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00年前,在沈阳这片今天称之为新乐的地方曾生活着一个200人左右的部落,这群人被今天的我们称为“新乐人”,他们是至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始先民。
两件篦纹陶片开启的新乐文化
新乐遗址的发现最早是因为一个叫孟方平的水稻技术员,是他在此地发现了不一样的陶片,他寻踪溯源,终于引起相关考古部门的重视,使著名的新乐遗址得以发现。
据新乐遗址博物馆负责人介绍,1972年,新乐遗址所在地还叫“北陵公社”,属沈阳市于洪区管辖,东隔黄河大街,南以新开河为界,与皇姑区接壤。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沈阳城北的第一个高台地,即头台子,再往北则是二台子、三台子、四台子。这第一个高台地东起今天的东陵七间房,往西经天柱山、沈阳农业大学、沈阳东站、西瓦窑、昭陵,一直绵延到新乐遗址、塔湾南。在这个高台地南侧台下,大约在今天北运河的位置,则是沈阳最早的浑河。所以当年的新乐人是临河而居的,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发现新乐遗址的孟方平描述说:“1万年以前,沈阳这地方寒冷而荒凉,到了距今7000年,这里已迅速变暖,雨量充沛,草木繁茂。”据孟方平的描述,对照今天沈阳寒冷的冬天和不断干燥的风沙气候,新乐下层文化所代表的7000年前的世界,真是沧海桑田般的不同。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北陵公社办公地址就在新乐遗址旁边,还有个新乐电工厂,后更名为新乐精密机器厂,即119 厂,是属于航天工业部的军办企业。像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多数工厂一样,在厂区内建有宿舍,有轨电车在这里有一站,站名就叫“新乐宿舍”,所以沈阳人只要往城北走,都知道这里的地名叫“新乐宿舍”。
1972年秋天,北陵公社派孟方平到沈阳故宫办理购买处理废锅炉事宜,听到了文物考古人员向前来送交文物的人讲解文保方面的知识,让他很受启发,并想起了自己收藏的那些陶片。第二天,他就把这些陶片送到了沈阳故宫相关考古人员手中。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这样的结果让孟方平信心大增,对身边田野里的文物更加用心关注。几天后,北陵公社在挖暖气沟时,又发现石锤、石杵各一件,还有红烧土、陶片等文物,孟方平及时将这些情况向文物考古部门做了汇报。后来考古部门人员来到北陵公社,在孟方平的陪同下到现场勘探,又在积土中捡出两枚仅有拇指甲大小的篦纹陶片,并说明这两件篦纹陶片比那两件石器的年代还要早。
从此,孟方平对地层中的文化遗物和文物考古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自觉的保护意识。在1972年冬到1973年春的这段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和到基层指导工作的机会,他对全公社及邻近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及秦汉时期的遗迹与遗物。他把发现和采集到的文物标本送到了相关文物考古部门,并做了全面的汇报,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
1973年春天,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为查清孟方平发现的这些遗址的性质和相关文化内涵,特意组成考察队,对孟方平发现的几处遗址地点进行了认真的复查。当考察队复查到新乐电工厂宿舍院内十八间房西山墙一处被拆除的旧仓库的地基时,孟方平说,在这里最深的土层中还曾发现过“煤”和有花纹的陶片。后来鉴定这些“煤”原来是煤精制品,花纹陶片则是篦纹陶片。经过考古勘探队全体人员对这一被拆除的地基土层断面的全面分析,认定这是一处时间久远堆积较厚的文化层,有可能是一处史前文化遗址,应当尽快进行考古发掘。
1973年6月,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开始对这一地区发现文物较集中的区域进行了初步的试掘,并确认了这一地区存在着上下两层文化堆积,并发现了半地穴式居住址和以压印“之”字纹陶、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煤精制器为主要遗物的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于是,“新乐遗址”的名称因发现地而得名。
新乐人已经娴熟地掌握制陶工艺
新乐遗址的发现是从数枚陶片开始的,而新乐遗址回报给考古专家和后人最丰厚的遗产自然也是陶器。那么新乐遗址中共出土了多少件陶器呢?新乐遗址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沈阳市相关文物考古部门自1973年至1993年期间,对新乐遗址进行了5次包括试掘、正式发掘和抢救性清理发掘,在22500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区内,发现新乐下层房址遗迹40多处,发现可以修复的各种陶器800余件。陶器的生产应该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应该是先有了部落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在定居生活中,人们对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
新乐遗址出土的800余件陶器证明,在新乐人的生活过程中,陶器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用具,制作与使用已经十分普遍。这进一步说明,当时的新乐人是已经由游牧走向定居的史前聚落群。
当年新乐遗址考古发掘发现,新乐人所用陶器许多是叠摞在一起而未使用,证明这是生产出来储存在一起的。“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出土的陶器大部分集中出土于房址内东北角,少数在四周柱洞附近,而且大小不同地倒置套在一起。这些陶器印纹清晰,像是储备之物。在集中出土骨器的附近,地面上堆放着细沙,这些细沙很可能是制作陶器所用的掺合料。一些骨器作为制陶工具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新乐遗址博物馆负责人指出,这说明新乐遗址既是当年新乐人的居住地,也是他们的制陶作坊。曾任新乐遗址博物馆馆长的周阳生说:“从这些出土陶器中,更可见7000年前的新乐人在陶器制作上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且器型多样、纹饰简约,表现了沈阳祖先高超的制陶技术与生存智慧。”
新乐遗址佐证中华文化多点起源
新乐遗址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发现史前的人类居住址和史前人类生活的遗迹、遗物。这一发现证明了新石器早期在沈阳这块热土上已经开始有人类活动。对于沈阳区域历史文化而言,新乐遗址的发现也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此前,已有史料证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在5000 年左右,而新乐遗址的发现则使沈阳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并成为沈阳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遗迹,新乐遗址也成为沈阳城市历史的一个重要坐标。
新乐遗址的发现,与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的西安半坡、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浙江河姆渡、山东大汶口文化等同样重要。它与辽河流域的其他重要遗址一同证明了辽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并且创造了全新的文化。
新乐遗址的发现,为中华文化多点起源这一重要命题,再一次提供了有力证据。
两件篦纹陶片开启的新乐文化
新乐遗址的发现最早是因为一个叫孟方平的水稻技术员,是他在此地发现了不一样的陶片,他寻踪溯源,终于引起相关考古部门的重视,使著名的新乐遗址得以发现。
据新乐遗址博物馆负责人介绍,1972年,新乐遗址所在地还叫“北陵公社”,属沈阳市于洪区管辖,东隔黄河大街,南以新开河为界,与皇姑区接壤。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沈阳城北的第一个高台地,即头台子,再往北则是二台子、三台子、四台子。这第一个高台地东起今天的东陵七间房,往西经天柱山、沈阳农业大学、沈阳东站、西瓦窑、昭陵,一直绵延到新乐遗址、塔湾南。在这个高台地南侧台下,大约在今天北运河的位置,则是沈阳最早的浑河。所以当年的新乐人是临河而居的,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发现新乐遗址的孟方平描述说:“1万年以前,沈阳这地方寒冷而荒凉,到了距今7000年,这里已迅速变暖,雨量充沛,草木繁茂。”据孟方平的描述,对照今天沈阳寒冷的冬天和不断干燥的风沙气候,新乐下层文化所代表的7000年前的世界,真是沧海桑田般的不同。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北陵公社办公地址就在新乐遗址旁边,还有个新乐电工厂,后更名为新乐精密机器厂,即119 厂,是属于航天工业部的军办企业。像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多数工厂一样,在厂区内建有宿舍,有轨电车在这里有一站,站名就叫“新乐宿舍”,所以沈阳人只要往城北走,都知道这里的地名叫“新乐宿舍”。
1972年秋天,北陵公社派孟方平到沈阳故宫办理购买处理废锅炉事宜,听到了文物考古人员向前来送交文物的人讲解文保方面的知识,让他很受启发,并想起了自己收藏的那些陶片。第二天,他就把这些陶片送到了沈阳故宫相关考古人员手中。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这样的结果让孟方平信心大增,对身边田野里的文物更加用心关注。几天后,北陵公社在挖暖气沟时,又发现石锤、石杵各一件,还有红烧土、陶片等文物,孟方平及时将这些情况向文物考古部门做了汇报。后来考古部门人员来到北陵公社,在孟方平的陪同下到现场勘探,又在积土中捡出两枚仅有拇指甲大小的篦纹陶片,并说明这两件篦纹陶片比那两件石器的年代还要早。
从此,孟方平对地层中的文化遗物和文物考古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自觉的保护意识。在1972年冬到1973年春的这段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和到基层指导工作的机会,他对全公社及邻近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及秦汉时期的遗迹与遗物。他把发现和采集到的文物标本送到了相关文物考古部门,并做了全面的汇报,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
1973年春天,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为查清孟方平发现的这些遗址的性质和相关文化内涵,特意组成考察队,对孟方平发现的几处遗址地点进行了认真的复查。当考察队复查到新乐电工厂宿舍院内十八间房西山墙一处被拆除的旧仓库的地基时,孟方平说,在这里最深的土层中还曾发现过“煤”和有花纹的陶片。后来鉴定这些“煤”原来是煤精制品,花纹陶片则是篦纹陶片。经过考古勘探队全体人员对这一被拆除的地基土层断面的全面分析,认定这是一处时间久远堆积较厚的文化层,有可能是一处史前文化遗址,应当尽快进行考古发掘。
1973年6月,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开始对这一地区发现文物较集中的区域进行了初步的试掘,并确认了这一地区存在着上下两层文化堆积,并发现了半地穴式居住址和以压印“之”字纹陶、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煤精制器为主要遗物的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于是,“新乐遗址”的名称因发现地而得名。
新乐人已经娴熟地掌握制陶工艺
新乐遗址的发现是从数枚陶片开始的,而新乐遗址回报给考古专家和后人最丰厚的遗产自然也是陶器。那么新乐遗址中共出土了多少件陶器呢?新乐遗址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沈阳市相关文物考古部门自1973年至1993年期间,对新乐遗址进行了5次包括试掘、正式发掘和抢救性清理发掘,在22500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区内,发现新乐下层房址遗迹40多处,发现可以修复的各种陶器800余件。陶器的生产应该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应该是先有了部落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在定居生活中,人们对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
新乐遗址出土的800余件陶器证明,在新乐人的生活过程中,陶器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用具,制作与使用已经十分普遍。这进一步说明,当时的新乐人是已经由游牧走向定居的史前聚落群。
当年新乐遗址考古发掘发现,新乐人所用陶器许多是叠摞在一起而未使用,证明这是生产出来储存在一起的。“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出土的陶器大部分集中出土于房址内东北角,少数在四周柱洞附近,而且大小不同地倒置套在一起。这些陶器印纹清晰,像是储备之物。在集中出土骨器的附近,地面上堆放着细沙,这些细沙很可能是制作陶器所用的掺合料。一些骨器作为制陶工具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新乐遗址博物馆负责人指出,这说明新乐遗址既是当年新乐人的居住地,也是他们的制陶作坊。曾任新乐遗址博物馆馆长的周阳生说:“从这些出土陶器中,更可见7000年前的新乐人在陶器制作上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且器型多样、纹饰简约,表现了沈阳祖先高超的制陶技术与生存智慧。”
新乐遗址佐证中华文化多点起源
新乐遗址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发现史前的人类居住址和史前人类生活的遗迹、遗物。这一发现证明了新石器早期在沈阳这块热土上已经开始有人类活动。对于沈阳区域历史文化而言,新乐遗址的发现也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此前,已有史料证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在5000 年左右,而新乐遗址的发现则使沈阳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并成为沈阳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遗迹,新乐遗址也成为沈阳城市历史的一个重要坐标。
新乐遗址的发现,与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的西安半坡、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浙江河姆渡、山东大汶口文化等同样重要。它与辽河流域的其他重要遗址一同证明了辽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并且创造了全新的文化。
新乐遗址的发现,为中华文化多点起源这一重要命题,再一次提供了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