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建设是学校创建特色品牌的关键。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对“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已初具成效。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策略。
一、确立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建设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必须与课程建设目标相一致。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校课程目标体系建设的前提,而学校课程目标的设定又是对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真正推动和支撑。针对我校的特点,我校制定了如下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目标:
1. 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能主动发展的阳光学子。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又要有放眼世界的宏伟志向;既要有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又能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主动发展,形成个性特长。
2. 课程建设目标
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塑造;建设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程文化,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现,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成为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能主动发展的阳光学子。具体有三: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将重复的内容有效调整,把零散的内容系统梳理,以“学思导纲”为载体,通过对“学思导纲”的完美设计,在引领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有效落实国家与地方课程,真正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基础目标的自主实现。
(2)学校课程特色化
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现状开设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课程;同时,通过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兴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德育活动课程化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努力将学校特色德育活动课程化,形成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发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赋予德育活动以生命张力。
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校立足于打造以“自主教育”为特色的品牌学校,建立了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该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该体系从课程资源的设置、课程实施方略的制定到课程评价的引领,都突出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相联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发展。
2. 突出学生有个性的、健康自主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设计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提供适合学生的有个性的、健康自主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
3. 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
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为重点,以诚信做人、习惯养成和感恩励志等为主要内容的德育系列课程,凸显德育实效。
4. 突出课程的自主选择性
若让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就要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开发促进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建立校本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让课程适合每位学生的发展。
三、确立课程实施方略
1. 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1)利用“学思导纲”整合国家课程
以“学思导纲”为载体,将必修课程整合并逐步实现校本化。将现有课程内容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适度整合,拓展相关资源,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将预习作业前置,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将自主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交流强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
(2)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
研究课程之间相似、关联、重合的部分,有效进行课程之间的整合,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育资源。例如,思品课、历史课、语文课和环境课的部分教材内容重合或互相关联;生物课与地理课的教材也有部分内容相似。
(3)教材内容的系统整合
我们主张增强教材内容的适切性、系统性、拓展性,立足一套教材,吸纳多套教材的长处,依据校本教学目标,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和配套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例如,在化学课中,环保与污染可以合并到一起(如水、气、土壤等)。在学习每一课内容时,要做好课前延伸、课后探究,便于前后内容的联系,然后再通过一道综合性的题目,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2. 因地制宜,有效开发学校课程
(1)选修课
在全校范围内,要求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本职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自主申报一项个人特长,经学校汇总后,从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开设学校课程的选修课,我们简单称之为“1 1”课程。教师申报的选修课程要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评价方案以及学生选修评价方案等内容。
(2)独具特色的“五洲城市立体文化”课程
每个班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推荐一个“五洲”城市,对该城市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人文故事和科学文化等信息进行搜索、筛选和整理,并完成简单的中英文对照。每个学习小组将研究成果写成《某某城市推荐方案》,利用大课间、课外活动等自主学习时间,实现“城市”之间的互访,学习小组的成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将自己小组了解的这座城市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人文故事和科学文化等信息与全班、全校同学分享,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我们的城市”的独幕话剧,然后开展巡回表演,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集中汇演。
(3)综合实践类活动
一是社会生活类。例如,“饮食与健康”“我们的方言”“本地的特产”“零花钱与压岁钱的去向”“学做小记者(节目主持人等)”“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贫困学生大家谈”“关注外来人口面面观”等。二是文化艺术类。例如,设计标识、板报、居室等,剪纸艺术,插花艺术等。三是科学技术类。例如,“校园环境调查”“环境污染及其保护”“城市与绿化”“身边的科学”等。四是科技制作发明类。例如,模型制作、发明创作、雕刻工艺、电脑设计、纸工、泥工等加工工艺。五是艺术修养类。例如,校园小歌手大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素描兴趣小组、艺术节等。六是身心素质类。例如,校体育活动节、校运动队训练、心理咨询与辅导等。 (4)德育课程
一是德育活动课程化。例如,开学课程设计——开学签证,学会在交往中学习;升旗课程设计——把我们的升旗仪式变成展示我们团队风采的舞台;感恩课程设计——感恩,我们在行动;法制宣传;青春期教育;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等。二是德育课程生活化。将学校现有的思想品德课紧密与生活实际结合,特别是把六、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去掉原有的考试形式的思想品德课评价方式,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紧密结合,探究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社会资源课程。充分挖掘学生家长和社会资源,开设家长讲坛和名家讲坛,拓展学校课程的宽度。
3. 深化自主学习型课堂改革,有效落实课程实施方案
(1)确立课堂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法导学”“以法引思”“学思结合”的课堂,是学生在自主基础上合作交流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主、合作学习成果的课堂,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又不断产生问题的课堂,是让学生的生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真正灵动起来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润泽的课堂。
(2)确立并使用“学思导纲”
我校的“学思导纲”具有严密的形成流程:集体讨论→个人主备→集体论证→共同使用。我校的“学思导纲”设计有三个原则: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和明确的问题任务(预学任务、合作交流任务、达标检测和拓展任务),每一项任务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其使用流程为:提前发放→学生预学→课上交流→达标检测→课后保存。
(3)建立明确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流程
我校的课堂流程为: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小组展示→合作探究→集体梳理→达标检测→拓展应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流程和思路,教师可以随意删减增加,但总的要求是:要体现以法导学的思路,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要强调自主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要有具体可操作的小组合作习惯,要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和产生新的问题,要强调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解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确立自主选择、分层辅导和自主研修机制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是我们课堂改革努力的方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实行走班式分层辅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例如,A层的自主拓展、B层的释疑巩固和C层的预习辅导等。对于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实行自主研修申请机制,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前过关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到学校“日日新书院”进行自主研修,并指定优秀的自主研修指导教师给予拓展性指导。
(5)建立“学—教—评”一体化的课堂学习研究机制
建立“学—教—评”一体化的常态自主课堂集体备课方式,从新课程标准开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以研究“学生如何学、如何会学、学会”为中心,研究教师如何引导、评价和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流程是:选题→前测→“学思导纲”设计→授课→后测→课后研讨反思→调整设计→再前测→再授课→再后测→再课后研讨→再调整设计→……常态的课堂以两轮设计反思为主,研究性课例以三轮研讨为主。
四、探究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 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充分开发教师资源
学校制定了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办法,实行专业发展与绩效考核分开评价,引领全校教师积极关注新课程改革,了解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理论、实践与发展的热点问题,鼓励每位教师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已有的经验和特长,开设既符合校本课程目标又表现教师特长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把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不断地完善课程的实施。
2. 建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制度,改革校本课程评价办法
建立包括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生选课登记制度、校本课程专用课表、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奖励制度等系列化的校本课程制度。
校本课程内容评价以“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为依据。教学过程的评价由课程与教学部进行课堂调研,分析其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目标是否达成等因素。学习效果的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作品、参与的活动、参加的测试和竞赛的成绩等,加以衡量。
3. 改革学生评价办法,保证学校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2)实施学分制评价。通过学分管理,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初中学生学分管理办法的基本框架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必修课程学分;学校选修课学分;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社团活动学分;初中体育技能学分;艺术技能学分;名家讲坛、家长讲坛学分;五洲城市文化立体课程学分;德育课程学分。由于制定了相关的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与办法,因此可以确保学分认定的有序和有效。
(3)实现多元化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差异的,为鼓励学生向更高标准努力,学校在实施学分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优秀学生、多元之星等评选办法,将学生获得学分的情况与评优机制挂钩,引导学生根据情况自行申报特长学生、优秀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获得各方面学分与自己成为优秀学生的内在联系,激励更多的学生变得优秀。
4.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自主学习型”课堂是我校创立的颇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目前,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使“自主学习型”课堂常态化、规范化,仍然是学校课改工作的核心。要真正实现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变,必须依据“自主学习型”课堂的结构特点,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办法。
(1)课堂考核评价改革
“自主学习型”课堂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预学部分、合作探究部分和课堂达标检测拓展部分。课堂评价的核心是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达成度,我们着力从预学部分的内容设计以及完成的质量、探究问题的选择以及重、难点的突破和达标检测题的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当然,不同科目、不同课型、不同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的流程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评价考核点)是相通的。
(2)学习小组应用评价改革
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是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有效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交流活动,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通过引领、指导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一定伴随理念更新、制度重建。新的课程、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期盼。虽然,我们已初步完成了“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并进行了大胆的实施,但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打磨与提升。我们坚信,只要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我们一定会走进新课程,开创新境界,结出新硕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邢欢)
一、确立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建设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必须与课程建设目标相一致。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校课程目标体系建设的前提,而学校课程目标的设定又是对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真正推动和支撑。针对我校的特点,我校制定了如下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目标:
1. 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能主动发展的阳光学子。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又要有放眼世界的宏伟志向;既要有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又能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主动发展,形成个性特长。
2. 课程建设目标
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塑造;建设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程文化,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现,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成为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能主动发展的阳光学子。具体有三: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将重复的内容有效调整,把零散的内容系统梳理,以“学思导纲”为载体,通过对“学思导纲”的完美设计,在引领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有效落实国家与地方课程,真正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基础目标的自主实现。
(2)学校课程特色化
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现状开设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课程;同时,通过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兴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德育活动课程化
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努力将学校特色德育活动课程化,形成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发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赋予德育活动以生命张力。
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校立足于打造以“自主教育”为特色的品牌学校,建立了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该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该体系从课程资源的设置、课程实施方略的制定到课程评价的引领,都突出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相联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发展。
2. 突出学生有个性的、健康自主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设计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提供适合学生的有个性的、健康自主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
3. 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
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为重点,以诚信做人、习惯养成和感恩励志等为主要内容的德育系列课程,凸显德育实效。
4. 突出课程的自主选择性
若让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就要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鼓励教师发挥创造性,开发促进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建立校本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让课程适合每位学生的发展。
三、确立课程实施方略
1. 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1)利用“学思导纲”整合国家课程
以“学思导纲”为载体,将必修课程整合并逐步实现校本化。将现有课程内容按系统论的观点进行适度整合,拓展相关资源,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将预习作业前置,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将自主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交流强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
(2)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
研究课程之间相似、关联、重合的部分,有效进行课程之间的整合,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育资源。例如,思品课、历史课、语文课和环境课的部分教材内容重合或互相关联;生物课与地理课的教材也有部分内容相似。
(3)教材内容的系统整合
我们主张增强教材内容的适切性、系统性、拓展性,立足一套教材,吸纳多套教材的长处,依据校本教学目标,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和配套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例如,在化学课中,环保与污染可以合并到一起(如水、气、土壤等)。在学习每一课内容时,要做好课前延伸、课后探究,便于前后内容的联系,然后再通过一道综合性的题目,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2. 因地制宜,有效开发学校课程
(1)选修课
在全校范围内,要求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本职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自主申报一项个人特长,经学校汇总后,从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开设学校课程的选修课,我们简单称之为“1 1”课程。教师申报的选修课程要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评价方案以及学生选修评价方案等内容。
(2)独具特色的“五洲城市立体文化”课程
每个班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推荐一个“五洲”城市,对该城市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人文故事和科学文化等信息进行搜索、筛选和整理,并完成简单的中英文对照。每个学习小组将研究成果写成《某某城市推荐方案》,利用大课间、课外活动等自主学习时间,实现“城市”之间的互访,学习小组的成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将自己小组了解的这座城市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人文故事和科学文化等信息与全班、全校同学分享,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我们的城市”的独幕话剧,然后开展巡回表演,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集中汇演。
(3)综合实践类活动
一是社会生活类。例如,“饮食与健康”“我们的方言”“本地的特产”“零花钱与压岁钱的去向”“学做小记者(节目主持人等)”“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贫困学生大家谈”“关注外来人口面面观”等。二是文化艺术类。例如,设计标识、板报、居室等,剪纸艺术,插花艺术等。三是科学技术类。例如,“校园环境调查”“环境污染及其保护”“城市与绿化”“身边的科学”等。四是科技制作发明类。例如,模型制作、发明创作、雕刻工艺、电脑设计、纸工、泥工等加工工艺。五是艺术修养类。例如,校园小歌手大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素描兴趣小组、艺术节等。六是身心素质类。例如,校体育活动节、校运动队训练、心理咨询与辅导等。 (4)德育课程
一是德育活动课程化。例如,开学课程设计——开学签证,学会在交往中学习;升旗课程设计——把我们的升旗仪式变成展示我们团队风采的舞台;感恩课程设计——感恩,我们在行动;法制宣传;青春期教育;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等。二是德育课程生活化。将学校现有的思想品德课紧密与生活实际结合,特别是把六、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去掉原有的考试形式的思想品德课评价方式,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紧密结合,探究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社会资源课程。充分挖掘学生家长和社会资源,开设家长讲坛和名家讲坛,拓展学校课程的宽度。
3. 深化自主学习型课堂改革,有效落实课程实施方案
(1)确立课堂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法导学”“以法引思”“学思结合”的课堂,是学生在自主基础上合作交流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主、合作学习成果的课堂,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又不断产生问题的课堂,是让学生的生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真正灵动起来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润泽的课堂。
(2)确立并使用“学思导纲”
我校的“学思导纲”具有严密的形成流程:集体讨论→个人主备→集体论证→共同使用。我校的“学思导纲”设计有三个原则: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和明确的问题任务(预学任务、合作交流任务、达标检测和拓展任务),每一项任务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其使用流程为:提前发放→学生预学→课上交流→达标检测→课后保存。
(3)建立明确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流程
我校的课堂流程为: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小组展示→合作探究→集体梳理→达标检测→拓展应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流程和思路,教师可以随意删减增加,但总的要求是:要体现以法导学的思路,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要强调自主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要有具体可操作的小组合作习惯,要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和产生新的问题,要强调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解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确立自主选择、分层辅导和自主研修机制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是我们课堂改革努力的方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实行走班式分层辅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例如,A层的自主拓展、B层的释疑巩固和C层的预习辅导等。对于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实行自主研修申请机制,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前过关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到学校“日日新书院”进行自主研修,并指定优秀的自主研修指导教师给予拓展性指导。
(5)建立“学—教—评”一体化的课堂学习研究机制
建立“学—教—评”一体化的常态自主课堂集体备课方式,从新课程标准开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以研究“学生如何学、如何会学、学会”为中心,研究教师如何引导、评价和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流程是:选题→前测→“学思导纲”设计→授课→后测→课后研讨反思→调整设计→再前测→再授课→再后测→再课后研讨→再调整设计→……常态的课堂以两轮设计反思为主,研究性课例以三轮研讨为主。
四、探究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 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充分开发教师资源
学校制定了促进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办法,实行专业发展与绩效考核分开评价,引领全校教师积极关注新课程改革,了解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理论、实践与发展的热点问题,鼓励每位教师在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已有的经验和特长,开设既符合校本课程目标又表现教师特长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把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不断地完善课程的实施。
2. 建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制度,改革校本课程评价办法
建立包括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生选课登记制度、校本课程专用课表、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奖励制度等系列化的校本课程制度。
校本课程内容评价以“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为依据。教学过程的评价由课程与教学部进行课堂调研,分析其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目标是否达成等因素。学习效果的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作品、参与的活动、参加的测试和竞赛的成绩等,加以衡量。
3. 改革学生评价办法,保证学校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1)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2)实施学分制评价。通过学分管理,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初中学生学分管理办法的基本框架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必修课程学分;学校选修课学分;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社团活动学分;初中体育技能学分;艺术技能学分;名家讲坛、家长讲坛学分;五洲城市文化立体课程学分;德育课程学分。由于制定了相关的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与办法,因此可以确保学分认定的有序和有效。
(3)实现多元化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差异的,为鼓励学生向更高标准努力,学校在实施学分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优秀学生、多元之星等评选办法,将学生获得学分的情况与评优机制挂钩,引导学生根据情况自行申报特长学生、优秀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获得各方面学分与自己成为优秀学生的内在联系,激励更多的学生变得优秀。
4.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自主学习型”课堂是我校创立的颇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目前,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使“自主学习型”课堂常态化、规范化,仍然是学校课改工作的核心。要真正实现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变,必须依据“自主学习型”课堂的结构特点,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办法。
(1)课堂考核评价改革
“自主学习型”课堂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预学部分、合作探究部分和课堂达标检测拓展部分。课堂评价的核心是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达成度,我们着力从预学部分的内容设计以及完成的质量、探究问题的选择以及重、难点的突破和达标检测题的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当然,不同科目、不同课型、不同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的流程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评价考核点)是相通的。
(2)学习小组应用评价改革
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是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有效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交流活动,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通过引领、指导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一定伴随理念更新、制度重建。新的课程、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期盼。虽然,我们已初步完成了“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并进行了大胆的实施,但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打磨与提升。我们坚信,只要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我们一定会走进新课程,开创新境界,结出新硕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