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老师肩负的重任,就目前来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和谐课堂;学习兴趣;实践探索;创新能力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构建一个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和谐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保持好的心情,才有好的气氛,在课堂上,老师首先要轻松起来,因此,老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此外,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要轻松,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有学习压力,让学生有个好心情,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以最佳状态。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在教学课堂中,老师要尊重学生,创设人人发言的机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换意见、提出建议,当学生之间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形成争论时,这时教师切记不能充当裁判,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不断通过讨论来交换意见,最终达成认识的一致。这样既对学生乐于思考和探索精神给予了肯定,又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打造兴趣课堂,激发创新热情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這一契机,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生活情境引入数学课堂:将生活经验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利用温度计巧设情境、破解困惑,培养兴趣。-8+6=?温度计的初始温度为零下8°C,温度上升6°C后的温度是多少呢?-2+(-3)=?温度计的初始温度为零下2°C,温度下降3°C后的温度又是多少呢?设计这一练习,就是将数学生活化,降低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赞赏,作为教师,我们应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把教材内容和作业进行层次,让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分别获得成功,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学会放手,注重实践探索
陶先知先生说过:“老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许多老师都以为讲的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实践,生怕学生不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下去,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甚至不愿学,结果适得其反。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索交流、分析归纳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敢于放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孩子刚刚蹒跚学步的时候,要敢于放手,这样他才能尽快让学生自己走路,教学也是如此,有些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消化了,才能灵活运用并加以创新。
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是培养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操作、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发现事物规律和特点,在体验中,领悟教学思想,学会创新。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凡是能进行度量、观察试验等途径获得知识的机会,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首先,我让学生去度量直角三角板三边的长度,然后讨论两直边与斜边的关系,作出猜想。其次,证明学生的猜想,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拿出各自三角板共同讨论:如何将四块相同的三角板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最后,利用拼成的大正方形,能证明先前的猜想吗?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对每一个学生都悉心呵护和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求异、敢于探索和实践,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拓展创新的机会,因势利导,长期坚持不懈,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一定会形成创新的思维和能力。那么,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我们理想的课堂,才会真正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现代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赵志华.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2(4).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和谐课堂;学习兴趣;实践探索;创新能力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构建一个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和谐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保持好的心情,才有好的气氛,在课堂上,老师首先要轻松起来,因此,老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此外,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要轻松,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有学习压力,让学生有个好心情,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以最佳状态。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在教学课堂中,老师要尊重学生,创设人人发言的机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换意见、提出建议,当学生之间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形成争论时,这时教师切记不能充当裁判,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不断通过讨论来交换意见,最终达成认识的一致。这样既对学生乐于思考和探索精神给予了肯定,又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打造兴趣课堂,激发创新热情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這一契机,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将生活情境引入数学课堂:将生活经验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利用温度计巧设情境、破解困惑,培养兴趣。-8+6=?温度计的初始温度为零下8°C,温度上升6°C后的温度是多少呢?-2+(-3)=?温度计的初始温度为零下2°C,温度下降3°C后的温度又是多少呢?设计这一练习,就是将数学生活化,降低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发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赞赏,作为教师,我们应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把教材内容和作业进行层次,让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分别获得成功,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学会放手,注重实践探索
陶先知先生说过:“老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许多老师都以为讲的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实践,生怕学生不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下去,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甚至不愿学,结果适得其反。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索交流、分析归纳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敢于放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孩子刚刚蹒跚学步的时候,要敢于放手,这样他才能尽快让学生自己走路,教学也是如此,有些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消化了,才能灵活运用并加以创新。
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是培养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学提供操作、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发现事物规律和特点,在体验中,领悟教学思想,学会创新。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凡是能进行度量、观察试验等途径获得知识的机会,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首先,我让学生去度量直角三角板三边的长度,然后讨论两直边与斜边的关系,作出猜想。其次,证明学生的猜想,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拿出各自三角板共同讨论:如何将四块相同的三角板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最后,利用拼成的大正方形,能证明先前的猜想吗?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对每一个学生都悉心呵护和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求异、敢于探索和实践,教师更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拓展创新的机会,因势利导,长期坚持不懈,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一定会形成创新的思维和能力。那么,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我们理想的课堂,才会真正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现代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赵志华.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2(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