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跟班之路充满坎坷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csolit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拿大人总爱说“美国是我们最亲密的军事盟国”,美国人也经常这样说。这两个国家同在一个军事联盟(北约),经常在国际军事干预行动中“出双入对”,而且拥有世界上最漫长的共同边界。
  但这种“亲密的军事关系”并非“古已有之”。恰恰相反,美国和加拿大诞生之初,曾是不折不扣的“你死我活关系”。

白宫被烧,和加拿大民兵有关


  其实加拿大和美国一直是一对欢喜冤家。
  殖民时代,法国和英国都曾以加拿大的魁北克城和蒙特利尔为中心,对后来属于美国的北美殖民地实施管理和控制;英法战争期间,后来成为美国十三州的殖民地站在英国一边,在今天加拿大领土上大打出手,包括“国父”华盛顿在内,几乎所有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将帅都参战了;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美国曾两次进攻加拿大,试图摧毁英国后方,并拉拢当时已战败的魁北克法裔站在自己一边参战,不料法裔的选择恰好相反,而加拿大民兵也在英军和与英国结盟的易洛魁印第安部落帮助下,两次击退了美军进攻。
  美國独立后,美英在1795年签署《杰伊条约》,美国承认美加边界,以换取英国对美国独立的承认。然而美国独立运动领导人杰斐逊等激烈反对《杰伊条约》,在他们看来,这个条约等于允许英国在美国卧榻之侧保留强大军事存在,美国应主动进攻加拿大,将英国人彻底赶出北美,在他们看来,加拿大人中会有许多人向往加入美利坚合众国,战争会很轻松地以美军获胜而告终。
  1812年,美军进攻加拿大,却出人意料地遭到加拿大民兵的顽强抵抗。此后,英军利用加拿大民兵和易洛魁印第安人为之争取到的时间,从欧洲调集援兵大举增援,于1814年8月攻占华盛顿——白宫就是在当时中被英军和加拿大民兵焚烧,战后(1817年)不得不用白色涂料粉饰墙壁而得名。
  战争的结果,美国击败了本土的易洛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加拿大则在此役中维护了自己的领土完整。
  加拿大人之所以顽强抵抗美国,是因为北美独立战争将大量亲英派驱赶到加拿大,并从此改变了加拿大的民族和语言结构(从说法语人口占多数变成说英语人口占多数),英国人通过给予法裔更多自主权,换取英裔和法裔的团结,而大量亲英派的存在,又让加拿大人本能地对美国入侵持坚决抵制态度。战争的结果,让加拿大进一步凝聚成一个整体,为日后的自治奠定了基础。
  尽管这一仗实际上主要是英军打的,但加拿大人并不这么认为,自1815年2月《根特条约》签订、美加边界从此再无战事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年复一年地庆祝“加拿大击败美国”的“民兵大捷”。当然美国也同样认为这场被他们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的战争,是他们打赢了,同样每年高调庆祝。
  还记得2018年6月6日CNN那则报道么?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25日在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通话时发生争吵,特朗普态度强硬,寸步不让,特鲁多对此十分气愤,质问“怎么可以拿‘国家安全’为口实对加拿大增税”,言下之意,是加拿大对美国的国家安全不可能构成任何威胁。出乎特鲁多意料的是,特朗普吼出了一句极富历史内涵的话:“难道我们的白宫不是你们加拿大烧白了的么?”说的正是上面那段历史。
  许多历史学家指出,1812年战争严格意义上是英国人和美国人在打仗,当时加拿大尚未获得自治权,这个自治权要再过53年才获得,而攻入华盛顿的在理论上都是英国士兵(尽管据说其中有一半人出生在加拿大)。不仅如此,尽管美国人将这场战争粉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但实际上率先宣战的是美国,率先攻入对方领土的还是美国,美国早已获得独立,抢先动手当然不是为了帮加拿大也获得独立,而是要将加拿大也纳入美国版图。一言以蔽之,先进入对方领土寻衅的本来就是美国人,白宫变白就算真是53年后才出生的加拿大所为,也只能说一声“活该”。

“英国小弟”当得欢转折只在二战后


  自那以后加美就“动口不动手”。但直到二战,热衷于出国参战的加拿大仍然更愿被当作“英国小弟”,包括一战、二战,加拿大参加了这一阶段几乎所有英国参加的对外战争,并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和代价。而对于美国的对外战争,加拿大采取的态度还是“敬而远之”的,有历史学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加拿大自认为在太平洋沿岸领土划分时上了美国的当,因此有些不服不忿。
  转折点出现在二战之后。英国在二战中消耗过大,二战后迅速衰落,美国则取而代之地崛起。加拿大迅速看到了这一趋势,并立即开始倒向美国这个以往一直不大看得起的“暴发户邻居”。1949年4月4日,加拿大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此正式成为美国“战车”上的一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带头组织所谓“联合国军”参战,除美国、韩国外派兵参加“联合国军”的还有15国,加拿大也是其中一员,出兵人数居全部17国的第五位。据史料记载,加拿大参战得十分积极:朝鲜战争开战仅两天,加拿大联邦内阁就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加入联合国军序列,投入对朝鲜内战的干涉。
  加拿大是第一批决定参战的“联合国军”成员,在决定参战时,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的第84号决议尚未通过,也就是说,直到7月7日决议通过之前,“联合国军”的名义并不存在,但加拿大联邦军队已经提前一步卷入战争。
  作为仅次于美、英,在朝鲜战争“联合国军”部队人数排名第三的域外国家,加拿大三军最初派出5403人,1952年之后,地面部队增加至6146人,加上海、空军,共计7720人,截至1953年7月27日22点双方停战,加拿大累计投入兵力26791人,其中阵亡309人,负伤1055人,失踪30人,被俘2人,由于战后加拿大军队仍在韩国继续驻扎至1955年才全部撤出,实际减员人数比上述数据更多,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加拿大三军死亡官兵总数为516人。


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一声吼加拿大就得抖三抖


  朝鲜战争是加拿大从“英国小弟”蜕变为“美国小伙伴”的转折。
  此前英国已于1950年1月6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后来很快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加拿大和新中国的建交谈判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顺利展开,抗战时期就认识董必武的原加拿大驻华大使朗宁为此作了积极努力。但朝鲜战争打响后,加拿大很快改变态度,并未像英国那样既参战、又继续和中国建交,而是转而对美国亦步亦趋。
  朝鲜停战后在后来成为总理的皮尔逊外长及前面提到的朗宁的努力下,中加间原本已接近建交,但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后,时任加拿大总理圣劳伦特却在拍板和中国建交前心虚,觉得“该跟美国总统打个招呼”。他和皮尔逊借去美国弗吉尼亚州温泉城开会之机把决定通知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结果如何呢?
  艾森豪威尔大发雷霆,咆哮着大骂加拿大的念头“不可思议”、“十分荒唐”,他声称“公众舆论是反对共产党中国的”,如果加拿大在承認中国问题上带头,那么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北约盟国就会纷纷起而效尤,其结果,中国将毫无悬念地重返联合国,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这是美国政府所决不能接受的”。艾森豪威尔甚至威胁称,倘若真的出现上述连锁反应,美国将“毫不犹豫地退出联合国,并将联合国总部一脚踢出纽约”。
  艾森豪威尔的雷霆之怒让两位加拿大人不寒而栗,他们不约而同想到了二战前破产的国际联盟。最早倡导国际联盟的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正是因为对巴黎和会不满,最终没有让美国参加。而美国缺席国际联盟的结果,使得这个组织从一开始就缺乏代表性,最终在列强不停的争吵中权威丧尽、无疾而终。不论是圣劳伦特,还是皮尔逊,都不敢承担“加拿大的任性促使美国退出联合国”这样严重的后果和责任。回国后,他们只得打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互承认、建交的念头,甚至再次中断了和中国在第三地进行秘密接触。
  其实,加拿大被美国“卖了”。美国自己一直未中断和中国在波兰、瑞士等第三地的秘密接触,后来更不顾加拿大感受搞了“基辛格外交”,终于迫使加拿大政府在老特鲁多(皮埃尔·特鲁多,现在这位特鲁多总理的父亲)时代下决心和新中国建交。

北美防空一体化加国从此无领空


  加拿大既然追随了美国,对英国“老大哥”就不免有所怠慢。1956年英、法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出兵埃及,以往“英国打哪我打哪”的加拿大非但不出兵帮忙,反倒以中立国身份参与维和,皮尔逊外长为此捞到了诺贝尔和平奖。牵头维和的不是别国,正是打算“趁你病要你命”、彻底取代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
  1958年5月12日,加拿大同意了美国的要求,和美国联合组建了旨在防范苏联轰炸机和弹道导弹袭击的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该司令部的主要使命,是监视所有在北美上空(包括太空中)的人造飞行器;侦测、确认可能对北美进行攻击的所有飞机、导弹、太空飞机,并向两国政府作可能遇袭的警报;统一组织北美领空的控制及监视;统一组织北美领空的防卫。这个司令部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夏延山,司令由美国人担任,主力也是美国的战斗机、导弹和雷达。
  有批评者指出,在NORAD成立后,“加拿大事实上已经没有了领空”。其实,加拿大原本有相当不错的航空工业实力,但“防空一体化”后迅速被美国“忽悠瘸了”。
  1958年,加拿大曾研制出号称“直到21世纪也不失先进性”的CF-105战斗机,并异想天开地希望这种战斗机不仅装备加拿大,也装备美国空军。结果惟恐加拿大人“抢饭碗”、“闹独立性”的美国软硬兼施,使了很多盘外招,最终搞黄了这个很有前途、被加拿大人称作“我们的梦想”(the Canadian Dream)的项目。直到2006年9月28日,一些不甘心的加拿大“老人”还复制了一架CF-105送进博物馆,并悲叹“加拿大的独立性就此烟消云散”。
  此后加拿大不得不接受美国战斗机,还要忍受各种刁难。前任加拿大总理哈珀一气之下宣布退出F-35战斗机项目,结果只能继续修修补补地使用上一代美国战斗机F-18,甚至不得不从澳大利亚进口退役的同型号二手机,拆成零件以备维修。
  自那之后加拿大军队虽然偶尔也闹些小别扭(如不肯参加越战战斗行动,只提供后勤支援),但大体上积极参加了美国在世界各地发动的大多数联合军事行动,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战争。加拿大国内反战情绪远高于美国,许多国人质疑“美国人打仗关我们什么事”,尤其阿富汗战争争议最大,但加拿大几届政府仍不管不顾地让军队在阿富汗一直待到美国人自己宣布撤军,才恋恋不舍地走人。

泥人也有土性子不信请看进攻图


  虽然亦步亦趋,但“小伙伴”也并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美加在北冰洋和北极存在利益冲突,美国一直宣称“冰层不算领海”,如果这样计算,加拿大很多北方“领土”就会变成“公海”。2006年,正是一向亲美的哈珀执政,后者一怒之下亲自跑到北极圈里阅兵,还扬言要建造12艘装甲破冰船,并在北极部署“强大的军队”,然而“强大的军队”事后被证明不过是一个加强排,“12艘破冰船”直到2017年也才服役了区区3艘,加拿大只能捏着鼻子继续当“小伙伴”。
  其实,加拿大还有过更令人叹服的“雄心壮志”:进攻美国。这事还得追溯到加拿大安心当“英国小弟”的时代。
  上世纪初,加拿大联邦接到情报,称当时已十分强大的美国,正悄悄制订一套入侵并征服加拿大的战争计划,对此,加拿大国防部十分紧张,便组织一批年轻气盛的校官和尉官研究对策。其中一名中校参谋、绰号“巴斯特”的布朗提出了一个“以攻为守”的大胆计划,即一旦发现美国有入侵企图,就先下手为强,向美国本土出击。   按照布朗的推测,美国一旦入侵,将会东西并举,三路进攻:东路将是主攻方向,目标是当时加拿大最大城市蒙特利尔和第二大城市多伦多,商业中心汉密尔顿和首都渥太華;西路为牵制方向,目标是温哥华;而中路目标则是“草原三省”的卡尔加里等据点。加拿大军队如果分路防守,是抵挡不住优势美军的,布朗的计划是集中加拿大陆军主力于西线,在美军出击前出其不意地攻下西雅图、波特兰和斯波坎,中路则避实击虚,进攻法尔戈和尼亚加拉瀑布城,如果得手,便转攻明尼阿波利斯,东路军将面对美军主力,主要采取防守态势,但倘有机会,便应主动进攻奥尔巴尼。
  此外,加拿大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也不应闲着,而应采取迂回战术,在美国战线后方的缅因州登陆。布朗的打算,并非要长期占领美国某块领土,而是趁美军反应不及打乱美国战争节奏,尽可能破坏美国军队推进所必需的交通、后勤设施,然后迅速缩回加拿大本土防御。按照布朗的构想,这样的一次主动出击,可以延长加拿大军队抵御美军攻势的时间,这样加拿大的宗主国——英国就有余裕充分准备,从容增援,最终依靠英援击退美国入侵。
  尽管这个计划被大多数决策层人物称之为“疯狂的自杀计划”,但也有一些将领认为,反正加拿大照常规打法怎么也不可能是美国的对手,不妨冒一下险。在这派将领支持下,“布朗计划”在1921年4月12日被正式列入国防部计划,代号“国防部一号计划”。
  布朗并不是个纸上谈兵的参谋幕僚,为了实现他的奇思妙想,自1921年计划列编后的5年里,他动员许多同僚化装潜入美国境内预定战场,实施实地侦查,并亲自加入侦查行列。据说这些加拿大军人在美国闹了许多笑话(如他们按照南北战争惯例,把酒吧当做套取情报的重点,可当时美国正在禁酒,他们在酒吧几乎一下就成了显眼的关注目标),侦查的效果也差强人意。
  此后,由于英美关系迅速接近,1928年,在英国的压力下,加拿大总参谋长麦克诺顿下令取消“国防部一号计划”,理由是“美国不会入侵加拿大”。
  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美国的确有过入侵加拿大的“红色战争计划”,但该计划是在加拿大“国防部一号计划”结束两年后的1930年才制订,也就是说,加拿大做好美国入侵准备时,美国并没有入侵打算,而加拿大认为美国不会入侵并马放南山后,美国恰恰做了入侵计划。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红色战争计划”的入侵决心,和布朗的推测大相径庭。美国的主攻目标是新斯科舍省的加拿大第一大军港——哈利法克斯,得手后则利用港口之利威胁加拿大东部各重镇,并逼迫后者签订城下之盟。也就是说,布朗构想中的三路美军,西、中两路根本不存在,东路的方向也“满拧”,一旦两家各自实施自家的入侵方案,结果就是加军的骚扰如入无人之境,却对美军随后的进攻丝毫构不成干扰和牵制。
  “红色战争计划”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才终止,加拿大人直到1974年美国解密才得知情况,此事一度引发轩然大波,不知当时还健在的部分加拿大参与“布朗计划”军官,是否会倒吸一口凉气?
  (房启祥荐自瞭望智库)
其他文献
张首晟倒在了斯坦福。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6日,丹华资本发出内部公开信称,12月1日,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张首晟教授去世,终年55岁。1  在2017年10月的《我是未来》节目里,杨振宁被问到张首晟会不会得诺贝尔奖,他当即回答“我觉得他迟早会得的,因为他这个工作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妙”。随后
期刊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26日,意甲国际米兰俱乐部官方宣布:“经过董事会选举,中国人张康阳出任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第21任主席。”  对就是那个历史上共获18次顶级联赛冠军、7次意大利杯冠军、5次意大利超级杯冠军和3次欧洲冠军联赛冠军,享誉世界国际足坛被誉为顶级豪门的“国际米兰”。  而这一次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俱乐部迎来了球队史上最年轻的主席——年仅26岁的苏宁“少东家”,被誉为史上最帅的富二代的“
期刊
抗癌药入医保  让患者从“吃得到”变成“吃得起”  2018年10月1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将17种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  经过3个多月的谈判,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价格,将极大减轻肿瘤患者的用药负担。  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你肯定对那些急需进口药、特效药的肿瘤患者家庭的处
期刊
陈一舟  人人网的最终命运是由实际持有人陈一舟在自己的人人日志里公布的。2018年11月14日早晨8点,他更新了5月份在人人网上发表的一篇日志《人人网的明天,由你定!》,在这篇日志里,他宣布人人网未来将由北京多牛传媒接手。PC时代最先进的产品  陈一舟上一次公开谈论人人网,是在2018年5月。他更新了他的人人网日志,提前预热这次卖身。他表示“我已经不再适合做年轻人的社交产品了”,彼时他就向关心人人
期刊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2018年11月17日上午,在解放军301医院,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辞世,享年101岁。“在国外你再大也是外国人”  程开甲是个“学霸”。  1918年8月3日,他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一个经营纸张生意的“徽商”家庭。祖父程敬斋为他取名“开甲”,意即“登科及第”。  没有辜负祖父期
期刊
公众人物形象的树立与崩塌,都有一个微妙的过程,可显然后者更容易做到,因为“窥私欲”是人之原始本能,“名利如山倒”之时,正是吃瓜群众最佳的娱乐时间,如此残酷,如此真实。言多必失的烦恼  公众人物被架到刀尖上的事件比比皆是,不见得都是因为他们犯了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行,可能只因为一句话、乃至一个动作而被推上“审判台”。偶像的言行不慎,招来的不仅仅是谴责,有时候也可能将从前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成就与荣耀全盘颠
期刊
PUA行业培训中,一个导师展现技术水平的唯一方式,是看其推倒了多少女孩,区别只有数量与速度。  2015年5月的一天,突降大雨,大三女孩小鱼在校外不远处的雨中焦急徘徊,约定时间将到,小鱼却迷路了。  “站在原地,等我。”看着聊天软件上对方发来的这句话,小鱼感到了踏实,虽然对方是从未谋面的网友肖寒,这句话也为对方的容貌加了分。  小鱼初中时常被锁在家中一个人写作业,笼子般的家里压抑而缺乏沟通,越发沉
期刊
2018年11月9日,荷兰海牙一名曾为病人执行过安乐死的医生被起诉,成为2002年4月荷兰安乐死法律正式生效之后的第一起官司,因而备受世界关注。  荷兰是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根据荷兰政府官网对安乐死的解释,安乐死是在患者病情改善无望,希望结束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情况下,由医生根据患者本人的要求而结束其生命的行为。依据荷兰“生命终结请求和辅助自杀”相关法律,只要按规定的程序执行,就是合法的。  而
期刊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式“你想把我笑死,好继承我的蚂蚁花呗/王者荣耀/表情包……”抛开这个梗的应用环境和表达效果,这句话的后半句——“继承蚂蚁花呗/王者荣耀/表情包”可以延伸出一个关乎你我的严肃问题——假如你离去,“数字遗产”怎么办?灰色地带的“数字遗产”  人类天生就被与财产相关的东西吸引,英国法学家威廉·布莱克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够像财产权这样,令人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期刊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只是你用来喝咖啡的时间别人在学习。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当许多90后的孩子们叫苦连天地说着就业难的时候,其实挡住他们进入好岗位的门槛是缺少刻苦的精神和学习的坚持。冯常原曾是吉林省现代教育研究会会长,儿时家境贫寒的他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一生培养出的优秀学子遍布世界各地,即便70岁高龄依然每天坚持学习和记笔记半小时,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  记笔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