快速进步,从开始的慌乱到逐渐轻松驾驭课堂,课堂变得井井有条。
想做好教师,仅仅能管好学生是不行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好教师一定要会上课!没有讲课经验,唯一的办法就是学。
此后,一有时间我就去听身边优秀教师的课,研读于永正、贾志敏、窦桂梅等名师的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去发现好课的标准,揣摩名师的设计意图,然后去模仿,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成长机会。
1998年,有个外校观摩团到校听课,需要一名年轻教师上课,教务主任吴保友问我愿不愿意试试。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于是,我选择执教《小蝌蚪找妈妈》。为了生动展现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我连夜找美术老师画胶片。第二天的讲课获得了观摩团的高度评价,吴保友欣喜地说:“多学习,前途光明!”当年,学校推荐我用这节课录制申报周口市电教优质课,一举获得全市第一名。
我始终认为,一个好教师一定是懂学生的。但懂学生是一种能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秘密就是爱,懂学生的前提一定是爱学生,尊重学生。懂学生就是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暴跳如雷,不冷嘲热讽,不批评责罚,而是尊重他,了解他,走近他,帮助他,成就他。于是,我几乎成天和学生待在一起,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专业成长,做个好学习、会研究的教师
2009年,我有幸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国培”班。中师毕业的我第一次深度接触新课程改革,第一次接受课题研究培训。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探寻语文的本质,去思考教与学的关系,我第一次对教育教学有了研究意识,这也成为我教育生涯的转折点。
英国教育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于是,我开始研读课标,扩大阅读面,组建课题团队。我开始学着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教学和教材,发现问题不再焦虑,而是去积极地思考和解决,把问题变成工作的动力,把问题转化成课题,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研究,尝试探索教育的真谛。
除研究课堂教学外,我还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和校本教材研发,设计了多彩社团课程、节日主题课程、精彩毕业课程、一年级开学课程、学生礼仪课程、教师团队课程等丰富多彩的师生课程和校本教材。2019年,我们团队的研究报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实践研究》获河南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自2015年我被评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以来,省教育厅基于培养“豫派实践性教育家”的目标,持续开展5年高站位培训。在众多专家的引领和优秀同伴的帮助下,我的视野更加开阔,理念更为前沿,对教育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2016年,我被扶沟县教体局推荐为少数民族副科级女干部考察对象。一时间,我成了大家艳羡的对象。而我却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想到自己有可能再也回不到熟悉的讲台,我充满了焦虑;想到家长期盼的眼神,我感到惶恐。我坚信讲台才是最适合我的岗位!我不再犹豫,毅然选择继续坚守三尺讲台。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微微一笑:“因为热爱!”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像一首歌,有静有动,有悲有乐,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遗憾,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无论前方的路有多漫长,自己能走多远,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三尺讲台,努力实现儿时梦想——当个好教师!
寄语青年教师:
每天读书、写作、研究、反思,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每一步都是成长的积淀,生命的拔节,成功路上不拥挤,只要有梦想和坚持,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本栏责编 侯心雨)
何慧丽
扶沟县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业务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中原名师何慧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