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开阔大学生视野,增长大学生见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大学语文目前所处的境地作了浅层次的分析,指出现状堪忧,大学生的语文素质随着大学语文地位的边缘化逐渐低下,并提出了自己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语文素质
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语文曾经有过很高的地位,有人甚至将它视为人文建设的核心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的境遇却并不乐观。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众多的,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个关键。
1 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大学语文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语文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大学语文中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了爱国主义、宏扬正气等传统道德情操,从辛弃疾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到艾青的《北方》,从屈原的《离骚》到郭沫若的《炉中煤》,他们在作品中有的抒发报国的满腔热情,有的倾诉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共同构成了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传统。
1.2 大学语文有助于提高礼仪修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的现代社会,如何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在诚实、守信、礼仪修养等方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以增强他们的同情心、责任心、宽容心和孝心,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特别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的作用。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仁”讲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关爱、宽容豁达、与人为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行,而且也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1.3 大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优美的诗歌、散文篇章能够陶冶性情,给人提供美感和愉悦的享受。我们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体验和感受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和人格美,在作品的动人风采中完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影响和熏陶。这有助于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2 大学语文教育令人堪忧的现状
据了解,不少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仍然沿用高中语文的编排体例,部分内容与高中语文重复,因此,大学语文在教育中遭遇到不少尴尬,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担忧。
尴尬之一:绝大多数学生都欢迎开设大学语文。但大学语文课本有的篇目在高中期间就上过了,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复,老师上课方式还像高中,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尴尬之二:大学语文既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学校对大学毕业生的语文水平又没有硬性规定,不少学生因为专业课学习压力大,就放弃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实际上,许多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尤其是工作中非常需要的应用写作能力不容乐观。
尴尬之三: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有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尴尬之四: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又很不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使任何一个大学不能任意删减课时,外语课因为有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课时开设也很多。而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一般都停留在理论上,实际上很多学校开设的课时都只有几十个,教学难度相当大。
3 原因分析
3.1 高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人才观。建国以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工业化人才,政府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应实际所需,大力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理工科的专门院校,从而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理工、轻人文的结构特征。另外大学是职前教育,用人单位不但以个体的专业水平高低来决定人才取舍,而且以个体的专业水平高低决定其在公司的薪金待遇。
3.2 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带来了竞争、平等、民主的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如潮涌入,整个社会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趋功利化,人文精神也因此逐渐走向失落。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属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大学语文课程遭到社会的冷落就不足为奇了。
3.3 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在我国相互交流碰撞,这对于具有深厚底蕴的汉民族文化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民族文化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生存、发展,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当代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表明,汉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越来越严重的挤压。
4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水平的策略
4.1 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只有高度重视才能提升大学语文的教育水平。
4.2 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为了切实搞好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由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会具体组织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知名教授共同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建设一套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涵盖面广、兼容性强而又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大纲、经典教材、科学教辅资料系列,为未来的大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3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师学者化。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勤勉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组建一大批学者化的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4.4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教材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学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外终身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
5 结语
高等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具有广阔前景的事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项革新过程中,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供遵循,要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对高等语文进行科学定位,大胆实践,勇于开拓,一切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方法都可以尝试。与此同时,学校要为高等语文课程革新提供一个宽容的环境,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改革才会有出路,坚信只要坚持必将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中成.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6;12(3)
2 沈霞.浅谈大学语文的现状和发展之路.高教高职研究,2008.8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语文素质
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语文曾经有过很高的地位,有人甚至将它视为人文建设的核心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的境遇却并不乐观。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众多的,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个关键。
1 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1.1 大学语文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语文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大学语文中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了爱国主义、宏扬正气等传统道德情操,从辛弃疾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到艾青的《北方》,从屈原的《离骚》到郭沫若的《炉中煤》,他们在作品中有的抒发报国的满腔热情,有的倾诉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共同构成了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传统。
1.2 大学语文有助于提高礼仪修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的现代社会,如何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在诚实、守信、礼仪修养等方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以增强他们的同情心、责任心、宽容心和孝心,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特别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的作用。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仁”讲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关爱、宽容豁达、与人为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行,而且也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1.3 大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优美的诗歌、散文篇章能够陶冶性情,给人提供美感和愉悦的享受。我们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体验和感受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和人格美,在作品的动人风采中完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影响和熏陶。这有助于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2 大学语文教育令人堪忧的现状
据了解,不少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仍然沿用高中语文的编排体例,部分内容与高中语文重复,因此,大学语文在教育中遭遇到不少尴尬,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担忧。
尴尬之一:绝大多数学生都欢迎开设大学语文。但大学语文课本有的篇目在高中期间就上过了,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复,老师上课方式还像高中,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尴尬之二:大学语文既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学校对大学毕业生的语文水平又没有硬性规定,不少学生因为专业课学习压力大,就放弃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实际上,许多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尤其是工作中非常需要的应用写作能力不容乐观。
尴尬之三: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有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尴尬之四: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又很不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使任何一个大学不能任意删减课时,外语课因为有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课时开设也很多。而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一般都停留在理论上,实际上很多学校开设的课时都只有几十个,教学难度相当大。
3 原因分析
3.1 高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人才观。建国以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工业化人才,政府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应实际所需,大力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理工科的专门院校,从而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理工、轻人文的结构特征。另外大学是职前教育,用人单位不但以个体的专业水平高低来决定人才取舍,而且以个体的专业水平高低决定其在公司的薪金待遇。
3.2 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带来了竞争、平等、民主的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如潮涌入,整个社会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趋功利化,人文精神也因此逐渐走向失落。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属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大学语文课程遭到社会的冷落就不足为奇了。
3.3 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在我国相互交流碰撞,这对于具有深厚底蕴的汉民族文化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民族文化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生存、发展,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当代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表明,汉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越来越严重的挤压。
4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水平的策略
4.1 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只有高度重视才能提升大学语文的教育水平。
4.2 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为了切实搞好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由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会具体组织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知名教授共同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建设一套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涵盖面广、兼容性强而又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大纲、经典教材、科学教辅资料系列,为未来的大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3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师学者化。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勤勉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组建一大批学者化的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4.4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教材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学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外终身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
5 结语
高等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具有广阔前景的事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项革新过程中,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供遵循,要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对高等语文进行科学定位,大胆实践,勇于开拓,一切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方法都可以尝试。与此同时,学校要为高等语文课程革新提供一个宽容的环境,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改革才会有出路,坚信只要坚持必将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中成.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6;12(3)
2 沈霞.浅谈大学语文的现状和发展之路.高教高职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