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信息千变万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闻行业中取胜,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考验。笔者结合10余年的工作经验,从新形势下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面作一探讨。
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可能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和困难。只有坚持不懈、百折不回,才可能最有希望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采访中有技巧地倾听
记者在采访中不能态度冷漠,不管现场的气氛如何,都把自己置身事外,始终保持同一表情,很容易与被采访者之间产生隔阂。这样的话,被采访者就不会把看到的或者知道的告诉记者,或者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关闭话匣子,最后造成采访的终止。即使勉强进行下去,采访也只是停留在了表面。
另一种情况则正好相反,记者在现场很容易被当时的气氛影响:或因为被采访者的不幸遭遇而心生怜悯;或因为不公平的事情而悲愤不已;或因为看到光明前景而兴高采烈。其实,这些都不是一名合格记者应该有的素养。
有技巧地倾听是记者在采访中的一种基本素养。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记者的问题可能是被采访者难以启齿的,有技巧地倾听往往会发挥重要作用。记者会倾听,就能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会增强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信任,被采访者很可能就此打开话匣子,那么距离记者想要的答案也就不远了,还有可能在谈话中有意外的收获。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时刻做个有心人。
在采访中,对待所有的被采访者都要一视同仁,对领导要表现出尊敬,不卑不亢,变仰视为平视;对弱势采访者也要尊重,变俯视为平视。
三、驾驭新闻现场的能力
被动现场。比如规定只能站在警戒线外采访,或只能在楼下,不能到楼上,或者只能在会外,不能进会场时,记者要有机动应变的能力,或想办法进入第一现场,或寻找有利位置进行仔细观察。
主动现场。记者自己寻找到的,或是采访对象约记者去的现场。到了现场后,记者要调动自己各个感官,利用有限的时空,主动寻找新闻事实,认真观察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努力抓住有用的素材,而不是表现被动,心中无数,东看西瞧。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或扩大采访范围和采访线索,或是有目的、多侧面地发问。要牢牢把握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还有一种现场,可称之为随机现场。也就是事前并没有思想准备,偶然碰上的,或是突发事件的现场。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迅速判断新闻和抓住新闻的能力。有的新闻现场,场面较大,记者除扫视全场,还应“注视”生动感人的小场景,即以自己的眼睛为相机,“摄取”有典型意义的镜头,包括生动的细节。不仅要有快速而细致的观察,而且还要对观察到的事件做出价值判断。
到了现场,应树立参与意识,与现场人物打成一片,人到、心到、情到。有时候,还可以“制造”新闻。新闻不是有闻必录,而是事意的高度契合。报道事是为了表达“意”,以事载意。而一件事情常常有许多“意”。因为事情是复杂的,具有多重性,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可以产生不同的“意”。所以要提炼一个突出而正确的“意”,也就是主题,以使之组织驾驭材料。
四、讲好故事的能力
记者采访完毕,所写新闻作品,一定要让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象逼真,立体感强,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在表述上要绘声绘色地聚焦描写,而不是概念化、抽象枯燥地叙述;要简练传神地勾勒,而不是死板地“照相”;要展现动感的新闻,而不是程式化的画面、背景。
同时,记者要有高度凝练的语言才能。新闻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最好是字字珠玑。要苦练删节的本领,把新闻写得精干。作为一名记者,如果既学会了“由简入繁”,又学会了“由繁入简”。那么,新闻写作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五、良好的政治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量信息充斥在人们的周围,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每一位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善于分析、辨别各种信息,站在公正的立场去评判事情的是与非,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新闻进行真实报道。
此外,需要根据党的指导思想和号召,利用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正确引导人们,消除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还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将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以正确的舆论作为导向,以大众的需求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新时期媒体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生活晨报社)
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可能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和困难。只有坚持不懈、百折不回,才可能最有希望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采访中有技巧地倾听
记者在采访中不能态度冷漠,不管现场的气氛如何,都把自己置身事外,始终保持同一表情,很容易与被采访者之间产生隔阂。这样的话,被采访者就不会把看到的或者知道的告诉记者,或者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关闭话匣子,最后造成采访的终止。即使勉强进行下去,采访也只是停留在了表面。
另一种情况则正好相反,记者在现场很容易被当时的气氛影响:或因为被采访者的不幸遭遇而心生怜悯;或因为不公平的事情而悲愤不已;或因为看到光明前景而兴高采烈。其实,这些都不是一名合格记者应该有的素养。
有技巧地倾听是记者在采访中的一种基本素养。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记者的问题可能是被采访者难以启齿的,有技巧地倾听往往会发挥重要作用。记者会倾听,就能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会增强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信任,被采访者很可能就此打开话匣子,那么距离记者想要的答案也就不远了,还有可能在谈话中有意外的收获。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时刻做个有心人。
在采访中,对待所有的被采访者都要一视同仁,对领导要表现出尊敬,不卑不亢,变仰视为平视;对弱势采访者也要尊重,变俯视为平视。
三、驾驭新闻现场的能力
被动现场。比如规定只能站在警戒线外采访,或只能在楼下,不能到楼上,或者只能在会外,不能进会场时,记者要有机动应变的能力,或想办法进入第一现场,或寻找有利位置进行仔细观察。
主动现场。记者自己寻找到的,或是采访对象约记者去的现场。到了现场后,记者要调动自己各个感官,利用有限的时空,主动寻找新闻事实,认真观察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努力抓住有用的素材,而不是表现被动,心中无数,东看西瞧。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或扩大采访范围和采访线索,或是有目的、多侧面地发问。要牢牢把握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还有一种现场,可称之为随机现场。也就是事前并没有思想准备,偶然碰上的,或是突发事件的现场。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迅速判断新闻和抓住新闻的能力。有的新闻现场,场面较大,记者除扫视全场,还应“注视”生动感人的小场景,即以自己的眼睛为相机,“摄取”有典型意义的镜头,包括生动的细节。不仅要有快速而细致的观察,而且还要对观察到的事件做出价值判断。
到了现场,应树立参与意识,与现场人物打成一片,人到、心到、情到。有时候,还可以“制造”新闻。新闻不是有闻必录,而是事意的高度契合。报道事是为了表达“意”,以事载意。而一件事情常常有许多“意”。因为事情是复杂的,具有多重性,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可以产生不同的“意”。所以要提炼一个突出而正确的“意”,也就是主题,以使之组织驾驭材料。
四、讲好故事的能力
记者采访完毕,所写新闻作品,一定要让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象逼真,立体感强,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在表述上要绘声绘色地聚焦描写,而不是概念化、抽象枯燥地叙述;要简练传神地勾勒,而不是死板地“照相”;要展现动感的新闻,而不是程式化的画面、背景。
同时,记者要有高度凝练的语言才能。新闻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最好是字字珠玑。要苦练删节的本领,把新闻写得精干。作为一名记者,如果既学会了“由简入繁”,又学会了“由繁入简”。那么,新闻写作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五、良好的政治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量信息充斥在人们的周围,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每一位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善于分析、辨别各种信息,站在公正的立场去评判事情的是与非,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新闻进行真实报道。
此外,需要根据党的指导思想和号召,利用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正确引导人们,消除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还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将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以正确的舆论作为导向,以大众的需求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新时期媒体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生活晨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