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一种课类,要在听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方示范引导、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但是,小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课时,往往存在不敢说,不愿表达交流的现象,更不用说乐于表达交流和善于表达交流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敢说、乐说、练说、会说呢?
一、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敢说”
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良好的氛围是前提。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尊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交流。学生既要学会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例如:每接一个新班,第一次走进教室,我都会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向学生作自我介绍,然后真诚地说希望做大家的朋友。学生见老师没有架子,如此坦诚,便一个接一个大大方方地站起来介绍自己。这为我日后了解学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激励评价,让学生“乐说”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小学生年龄小,都喜欢听表扬。教师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表达的前提,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收获成功的体验,激起学生的表达愿望。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只要学生敢说,我都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你说得真棒!”“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生动极了!”“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在交际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一,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评价时要区别对待:对于内向、自卑、不善表达的孩子,我们要耐心地鼓励他们“别着急,慢慢说”;对于答非所问的学生,我们也要说:“你回答问题很积极,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得更好。”这样的话语肯定会让学生激动不已,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完美。小学生初练口语,往往语无伦次,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不管学生讲得是否有条理,只要他想说、敢说,老师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肯定,不要轻易挑剔学生这个词“不规范”,那个词“有毛病”,即使某个词说错了,也要允许或提醒他重新换个词再说;对于表达能力和欲望强的孩子,教师要及时祝贺并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生们时时都能听到表扬,觉得和别人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然会喜欢上口语交际活动。
三、抓住时机,让学生“练说”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语文教学来说,广阔的生活是立体的课本,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即教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学在课内,得在课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外还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时机,创设交际环境。例如:三月份的一天,天气渐暖,不少柳树都长出了嫩绿的眉眼,可我发现学校大门口的那棵垂柳却迟迟不见绿意。这是怎么回事呢?回到教室,我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说:“可能是大垂柳发芽比较晚吧?有的说:“不会是在冬天被冻死了吧?”这时,一向不爱表达的杜小波同学站起来眉飞色舞地说:“老师,我知道,应该是旱的,我爷爷浇过水的树发芽就比没浇过水的要早呢!”话音刚落,大嗓门的班干部张蕾抢先说:“老师,我们给它浇浇水吧!”“老师,我来负责”,“老师,我带水桶……”这既培养了学生爱集体、爱劳动的精神,又是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注重积累,教学生“会说”
小学生因为词汇和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心中有话却不能表达出来,这就要靠教师平时的指导。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时有顺序,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学生只有了解事物的具体特点,才能把内容说得完整、具体。其次要注重听的培养。小学生注意力往往不集中,不注意听别人说话,教师要耐心引导,教会他们如何去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情节,如:创设情境、讲故事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做到:要“正确地听”。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集中注意力,不插话,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要求学生做到“主动地听”,即要求学生能听懂对方的话,记住对方讲的内容。在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同时要培养说的习惯:不少孩子因为胆子小,注意力易转移、分散,说话时神态紧张、声音偏低,所说的话往往缺头少尾,语无伦次。因此,教师应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首先,要让他们能“规范地说”,使用普通话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第二,要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说”,即学生要知道自己是在对“人”说话,态度要大方、要有礼貌,说之前要有思考和准备,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等。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培养。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遵循规律、不断探究,在平常的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实践、创新,相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一、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敢说”
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良好的氛围是前提。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尊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交流。学生既要学会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例如:每接一个新班,第一次走进教室,我都会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地向学生作自我介绍,然后真诚地说希望做大家的朋友。学生见老师没有架子,如此坦诚,便一个接一个大大方方地站起来介绍自己。这为我日后了解学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激励评价,让学生“乐说”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小学生年龄小,都喜欢听表扬。教师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表达的前提,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收获成功的体验,激起学生的表达愿望。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只要学生敢说,我都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你说得真棒!”“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生动极了!”“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在交际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一,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评价时要区别对待:对于内向、自卑、不善表达的孩子,我们要耐心地鼓励他们“别着急,慢慢说”;对于答非所问的学生,我们也要说:“你回答问题很积极,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得更好。”这样的话语肯定会让学生激动不已,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完美。小学生初练口语,往往语无伦次,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不管学生讲得是否有条理,只要他想说、敢说,老师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及时肯定,不要轻易挑剔学生这个词“不规范”,那个词“有毛病”,即使某个词说错了,也要允许或提醒他重新换个词再说;对于表达能力和欲望强的孩子,教师要及时祝贺并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生们时时都能听到表扬,觉得和别人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然会喜欢上口语交际活动。
三、抓住时机,让学生“练说”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语文教学来说,广阔的生活是立体的课本,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即教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学在课内,得在课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外还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时机,创设交际环境。例如:三月份的一天,天气渐暖,不少柳树都长出了嫩绿的眉眼,可我发现学校大门口的那棵垂柳却迟迟不见绿意。这是怎么回事呢?回到教室,我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说:“可能是大垂柳发芽比较晚吧?有的说:“不会是在冬天被冻死了吧?”这时,一向不爱表达的杜小波同学站起来眉飞色舞地说:“老师,我知道,应该是旱的,我爷爷浇过水的树发芽就比没浇过水的要早呢!”话音刚落,大嗓门的班干部张蕾抢先说:“老师,我们给它浇浇水吧!”“老师,我来负责”,“老师,我带水桶……”这既培养了学生爱集体、爱劳动的精神,又是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注重积累,教学生“会说”
小学生因为词汇和表达能力有限,有时心中有话却不能表达出来,这就要靠教师平时的指导。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时有顺序,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学生只有了解事物的具体特点,才能把内容说得完整、具体。其次要注重听的培养。小学生注意力往往不集中,不注意听别人说话,教师要耐心引导,教会他们如何去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情节,如:创设情境、讲故事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做到:要“正确地听”。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集中注意力,不插话,耐心地听对方把话说完;要求学生做到“主动地听”,即要求学生能听懂对方的话,记住对方讲的内容。在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同时要培养说的习惯:不少孩子因为胆子小,注意力易转移、分散,说话时神态紧张、声音偏低,所说的话往往缺头少尾,语无伦次。因此,教师应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首先,要让他们能“规范地说”,使用普通话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第二,要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说”,即学生要知道自己是在对“人”说话,态度要大方、要有礼貌,说之前要有思考和准备,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等。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培养。只要我们提高认识、遵循规律、不断探究,在平常的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实践、创新,相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