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宝鸡文理学院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从学生、学校、家庭、单位和社会等五个层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大学生就业 职业指导 服务型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深刻阐述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在这一大背景下,社会各阶层必须积极适应就业形势新常态,打破传统观念,寻求新的途径,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就业难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就业现状
1.失业人口绝对数量居高不下。2015年,全国31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失业率为5.1%。2016年1月,调查失业率的统计范围从31个大中城市扩大为所有地级市,调查失业率为4.99%,3月份调查失业率比2月份还有提高,在5.2%左右波动,全国失业人口的绝对数量居高不下。
2.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教育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关系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更加明显。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一方面,失业情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又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
3.自主创业迎来重要机遇期。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以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便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成熟,长期困扰创业者的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这些都将推动创业向更大平台、更高水平、更大众化方向发展。
4.“互联网+”为就业创业注入新活力。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互联网正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地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基本情况,对就业的基本认知、期望、途径,价值取向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对象为宝鸡文理学院部分在校本、专科学生。调查采取随机发放问卷、无记名填写的方式进行,累计共发放问卷40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78份,有效收回率94.5%。
1.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分析。(1)宝鸡文理学院作为位于西部中小城市的二本院校,农村户口学生比例较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于1994年-1997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没有八十年代初那么严格,且农村户口学生居多,所以独生子女比例相对较小。(3)参加过各种社团和勤工俭学的占到80%以上,大学生们比较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4)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占到20%以上,其中部分是农村贫困家庭,在孩子就业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5)期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占到60%以上,这与目前公务员考试热不无关系。由于招考编制人数有限,只有很少数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了机关事业单位,现实落差较大。(6)期望月薪3000元以下的只占到7.4%,说明学生对待遇的期望普遍偏高,与现实情况有些出入。(7)就业心理压力较大,焦虑、茫然。(8)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频率。
2.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一是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期许?盲目找工作,随意投简历。二是就业思想压力过大。有57.1%的大学生表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非常焦虑,很茫然,认为自身能力素质不足,心理压力比较大,有一定的自卑感。三是缺乏职业规划和指导。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需求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加之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基本没有完整可行的职业规划。四是对就业政策了解较少。大学生对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了解不够,从而导致信心不足。五是社会公平程度不高。就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增加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构建“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体系
目前,我国施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以市场为基础,实行自主择业,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
1.大学生: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奋斗目标是解决就业难现状的根本途径。要把握就业主动权,注重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打磨自己。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理念,增强自信心,主动适应新形势。要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交往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要树立正确就业观,适当降低期望值,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摆正位置,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客观正视自身实力,科学规划职业目标。
2.高校:调整目标,完善体系,重在指导。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把教育目标由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单一型人才,转向注重通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复合型人才上来。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结构,要以就业为目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要把就业指导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成为教育常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方案。
3.用人单位:科学选人,合理用人,提供平台。用人单位要根据岗位需要,采取有效办法,公平公开公正地录用人才,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给予就业机会。要增加优秀人才储备,增强自身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要持以公正的用人态度,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吸引人才,積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另外,企业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就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和服务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4.家庭:更新观念,积极配合,营造氛围。家长要适度参与子女就业过程,不能全面代劳,使得子女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降低。要尊重子女的选择,家长不能过多干涉,要给子女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重要十字路口。不能固守传统观念,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毕业后就应该留大城市,拿高薪,拥有体面的工作。应从内心深处打破“铁饭碗”思想,清醒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引导子女做好面临各种工作岗位的思想准备。
5.社会:加快发展,明确定位,落实制度。大力发展经济是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要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要优化就业从业环境,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到基层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政策,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加强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既定政策。政府应明确“掌舵人”的角色定位,担当起宏观就业调控者、就业政策制定者、就业资金支持者、就业服务提供者重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舆论媒体的正面宣传,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又面临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个人、高校、政府、社会、家庭多方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一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抗私,朱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J].人口与经济,2017,(1).
[2]纪靓.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3]陈榴.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4).
[4]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大学生就业 职业指导 服务型政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深刻阐述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在这一大背景下,社会各阶层必须积极适应就业形势新常态,打破传统观念,寻求新的途径,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就业难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就业现状
1.失业人口绝对数量居高不下。2015年,全国31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失业率为5.1%。2016年1月,调查失业率的统计范围从31个大中城市扩大为所有地级市,调查失业率为4.99%,3月份调查失业率比2月份还有提高,在5.2%左右波动,全国失业人口的绝对数量居高不下。
2.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教育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关系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更加明显。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一方面,失业情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又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
3.自主创业迎来重要机遇期。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以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便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成熟,长期困扰创业者的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这些都将推动创业向更大平台、更高水平、更大众化方向发展。
4.“互联网+”为就业创业注入新活力。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互联网正在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地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基本情况,对就业的基本认知、期望、途径,价值取向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对象为宝鸡文理学院部分在校本、专科学生。调查采取随机发放问卷、无记名填写的方式进行,累计共发放问卷40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78份,有效收回率94.5%。
1.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分析。(1)宝鸡文理学院作为位于西部中小城市的二本院校,农村户口学生比例较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于1994年-1997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没有八十年代初那么严格,且农村户口学生居多,所以独生子女比例相对较小。(3)参加过各种社团和勤工俭学的占到80%以上,大学生们比较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4)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占到20%以上,其中部分是农村贫困家庭,在孩子就业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5)期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占到60%以上,这与目前公务员考试热不无关系。由于招考编制人数有限,只有很少数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了机关事业单位,现实落差较大。(6)期望月薪3000元以下的只占到7.4%,说明学生对待遇的期望普遍偏高,与现实情况有些出入。(7)就业心理压力较大,焦虑、茫然。(8)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频率。
2.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一是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期许?盲目找工作,随意投简历。二是就业思想压力过大。有57.1%的大学生表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非常焦虑,很茫然,认为自身能力素质不足,心理压力比较大,有一定的自卑感。三是缺乏职业规划和指导。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需求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加之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基本没有完整可行的职业规划。四是对就业政策了解较少。大学生对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了解不够,从而导致信心不足。五是社会公平程度不高。就业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增加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构建“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体系
目前,我国施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以市场为基础,实行自主择业,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
1.大学生: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奋斗目标是解决就业难现状的根本途径。要把握就业主动权,注重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打磨自己。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理念,增强自信心,主动适应新形势。要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交往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要树立正确就业观,适当降低期望值,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摆正位置,理性分析就业形势,客观正视自身实力,科学规划职业目标。
2.高校:调整目标,完善体系,重在指导。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把教育目标由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单一型人才,转向注重通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复合型人才上来。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结构,要以就业为目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要把就业指导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成为教育常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方案。
3.用人单位:科学选人,合理用人,提供平台。用人单位要根据岗位需要,采取有效办法,公平公开公正地录用人才,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给予就业机会。要增加优秀人才储备,增强自身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要持以公正的用人态度,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吸引人才,積极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另外,企业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就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和服务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4.家庭:更新观念,积极配合,营造氛围。家长要适度参与子女就业过程,不能全面代劳,使得子女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降低。要尊重子女的选择,家长不能过多干涉,要给子女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人生重要十字路口。不能固守传统观念,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毕业后就应该留大城市,拿高薪,拥有体面的工作。应从内心深处打破“铁饭碗”思想,清醒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引导子女做好面临各种工作岗位的思想准备。
5.社会:加快发展,明确定位,落实制度。大力发展经济是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要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要优化就业从业环境,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到基层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政策,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加强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既定政策。政府应明确“掌舵人”的角色定位,担当起宏观就业调控者、就业政策制定者、就业资金支持者、就业服务提供者重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舆论媒体的正面宣传,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又面临新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个人、高校、政府、社会、家庭多方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一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抗私,朱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J].人口与经济,2017,(1).
[2]纪靓.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3]陈榴.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4).
[4]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