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马克思的思想构成中,共产主义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而在共产主义概念的话语建构中,私有财产、私有制又是与其紧密相连的一个关键环节。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接触共产主义之后开始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本。本文主要通过以私有财产为支点、异化劳动为中介对两种不成熟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这一过程来把握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手稿》;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基于人的本质和私有财产及异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的,还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即其中感性意义上表现出来的“人”是“异化”的人,这也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走向历史共产主义而极力想要摆脱的东西。
一、《手稿》中两者之间的本质关联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最初的阐释,其中直接讨论共产主义和私有财产本质关联的文本是《笔记III》中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入手,将私有财产界定义为“人的自我异化”,即人性的否定,而共产主义则是要克服异化,实现对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占有,即实现人性的复归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马克思在阐发自己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过程中,首先对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以及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进行了驳斥。
(一)对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起先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马克思认为这种“私有制使人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它把人下降到了动物界,否定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存在,将任何对象都当作私有物直接占有,从而把人割裂开来,这种对私有财产的占有以强烈的排他性表现出来,即你占有他人就无法占有,是一种追求外在的、感性的直接占有的私有制,目的就是把人人都变成私有者。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揭示和批判,他认为,私有财产的彻底化即“人人都想当资本家”的相对面就是所谓的平均主义,同义反复,其实质也就是“人人都是工人”,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是以异化劳动的共同性和货币的共同性为纽带的,即“人”首先是作为“工人”和一种可增值的“劳动力商品”出现的,私有财产在这里仍然存在,因此这种看似直接否定私有财产但实质还是私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共产主义“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因为它没有超越这层狭隘的对私有制的认识,它只是私有者发财致富的手段,从而牺牲了人的世界来保存了物的世界的统治,而物成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就是异化状态。
这种平均主义共产主义即以“人人都是资本家”为特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以“人力资本”的概念又重新提出。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在现代社会是一个热词,也就是说人可以将自身作为一种资本去投资,“每个人都是资本家”,这个理论在当代以一个合情合理的形象存在着。尽管这个观点认识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但对于“劳动力是不是资本”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深思。在马克思看来,把人当作资本、当作财产来看的时候,其实也就是私有财产最彻底化、最普遍化的结果。其在现代价值观念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读书有没有用的衡量标准是挣钱的多少”。这种社会观念也造成了一种社会苦恼——大学生学成归来却不如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挣钱多。所以现代社会“人人都是资本家”观念的充斥,我认为其实质还是资本家顺应时代发展、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对劳动者实施的一种心理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对政治上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是通过扬弃国家来建立共有财产,它主张依靠国家的帮助或者通过废除国家的形式来实现共产主义。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例如埃蒂耶纳.卡贝、魏特林、以及蒲鲁东、萨伊等人他们都意识到了社会一切罪恶和贫困的根源都是不平等、私有财产和货币的必然后果,也认识到了要根除这一切不合理现象就要消除私有制,而在消除私有制的手段上他们都主张从国家这个上层建筑着手,但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却有所不同。埃蒂耶纳.卡贝主张通过建立民主国家来建立共产主义,是一种和平共产主义的思想;魏特林则主张通过建立专制国家;而蒲鲁东、萨伊等无政府主义者主張废除国家来建立共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出空想社会主义色彩,以为通过国家这一共同体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占有或者完成了对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否定就能扬弃私有财产,实现人向自身的复归。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产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一样,“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并不是要不要国家的问题,废除国家只是政治权力不起作用,而社会权力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是否废除国家”并没有触及社会权力本身,问题的本质是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性的问题,否则就无法找到消灭私有财产的规律和积极力量。而这两种共产主义正是如此。
二、总结
尽管在《手稿》中马克思也意识到了私有财产对人的异化,但这种异化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看到了私有财产的这一积极意义,只是还未明确表达这一观点。而对于共产主义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从这里看出,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并不是在历史上的绝对断裂,也不是简单地离开私有财产来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而是私有财产的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要在认识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和积极力量以及把握其规律的基础上去克服人的异化,使人不再与社会疏离,人是作为互为存在的有机体而言,从而回归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劳动;同时这个“否定之否定”环节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分割为三段论,也就是说不能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分离。私有财产的本质就是劳动,因此我们同样也可以把马克思所理解的私有财产本质的积极方面引申为劳动的积极本质,即对象化的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体现。正如“成为人必先成为某种人”,这也是异化的表现,但是在这里,异化成为了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作者简介:徐倩秋(1994—),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关键词:《手稿》;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异化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基于人的本质和私有财产及异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的,还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即其中感性意义上表现出来的“人”是“异化”的人,这也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走向历史共产主义而极力想要摆脱的东西。
一、《手稿》中两者之间的本质关联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最初的阐释,其中直接讨论共产主义和私有财产本质关联的文本是《笔记III》中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入手,将私有财产界定义为“人的自我异化”,即人性的否定,而共产主义则是要克服异化,实现对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占有,即实现人性的复归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马克思在阐发自己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过程中,首先对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以及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进行了驳斥。
(一)对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起先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马克思认为这种“私有制使人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它把人下降到了动物界,否定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存在,将任何对象都当作私有物直接占有,从而把人割裂开来,这种对私有财产的占有以强烈的排他性表现出来,即你占有他人就无法占有,是一种追求外在的、感性的直接占有的私有制,目的就是把人人都变成私有者。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揭示和批判,他认为,私有财产的彻底化即“人人都想当资本家”的相对面就是所谓的平均主义,同义反复,其实质也就是“人人都是工人”,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是以异化劳动的共同性和货币的共同性为纽带的,即“人”首先是作为“工人”和一种可增值的“劳动力商品”出现的,私有财产在这里仍然存在,因此这种看似直接否定私有财产但实质还是私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共产主义“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因为它没有超越这层狭隘的对私有制的认识,它只是私有者发财致富的手段,从而牺牲了人的世界来保存了物的世界的统治,而物成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就是异化状态。
这种平均主义共产主义即以“人人都是资本家”为特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以“人力资本”的概念又重新提出。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在现代社会是一个热词,也就是说人可以将自身作为一种资本去投资,“每个人都是资本家”,这个理论在当代以一个合情合理的形象存在着。尽管这个观点认识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但对于“劳动力是不是资本”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深思。在马克思看来,把人当作资本、当作财产来看的时候,其实也就是私有财产最彻底化、最普遍化的结果。其在现代价值观念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读书有没有用的衡量标准是挣钱的多少”。这种社会观念也造成了一种社会苦恼——大学生学成归来却不如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挣钱多。所以现代社会“人人都是资本家”观念的充斥,我认为其实质还是资本家顺应时代发展、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对劳动者实施的一种心理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对政治上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是通过扬弃国家来建立共有财产,它主张依靠国家的帮助或者通过废除国家的形式来实现共产主义。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例如埃蒂耶纳.卡贝、魏特林、以及蒲鲁东、萨伊等人他们都意识到了社会一切罪恶和贫困的根源都是不平等、私有财产和货币的必然后果,也认识到了要根除这一切不合理现象就要消除私有制,而在消除私有制的手段上他们都主张从国家这个上层建筑着手,但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却有所不同。埃蒂耶纳.卡贝主张通过建立民主国家来建立共产主义,是一种和平共产主义的思想;魏特林则主张通过建立专制国家;而蒲鲁东、萨伊等无政府主义者主張废除国家来建立共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现出空想社会主义色彩,以为通过国家这一共同体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占有或者完成了对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否定就能扬弃私有财产,实现人向自身的复归。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产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一样,“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并不是要不要国家的问题,废除国家只是政治权力不起作用,而社会权力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是否废除国家”并没有触及社会权力本身,问题的本质是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性的问题,否则就无法找到消灭私有财产的规律和积极力量。而这两种共产主义正是如此。
二、总结
尽管在《手稿》中马克思也意识到了私有财产对人的异化,但这种异化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看到了私有财产的这一积极意义,只是还未明确表达这一观点。而对于共产主义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从这里看出,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并不是在历史上的绝对断裂,也不是简单地离开私有财产来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而是私有财产的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要在认识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和积极力量以及把握其规律的基础上去克服人的异化,使人不再与社会疏离,人是作为互为存在的有机体而言,从而回归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劳动;同时这个“否定之否定”环节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分割为三段论,也就是说不能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分离。私有财产的本质就是劳动,因此我们同样也可以把马克思所理解的私有财产本质的积极方面引申为劳动的积极本质,即对象化的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体现。正如“成为人必先成为某种人”,这也是异化的表现,但是在这里,异化成为了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作者简介:徐倩秋(1994—),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