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可现在很多人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所以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古诗文教学而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要先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选择合适、合理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古诗文,从而让学生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瑰宝的魅力。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初中古诗词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明白其中的时代特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看到古人的智慧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进而使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促进学生对古人智慧的解读,尤其是在字词的用法上,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不同于文言文和现代文,它具有极强的结构和浓缩,在短短几句诗中概括了时代、人物、事件、过程以及作者情感,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初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师因为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对于古代诗词文学常识相关的内容设计比较少,即便在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涉及,但也只是引导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并未对此类知识进行有效的渗透。而且,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为了能在语文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着书本学习,很少主动了解与古代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初中学生就会机械地学习古诗文知识,无法真正地体会古诗文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因此,各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搜集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学常识,在拓展初中生语文学习视野的同时,更深入地引导初中生体会古诗词创作的背景和内涵,满足学生“听故事”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各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鱼我所欲也》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初中学生从“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句话入手,挖掘其中包含的“仁”的含义和情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明白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情感和不同的选择后,教师再从“舍生而取义者也”入手带领学生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对“生”与“义”进行区分,结合传统道德标准辨别“生”与“义”,权衡二者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在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风气,以“不食嗟来之食”为例,引导初中生感受前人想要通过古诗词向我们传达出的高贵品质和精神,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古诗文都蕴藏着相关的文化,有如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母慈子孝、思乡心切等。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结合我国发展的历史,从中选择相关历史片段或事件,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状态下感受传统文化的奥秘,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忠君爱国主题的古诗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要根据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将当时那个年代天下发生的大事和政治环境讲述给学生听,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很多忠君为了报效国家,多在危难之时不惜性命、挺身而出,保护国家与君主的安全,避免当时的朝廷和社会产生大的动荡这种忠贞真诚的品质。
例如,在《雁门太守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作者李贺首先在诗文的开头对当时的战争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渲染,向读者描绘了一个极为壮观惨烈的战场画面。而在整首诗的最后,作者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对君主知遇之恩的报答之情,因此心甘情愿为国捐躯。在《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中,作者通过对唐雎与嬴政二人之间对话的描写,直观充分地表现出了唐雎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保护国家安全,在危难时刻将生死置之度外,坚定自己的立场、不畏牺牲的坚韧形象。这些饱含爱国主义情怀的古诗文,在带领学生探究古诗词的优美语言的同时,感染着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借助媒体,融入意境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每一间教室中都安装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古诗词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将作者形象,诗歌氛围以及时代背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但能够产生直接的视觉冲击,同时,能够减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自己的跨时空对话,进而快速的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表达的真实情感以及其代表的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含义。
例如,在进行《黄鹤楼》这首诗的讲解时,教师可事先下载一些关于黄鹤楼的图片和视频,将其播放在多媒体设备中,学生看见真实的黄鹤楼景象后,更能直接体会到诗中描绘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的凄凉之感,心中自然而然产生和作者一样的忧伤,从而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随着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逐渐理解作者写诗时的思乡之情,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教师的黄鹤楼故事的进一步分享,学生脑海里形成这首诗的画面,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古诗词的知识,对黄鹤楼本身的文化含義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结语
总之,古代诗词中不仅体现古人的智慧,而且表达出古人的生活状态和历史事件,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学生系统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古人的志趣,感受到古人的魅力,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李志霞.融合传统文化,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文理导航, 2020(4):18-18.
[2]刘明霞.品诵欣赏感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J].学周刊 , 2019(23).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古诗文教学而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要先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选择合适、合理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古诗文,从而让学生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瑰宝的魅力。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初中古诗词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明白其中的时代特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看到古人的智慧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进而使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促进学生对古人智慧的解读,尤其是在字词的用法上,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不同于文言文和现代文,它具有极强的结构和浓缩,在短短几句诗中概括了时代、人物、事件、过程以及作者情感,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初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师因为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对于古代诗词文学常识相关的内容设计比较少,即便在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涉及,但也只是引导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并未对此类知识进行有效的渗透。而且,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为了能在语文考试中取得较高的成绩,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着书本学习,很少主动了解与古代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初中学生就会机械地学习古诗文知识,无法真正地体会古诗文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因此,各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搜集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学常识,在拓展初中生语文学习视野的同时,更深入地引导初中生体会古诗词创作的背景和内涵,满足学生“听故事”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各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鱼我所欲也》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初中学生从“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句话入手,挖掘其中包含的“仁”的含义和情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明白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情感和不同的选择后,教师再从“舍生而取义者也”入手带领学生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对“生”与“义”进行区分,结合传统道德标准辨别“生”与“义”,权衡二者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在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风气,以“不食嗟来之食”为例,引导初中生感受前人想要通过古诗词向我们传达出的高贵品质和精神,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古诗文都蕴藏着相关的文化,有如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母慈子孝、思乡心切等。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结合我国发展的历史,从中选择相关历史片段或事件,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状态下感受传统文化的奥秘,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忠君爱国主题的古诗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先要根据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将当时那个年代天下发生的大事和政治环境讲述给学生听,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很多忠君为了报效国家,多在危难之时不惜性命、挺身而出,保护国家与君主的安全,避免当时的朝廷和社会产生大的动荡这种忠贞真诚的品质。
例如,在《雁门太守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作者李贺首先在诗文的开头对当时的战争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渲染,向读者描绘了一个极为壮观惨烈的战场画面。而在整首诗的最后,作者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对君主知遇之恩的报答之情,因此心甘情愿为国捐躯。在《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中,作者通过对唐雎与嬴政二人之间对话的描写,直观充分地表现出了唐雎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保护国家安全,在危难时刻将生死置之度外,坚定自己的立场、不畏牺牲的坚韧形象。这些饱含爱国主义情怀的古诗文,在带领学生探究古诗词的优美语言的同时,感染着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借助媒体,融入意境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每一间教室中都安装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古诗词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将作者形象,诗歌氛围以及时代背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但能够产生直接的视觉冲击,同时,能够减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自己的跨时空对话,进而快速的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表达的真实情感以及其代表的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含义。
例如,在进行《黄鹤楼》这首诗的讲解时,教师可事先下载一些关于黄鹤楼的图片和视频,将其播放在多媒体设备中,学生看见真实的黄鹤楼景象后,更能直接体会到诗中描绘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的凄凉之感,心中自然而然产生和作者一样的忧伤,从而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随着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逐渐理解作者写诗时的思乡之情,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教师的黄鹤楼故事的进一步分享,学生脑海里形成这首诗的画面,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古诗词的知识,对黄鹤楼本身的文化含義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结语
总之,古代诗词中不仅体现古人的智慧,而且表达出古人的生活状态和历史事件,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学生系统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古人的志趣,感受到古人的魅力,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李志霞.融合传统文化,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文理导航, 2020(4):18-18.
[2]刘明霞.品诵欣赏感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J].学周刊 , 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