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新课程改革来说,不仅仅是理念和内容的更新、完善和平衡,更为重要的是理想的“课堂文化”的创造。课堂文化的变革是课程和教学改革深层次的改革,全新的“课堂文化”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而全新的“课堂氛围”无疑直接决定了“课堂文化”的走向。因此,新课程理念需要新课堂气氛,真正使课堂气氛实现从“教为主”的时代走向“学为主”的时代。当然,全新的“课堂氛围”的重生,完全依赖于中小学教师创造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提升课程意识,改变课堂专业生活方式,这也是本文论述的着重点,希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探讨。下面以数学课堂为例。
破障碍
1.迷信分数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句流行语,清楚地表明了我们整个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和学校教育系统的“分数”情结,并且这种“分數拜物教”不仅在我们的学习者心中烙下深深的痕迹,更是蒙蔽了我们教师的眼睛,扭曲了我们教师的心灵。
所以,我们的教师真正要去探究的是“分数”下面所蕴涵的深层意义,而不是被“分数”牵着鼻子走。事实上,学生所具有的数学能力是多样的,包括计算能力、解题能力、交流能力、联结能力、合作能力等等,而试卷所评量的范围是有限的,所谓的“分数”代表的也只能是一小部分数学能力而已。只有教师能以平常心看待“分数”,学生才能以平常心对待“分数”,我们的课程才会少一份无形的压力。
2.标准答案
这里的“标准答案”不是指标准化考试时的“标准答案”,而是指我们教师总以自己的眼光、思路和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解题过程及答案。事实上,这无疑是在扼杀了学生自行解题的能力,带给学生强烈的挫折感,即认为我的解题永远不是最合理的、最佳的。实际上,学生所选用的解题策略在老师的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运思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而且,从更高层次去分析,解题策略即使有好坏之别事实上也只具有相对意义,即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因此,少给学生的答案以挑剔的眼光,无疑使课堂上少了点“教”的味道,多了点“学”的氛围。
3.急不可待
孩子们的“学习活动”重要的是过程,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生产出超历史的新知识,而是要让他们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他们一种伟大的收益。
可是在现实中,一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某种不足或错误之处,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纠正这种错误。在“快速度就是高效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就会“赶”着学生在求知的大道上“奔跑”,不允许学生犯一点点错误,不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试想想,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学生哪有什么机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哪有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来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本质的理解。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必须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时间,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建构知识时所可能出现的时间差和路径差。
立态度
1.积极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个体和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特别地,这又充分体现了“社会的相互作用”。在这里,特别要提倡的生生之间的合作。在组内合作开始时,每个人竭尽所能提供解题方法、记录解题过程、检验、派代表发表、补充发表,到组间讨论时,注意倾听、提出质疑、交换意见等,无疑会把学习推向顶峰。事实上,具备积极的合作态度,不仅仅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的生存之道。当然,合作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要靠教师的慢慢培养的,这又依赖于教师创造性的工作。
2.静心倾听
“听”在一个人的观察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就有不少专家建议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听听、说说、读读、写写”。事实上,一旦学生专注于倾听别人的见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学习中,自然课堂“学气”就会较浓。须指出的是,教师应该让学生不仅能够仔细倾听自己的指导意见,而且当别的同学在发表意见时,也应该静心倾听,了解同学之间不同的解题技巧与策略,从中加以选择学习。另外,特别要注意倾听别的同学发出的疑问,看看能否激发自己进入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总之,注意倾听不仅有助于学习,更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象征。实际上,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不仅要获得教师的承认,更应该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所以,从更高层次来说,静心倾听不仅是一种学习策略,更是一种学习态度。
3.敢于发表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但在现行的课堂里,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少见或不见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与沟通,而是几乎由教师一人包办的单向发表,从而造就了“教气”充斥整个课堂的情景。
特别是数学,主要是通过符号让别人了解和及与人沟通,而符号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冷的美丽”,所以教师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将自己“火热的思考”发表出来。只有这样,教师和其他学生才真正知道他整个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只看表面的解答。事实上,学生将自己“火热的思考”发表出来与教师与其他同学共享,不仅有助于自己反思整个解题过程,也有助于其他人帮助其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思考,从而组成了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
创气氛
1.敢学
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本来谈不上让教师创设“敢学”的气氛。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使学生年级越高越不敢于学习。有调查表明,即使是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怕学习。本人也深有体会,因为碰到很难的题目时,老师常叫我到黑板上做,我就老是担心有朝一日做不出题目而难堪。现回首看看,发现我们的教师应对学生“怕学”负很大的责任。事实上,是教师的“爱”让学生怕学习。教师们试想想,你们有没有在课堂上讲过下面这些话:“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这个我不是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这么懒!你看看其他班级多用功呀……”等等。可能教师认为我是“恨铁不成钢”,只是为了鼓励学生花更大精力学习。殊不知,学生就是在教师“循循教导”下,逐渐不敢面对教师的严厉眼光,不敢面对其他同学异样的眼光,不敢面对数学课本上抽象的符号,“不敢学”在所难免,因为越学习,畏惧感就越厉害。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绝对不能在课堂上嘲笑或批评学生,还应鼓励其他学生静心倾听别人的解题技巧,从别人的发表中去补充别人所遗漏的地方,而即使学生发表是错误的,也应找出当中的一些合理成份。只有这样的互动与鼓励,全班学生才能敢学习,才能使学习更有效率。
2.乐学
“敢学”强调的是减少以至消灭学生学习上的畏惧感,而“乐学”则是侧重于减少以至消灭学生学习上的挫折感。有人嘻笑说:“中国学生在学习上少有成就感,原因是在于中国搞的是‘百分制’,学生的成绩只会少于而不会多于100分”。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给我们带来警示:学生从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正因为“人无完人”,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一旦学生出现解题的错误,教师也不能全部抹杀他整个的解题过程,不能送给他一个大大的“×”,应该用诊断的眼光,肯定或表扬其中的合理成分,并鼓励他和其他同学反思整个解题过程,找出其中的一些错误之处并加以改进。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地加以改进,而且可以减少学习的挫折感,从而能体味到学习成功的滋味,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
另外,从另一角度考虑,我们不能仅仅在教学艺术上进行创新,更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上加以改革,即教师不能沉迷于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更应该及时加进学生所喜欢的、现实或未来生活所必需具备的一些内容,比方说,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等等。换句话说,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是教有联系的数学,才是真正为学生培育“乐学”的种子。否则,任何数学都是无趣的。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要靠实际教学的教师的正确诠释,更要靠教师的实际行动。所谓“教无定法”,课堂实现“教气”向“学气”的转变,与其说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破障碍、立态度、创气氛”,还不如说依赖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事实上,只要教师能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并立即付诸行动,才是对新课程的最佳回应。
破障碍
1.迷信分数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句流行语,清楚地表明了我们整个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和学校教育系统的“分数”情结,并且这种“分數拜物教”不仅在我们的学习者心中烙下深深的痕迹,更是蒙蔽了我们教师的眼睛,扭曲了我们教师的心灵。
所以,我们的教师真正要去探究的是“分数”下面所蕴涵的深层意义,而不是被“分数”牵着鼻子走。事实上,学生所具有的数学能力是多样的,包括计算能力、解题能力、交流能力、联结能力、合作能力等等,而试卷所评量的范围是有限的,所谓的“分数”代表的也只能是一小部分数学能力而已。只有教师能以平常心看待“分数”,学生才能以平常心对待“分数”,我们的课程才会少一份无形的压力。
2.标准答案
这里的“标准答案”不是指标准化考试时的“标准答案”,而是指我们教师总以自己的眼光、思路和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解题过程及答案。事实上,这无疑是在扼杀了学生自行解题的能力,带给学生强烈的挫折感,即认为我的解题永远不是最合理的、最佳的。实际上,学生所选用的解题策略在老师的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运思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而且,从更高层次去分析,解题策略即使有好坏之别事实上也只具有相对意义,即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因此,少给学生的答案以挑剔的眼光,无疑使课堂上少了点“教”的味道,多了点“学”的氛围。
3.急不可待
孩子们的“学习活动”重要的是过程,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生产出超历史的新知识,而是要让他们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他们一种伟大的收益。
可是在现实中,一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某种不足或错误之处,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纠正这种错误。在“快速度就是高效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就会“赶”着学生在求知的大道上“奔跑”,不允许学生犯一点点错误,不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试想想,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学生哪有什么机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哪有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来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本质的理解。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必须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时间,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建构知识时所可能出现的时间差和路径差。
立态度
1.积极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个体和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特别地,这又充分体现了“社会的相互作用”。在这里,特别要提倡的生生之间的合作。在组内合作开始时,每个人竭尽所能提供解题方法、记录解题过程、检验、派代表发表、补充发表,到组间讨论时,注意倾听、提出质疑、交换意见等,无疑会把学习推向顶峰。事实上,具备积极的合作态度,不仅仅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的生存之道。当然,合作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要靠教师的慢慢培养的,这又依赖于教师创造性的工作。
2.静心倾听
“听”在一个人的观察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就有不少专家建议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听听、说说、读读、写写”。事实上,一旦学生专注于倾听别人的见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学习中,自然课堂“学气”就会较浓。须指出的是,教师应该让学生不仅能够仔细倾听自己的指导意见,而且当别的同学在发表意见时,也应该静心倾听,了解同学之间不同的解题技巧与策略,从中加以选择学习。另外,特别要注意倾听别的同学发出的疑问,看看能否激发自己进入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总之,注意倾听不仅有助于学习,更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象征。实际上,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不仅要获得教师的承认,更应该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所以,从更高层次来说,静心倾听不仅是一种学习策略,更是一种学习态度。
3.敢于发表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但在现行的课堂里,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少见或不见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与沟通,而是几乎由教师一人包办的单向发表,从而造就了“教气”充斥整个课堂的情景。
特别是数学,主要是通过符号让别人了解和及与人沟通,而符号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冷的美丽”,所以教师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将自己“火热的思考”发表出来。只有这样,教师和其他学生才真正知道他整个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只看表面的解答。事实上,学生将自己“火热的思考”发表出来与教师与其他同学共享,不仅有助于自己反思整个解题过程,也有助于其他人帮助其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思考,从而组成了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
创气氛
1.敢学
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本来谈不上让教师创设“敢学”的气氛。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使学生年级越高越不敢于学习。有调查表明,即使是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怕学习。本人也深有体会,因为碰到很难的题目时,老师常叫我到黑板上做,我就老是担心有朝一日做不出题目而难堪。现回首看看,发现我们的教师应对学生“怕学”负很大的责任。事实上,是教师的“爱”让学生怕学习。教师们试想想,你们有没有在课堂上讲过下面这些话:“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这个我不是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这么懒!你看看其他班级多用功呀……”等等。可能教师认为我是“恨铁不成钢”,只是为了鼓励学生花更大精力学习。殊不知,学生就是在教师“循循教导”下,逐渐不敢面对教师的严厉眼光,不敢面对其他同学异样的眼光,不敢面对数学课本上抽象的符号,“不敢学”在所难免,因为越学习,畏惧感就越厉害。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绝对不能在课堂上嘲笑或批评学生,还应鼓励其他学生静心倾听别人的解题技巧,从别人的发表中去补充别人所遗漏的地方,而即使学生发表是错误的,也应找出当中的一些合理成份。只有这样的互动与鼓励,全班学生才能敢学习,才能使学习更有效率。
2.乐学
“敢学”强调的是减少以至消灭学生学习上的畏惧感,而“乐学”则是侧重于减少以至消灭学生学习上的挫折感。有人嘻笑说:“中国学生在学习上少有成就感,原因是在于中国搞的是‘百分制’,学生的成绩只会少于而不会多于100分”。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给我们带来警示:学生从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正因为“人无完人”,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一旦学生出现解题的错误,教师也不能全部抹杀他整个的解题过程,不能送给他一个大大的“×”,应该用诊断的眼光,肯定或表扬其中的合理成分,并鼓励他和其他同学反思整个解题过程,找出其中的一些错误之处并加以改进。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地加以改进,而且可以减少学习的挫折感,从而能体味到学习成功的滋味,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
另外,从另一角度考虑,我们不能仅仅在教学艺术上进行创新,更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上加以改革,即教师不能沉迷于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更应该及时加进学生所喜欢的、现实或未来生活所必需具备的一些内容,比方说,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等等。换句话说,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是教有联系的数学,才是真正为学生培育“乐学”的种子。否则,任何数学都是无趣的。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要靠实际教学的教师的正确诠释,更要靠教师的实际行动。所谓“教无定法”,课堂实现“教气”向“学气”的转变,与其说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破障碍、立态度、创气氛”,还不如说依赖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事实上,只要教师能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并立即付诸行动,才是对新课程的最佳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