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课时压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立足学校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的办学定位,立足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系统性,突出中文教育的专业性,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现代教学体系,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环节的改革实践,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文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58-02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对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建构人文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与其他文史专业的课程相比,当代文学是一门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学科,当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潮变动都会影响到本课程的发展与建设,课程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在不违背文学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近年来,我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文学审美感知力与鉴赏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各教学环节大胆探索,积极进行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校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历经多年建设而成,已较为完善,但面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标准,我们整体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的当代文学课程重学术体系和知识传授的课程设计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立足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系统性,突出中文教育的专业性,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课程特点和课程实际,进行教材选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建设和评价体系设计,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课程模式。经过改革之后的当代文学面向本科教育的既有课程体系,包含当代文学基础课程、当代文学提高类课程以及当代文学综合应用类课程三个知识模块,除了传统主干课程当代文学之外,又进一步充实、深化了配套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针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开设选修课,并增开了一些更具综合性和前沿性的当代文学提高类选修课程,如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等,使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门类更加齐全,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整合学科知识的同时,我们又对文学史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由原来注重知识的灌输到同时也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结合起来。为此,我们新开了“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鉴赏与评论”等当代文学综合应用类选修课程,与当代文学基础课程、提高类课程相配套,探索性地全面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时的压缩变化,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对传统教学内容予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科学。注重吸收借鉴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探索性地将之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较好。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一方面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另一方面,积极关注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制定了相关的教改方案,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训练的弊端。
1.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传统当代文学课程的讲授极其注重“史”的勾勒,强调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文学思潮、派别论争讲得很多,这些纯理论的知识讲授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思想观念的灌输往往使得教师满堂讲述还意犹未尽,学生却应者廖廖,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即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更难以实现。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试图淡化“史”的线索,把学生审美能力与评论鉴赏能力提升到突出的位置。这既适合于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更适合时代的需求。
2.突出文学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学不好文学,更写不好文章,当代文学课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就要求教师不仅重视字词句篇的分析和讲解,还应重视深层的意味、意蕴的审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文学鉴赏能力。
3.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本教学团队成员多有各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可观的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加大力度通过基础课教学、选修课教学、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将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在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知识模块中,除了当代文学史等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外,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查方式等方面都适当加大弹性指数,以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个性,把女性文学、90年代小说选讲等课程逐步改造成为教师科研转化教学的第一课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和学术品位,既有利于充实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又加强和完善了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当代文学课程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1.课堂讲授法。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形式,每节课后安排5分钟左右的课堂答疑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明确的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重点讲授当代文学史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使學生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经典阅读法。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在学期之初为学生开列出必读书目,并不对这些作品予以提示性讲解,而是鼓励学生先自己读原典,之后再根据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去查找相关背景分析与研究资料,并鼓励学生尽量地用文字去抒发自己的阅读感受,文字内容可长可短,关键是学生要力争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能言之有理。这是一个长期的审美鉴赏训练,在阅读中通过对于鲜活的文学形象、风格各异的文学语言的真切接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一种文学感觉,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问题教学法。“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以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结合当代文学与当下文坛紧密相关的课程特点,教师与学生一起发掘当下文坛热点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例如我们已成功开展了“我看文学作品的‘穿越’现象”、“我看‘抄袭’现象”等热点问题的课堂辩论活动,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热点问题阐述观点,发言踊跃,对于问题的剖析逐步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当代文学的热情与主动性。
4.影像观摩法。课本上的很多当代文学名著已改编成鲜活的影视作品,当代文学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通过观摩影视片这种轻松的方式了解文学作品,经由电影、电视剧作媒介进入小说、戏剧等原著。需要强调的是,影视观摩决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而是作为引子与手段,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走进文学文本世界,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比较两种载体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文学的魅力。例如在当代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教学团队在第一时间利用晚上开展了莫言影视作品观摩活动,之后由学生谈观感、老师予以讲解评析,深化了学生对于作家莫言的理解,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经过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当代文学作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已于2012年成功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纳入学校百门课程改革试点课程。已初步建立起大众教育型大学的当代文学课程体系,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女性文学研究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凸现人文意识与实践性,探索性地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当代文学课程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分析鉴赏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唐欣(1975-)女,四川德阳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刘传霞(1965-)女,山东牟平人,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当代文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58-02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对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建构人文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与其他文史专业的课程相比,当代文学是一门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学科,当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潮变动都会影响到本课程的发展与建设,课程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在不违背文学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近年来,我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文学审美感知力与鉴赏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各教学环节大胆探索,积极进行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校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历经多年建设而成,已较为完善,但面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标准,我们整体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的当代文学课程重学术体系和知识传授的课程设计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立足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系统性,突出中文教育的专业性,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课程特点和课程实际,进行教材选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模式设计、实施方案建设和评价体系设计,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课程模式。经过改革之后的当代文学面向本科教育的既有课程体系,包含当代文学基础课程、当代文学提高类课程以及当代文学综合应用类课程三个知识模块,除了传统主干课程当代文学之外,又进一步充实、深化了配套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针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开设选修课,并增开了一些更具综合性和前沿性的当代文学提高类选修课程,如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等,使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门类更加齐全,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整合学科知识的同时,我们又对文学史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由原来注重知识的灌输到同时也强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结合起来。为此,我们新开了“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鉴赏与评论”等当代文学综合应用类选修课程,与当代文学基础课程、提高类课程相配套,探索性地全面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时的压缩变化,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对传统教学内容予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科学。注重吸收借鉴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探索性地将之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较好。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一方面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另一方面,积极关注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制定了相关的教改方案,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训练的弊端。
1.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传统当代文学课程的讲授极其注重“史”的勾勒,强调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文学思潮、派别论争讲得很多,这些纯理论的知识讲授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思想观念的灌输往往使得教师满堂讲述还意犹未尽,学生却应者廖廖,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即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更难以实现。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试图淡化“史”的线索,把学生审美能力与评论鉴赏能力提升到突出的位置。这既适合于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更适合时代的需求。
2.突出文学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学不好文学,更写不好文章,当代文学课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就要求教师不仅重视字词句篇的分析和讲解,还应重视深层的意味、意蕴的审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文学鉴赏能力。
3.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本教学团队成员多有各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可观的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加大力度通过基础课教学、选修课教学、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将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在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知识模块中,除了当代文学史等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外,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查方式等方面都适当加大弹性指数,以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个性,把女性文学、90年代小说选讲等课程逐步改造成为教师科研转化教学的第一课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和学术品位,既有利于充实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又加强和完善了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当代文学课程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1.课堂讲授法。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形式,每节课后安排5分钟左右的课堂答疑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明确的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重点讲授当代文学史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使學生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经典阅读法。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在学期之初为学生开列出必读书目,并不对这些作品予以提示性讲解,而是鼓励学生先自己读原典,之后再根据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去查找相关背景分析与研究资料,并鼓励学生尽量地用文字去抒发自己的阅读感受,文字内容可长可短,关键是学生要力争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能言之有理。这是一个长期的审美鉴赏训练,在阅读中通过对于鲜活的文学形象、风格各异的文学语言的真切接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一种文学感觉,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问题教学法。“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以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结合当代文学与当下文坛紧密相关的课程特点,教师与学生一起发掘当下文坛热点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例如我们已成功开展了“我看文学作品的‘穿越’现象”、“我看‘抄袭’现象”等热点问题的课堂辩论活动,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热点问题阐述观点,发言踊跃,对于问题的剖析逐步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当代文学的热情与主动性。
4.影像观摩法。课本上的很多当代文学名著已改编成鲜活的影视作品,当代文学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通过观摩影视片这种轻松的方式了解文学作品,经由电影、电视剧作媒介进入小说、戏剧等原著。需要强调的是,影视观摩决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而是作为引子与手段,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走进文学文本世界,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比较两种载体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文学的魅力。例如在当代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教学团队在第一时间利用晚上开展了莫言影视作品观摩活动,之后由学生谈观感、老师予以讲解评析,深化了学生对于作家莫言的理解,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经过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当代文学作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已于2012年成功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纳入学校百门课程改革试点课程。已初步建立起大众教育型大学的当代文学课程体系,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女性文学研究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凸现人文意识与实践性,探索性地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当代文学课程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分析鉴赏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唐欣(1975-)女,四川德阳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刘传霞(1965-)女,山东牟平人,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