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3月底,在这个乍暧还寒的季节,季岩离我们而去了。27日,临终时她在家人的帮助下,给熟悉的领导、战友、学生们发去了诀别的短信——“尊敬的朋友,当你们收到这条短信时,我已抵达了天国。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上帝爱我才,急召我去当差,圣命难违……”
如果季岩还没走,我们还可以看见她背着火包行色匆匆地穿梭在校园里;如果季岩还没走,她的学生们还可以坐在教室里听她激情澎湃地讲课;如果季岩还没走,她还可以和闺中密友一起聊聊女人之间的小秘密;如果季岩还没走,她还可以坐在自己的书吧里,翻看最爱的书。这种种“如果”拼凑成了季岩53年完美人生中的不完美。这个在主导妇己的生命之路上挥洒才情的理想殉道者,在国防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大舞台上倾尽了自己的所有。
职业的激情让平静的生命不再平淡
职业是实现个人梦想的舞台,激情则是走出平淡的阵阵号角声。季岩这样描述了自己的职业:它“使我把生命与保卫国家、建设强人军队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我得以将生命奉献给父辈为之奋斗一生的空军,它让我平凡的生命变得不平凡,变得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在空军部队大院长大的季岩,有一种对空军与生俱来的归属感,研究军事理论成为她的终身爱好。
她向往并实践于有色彩的人生之路。季岩为了圆自己战略思想家的职业梦想,1992年凭着艰苦的自学从空军政治学院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又几经努力考取了军事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成为我军首位军事战略学女博士。趁着学校放寒假,清空了宿舍的机会,季岩买了一大包方便食品,“躲”在寝室里写博士论文,后来她这篇24万字的《论相互安全》被评为军事科学院当年的优秀博士论文。
她按照工作进度和思维节拍来安排生活节奏。季岩觉得按点去食堂就餐“浪费”时间会打断思路,因此在办公室常备了很多干粮;她赶工作进度的时候,常常通宵在办公室加班,办公楼的保洁员见证了她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她曾经向理发师提出“特殊”要求,为她设计一种不用费事就能保持美观的发型;2009年5月6日查出病灶的前一天,她还在学院阶梯教室为全院教职员工讲“漫谈读书”的大课。
她把研读军事书籍作为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季岩留给人们的形象符号大多是“脚步匆匆、大书包不离身”,那个硕大的书包里放满了她正研读的军事书籍;同事们回忆到,她外出郊游的时候,还不忘找时间静坐树下读书。2009年5月20日,她在重病中不时翻阅《南中国海,战争还是和平》一书。她临终前嘱托家人,将一生珍藏的1171部(1356册)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军事图书全部捐献给了学院图书馆。
思想的远征让平凡的生命有了光芒
思想有多远,生命的触角就有多远。思想有了远征的历练,生命就带上了不平凡的色彩。季岩在人生的最后一堂课“漫淡渎书”上|兑:“战略家的思考不一定要追随历史的趋势,而是应该预知正在发展中的演变趋势。”思想的远征带给季岩超前的意识,成就了她在军事战略研究领域的许多个“第一”。
她率先提出了维护空天安全的空天对抗理论。季岩和几名同事组成了观察小组,密切关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战争进程,探讨太空优势在现代空战中的战略地位;她通过战略评估和军事分析,逐渐意识到空天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安全的重要内容,于2005年率先提出了“空天对抗”问题;她着手撰写专著《空天对抗沦》,提出了“整个‘蓝色’垂直空间部应是空军履行使命任务的主战场”的观点;2006年,她参与启动了《新世纪新阶段空军力量威慑性运用研究》科研项目,这一项目后来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军事学项目重点课题。
她率先关注空军军事力量的非战争运用。季岩在研究联合作战空军运用时,提出空军非战争运用问题应该上升到战略地位;她参与编写该学院2005年的《空军战略教程》时,极力主张将和平时期空军战略运用问题写入教材,并亲自执笔撰写了相关内容;2008年,她又在病中完成了《空军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运用问题研究》的空军课题。
她率先提出了空军军种文化的概念。2007年,季岩负责启动了《空军新型文化研究》的研究课题,提出将空军使命、责任和空军人的价值观、责任感上升到军种文化范畴的观点;2008年,她撰写《新世纪新阶段空军文化建设转型研究》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全新的空军军种文化概念,引起空军首长和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其中部分重要思想,被吸纳进入2008年空军下发的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空军文化建设的意见》之中。
内心的执著让短暂的生命有了永恒
“你的优点是认真,你的缺点是太认真。”这是朋友们对季岩做出的评价。季岩专注走着自己的路,曾经把自己的职业比作“红舞鞋”,而“认真”则是舞鞋上的系带。她在重病中发出感叹:“在舞台上跳得越久,扎得越深,这鞋带就系得越紧,红舞鞋便成了永恒的命运所赐。”
她把压力当作“内心的一种标准”。季岩自言面对工作的压力,在2005、2006两年曾经有过逃避退缩的想法,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她在拿到“死刑”判决书后,却仍然“感激这份把我加速带向生命终点的职业”;她面对有人说自己“傻,为工作累到自己死”的评价,以一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哉”对之。
她始于讲台终于讲台。季岩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没有选择那些相对安逸的岗位,而是选择来到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担任一名普通的教员;她在空军指挥学院一待18年,年复一年的教学积累了数千学时的教学经验;她在谈及自己的最后一课“漫谈读书”时,感叹“若是能预知这将是向职业生涯的告别,我肯定会更加全力以赴,倾己--所有和所能。”
她执着于未竞的事业。季岩把过去的职业生涯比作“命运交响曲”的第1号作品,她还有谱写第2、3、4……N号的强烈愿望;她在病重期间还不忘关心自己的研究生,询问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担心自己不能完成一个导师的责任了;她也曾暗自祈祷,“假如上苍足够仁慈、爱悯,再给我多一点时间,也许我的‘职业奏鸣曲’也将继续,那将是‘空天对抗论’、‘空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板块与金字塔——21世纪世界秩序构想’……”
淡泊的处世让普通的生命有了色彩
性格决定命运。人的处世态度不但决定自己的一生,还会影响身后。季岩在评价自己的性格时说;“由于职业背景的点缀,而少了许多卿卿我我的庸俗气,平添不少惺惺相惜的真性情。”朋友们都说,相比得到和结果来说,她更重视“创造生命走向永恒的过程”。
她在生死问题上显示了常人所没有的平静。季岩执意自己单独去取最终的CT报告,面对命运的不幸,她认为“魔力虽然强大,难以抗拒,命运却仍给生命保留了一条远征的‘心路”’,她留下的病中日记《远征记》后来成为大家争相传阅的珍品;她临终前一再叮嘱“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希望能够悄悄地离去,但在火化那天,她的生前好友和同事还是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空军总医院为她送行;直到现在,副研究员郭金锁在讨论课题的时候,还会下意识地讲,“季岩肯定会这么说”,然后,大家一阵黯然。
她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否得到认可。季岩是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军事理论专家库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但却很少关注申报科研奖项的事情;她在海军指挥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作了简短的即席发言,引得许多海军同行在会后专门找她请教;她主笔的关于空军文化的研究报告被转发后,被领导机关选中抽去参与撰写空军党委决定;她被空军机关多次抽调参加全军计划重大课题,参加深化空军战略研究;所有的这些忙碌都被她视为认可和肯定。
她把学生们的爱戴视为职业生涯中的最高奖赏。季岩接受化疗时,不曾流露出一丝恐惧、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但看到从南京专程赶来的学生陈文峰、吴涛时,却忍不住热泪滚滚;她面对络绎不绝前来探望的学生,感慨自己“忘却了今夕何年、此身何处”。仿佛又回到“那飒爽英姿、才华横溢、傲立讲台的岁月”;她在病床上一句“孩子”的称呼,让学生范晶压抑许久的泪水立刻肆意流淌。
临终前,季岩在给院领导的信中写道:“这份职业生涯赋予我一个原本平凡的女人许许多多的光荣与梦想,给我用智慧为国、为军服务提供了大舞台。在这份职业中,我付出了许多辛劳,却收获了更多的智慧、激情与荣耀。这一切都使我短暂的一生平凡而不平淡、平静而不平庸、丰富多彩、幸福无比。”她希望自己的一生得到这样的评价:“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十分聪慧的人、一个极富爱心的人。”
如果季岩还没走……
如果季岩还没走,我们还可以看见她背着火包行色匆匆地穿梭在校园里;如果季岩还没走,她的学生们还可以坐在教室里听她激情澎湃地讲课;如果季岩还没走,她还可以和闺中密友一起聊聊女人之间的小秘密;如果季岩还没走,她还可以坐在自己的书吧里,翻看最爱的书。这种种“如果”拼凑成了季岩53年完美人生中的不完美。这个在主导妇己的生命之路上挥洒才情的理想殉道者,在国防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大舞台上倾尽了自己的所有。
职业的激情让平静的生命不再平淡
职业是实现个人梦想的舞台,激情则是走出平淡的阵阵号角声。季岩这样描述了自己的职业:它“使我把生命与保卫国家、建设强人军队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我得以将生命奉献给父辈为之奋斗一生的空军,它让我平凡的生命变得不平凡,变得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在空军部队大院长大的季岩,有一种对空军与生俱来的归属感,研究军事理论成为她的终身爱好。
她向往并实践于有色彩的人生之路。季岩为了圆自己战略思想家的职业梦想,1992年凭着艰苦的自学从空军政治学院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又几经努力考取了军事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成为我军首位军事战略学女博士。趁着学校放寒假,清空了宿舍的机会,季岩买了一大包方便食品,“躲”在寝室里写博士论文,后来她这篇24万字的《论相互安全》被评为军事科学院当年的优秀博士论文。
她按照工作进度和思维节拍来安排生活节奏。季岩觉得按点去食堂就餐“浪费”时间会打断思路,因此在办公室常备了很多干粮;她赶工作进度的时候,常常通宵在办公室加班,办公楼的保洁员见证了她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她曾经向理发师提出“特殊”要求,为她设计一种不用费事就能保持美观的发型;2009年5月6日查出病灶的前一天,她还在学院阶梯教室为全院教职员工讲“漫谈读书”的大课。
她把研读军事书籍作为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季岩留给人们的形象符号大多是“脚步匆匆、大书包不离身”,那个硕大的书包里放满了她正研读的军事书籍;同事们回忆到,她外出郊游的时候,还不忘找时间静坐树下读书。2009年5月20日,她在重病中不时翻阅《南中国海,战争还是和平》一书。她临终前嘱托家人,将一生珍藏的1171部(1356册)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军事图书全部捐献给了学院图书馆。
思想的远征让平凡的生命有了光芒
思想有多远,生命的触角就有多远。思想有了远征的历练,生命就带上了不平凡的色彩。季岩在人生的最后一堂课“漫淡渎书”上|兑:“战略家的思考不一定要追随历史的趋势,而是应该预知正在发展中的演变趋势。”思想的远征带给季岩超前的意识,成就了她在军事战略研究领域的许多个“第一”。
她率先提出了维护空天安全的空天对抗理论。季岩和几名同事组成了观察小组,密切关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战争进程,探讨太空优势在现代空战中的战略地位;她通过战略评估和军事分析,逐渐意识到空天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安全的重要内容,于2005年率先提出了“空天对抗”问题;她着手撰写专著《空天对抗沦》,提出了“整个‘蓝色’垂直空间部应是空军履行使命任务的主战场”的观点;2006年,她参与启动了《新世纪新阶段空军力量威慑性运用研究》科研项目,这一项目后来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军事学项目重点课题。
她率先关注空军军事力量的非战争运用。季岩在研究联合作战空军运用时,提出空军非战争运用问题应该上升到战略地位;她参与编写该学院2005年的《空军战略教程》时,极力主张将和平时期空军战略运用问题写入教材,并亲自执笔撰写了相关内容;2008年,她又在病中完成了《空军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运用问题研究》的空军课题。
她率先提出了空军军种文化的概念。2007年,季岩负责启动了《空军新型文化研究》的研究课题,提出将空军使命、责任和空军人的价值观、责任感上升到军种文化范畴的观点;2008年,她撰写《新世纪新阶段空军文化建设转型研究》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全新的空军军种文化概念,引起空军首长和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其中部分重要思想,被吸纳进入2008年空军下发的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空军文化建设的意见》之中。
内心的执著让短暂的生命有了永恒
“你的优点是认真,你的缺点是太认真。”这是朋友们对季岩做出的评价。季岩专注走着自己的路,曾经把自己的职业比作“红舞鞋”,而“认真”则是舞鞋上的系带。她在重病中发出感叹:“在舞台上跳得越久,扎得越深,这鞋带就系得越紧,红舞鞋便成了永恒的命运所赐。”
她把压力当作“内心的一种标准”。季岩自言面对工作的压力,在2005、2006两年曾经有过逃避退缩的想法,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她在拿到“死刑”判决书后,却仍然“感激这份把我加速带向生命终点的职业”;她面对有人说自己“傻,为工作累到自己死”的评价,以一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哉”对之。
她始于讲台终于讲台。季岩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没有选择那些相对安逸的岗位,而是选择来到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研室担任一名普通的教员;她在空军指挥学院一待18年,年复一年的教学积累了数千学时的教学经验;她在谈及自己的最后一课“漫谈读书”时,感叹“若是能预知这将是向职业生涯的告别,我肯定会更加全力以赴,倾己--所有和所能。”
她执着于未竞的事业。季岩把过去的职业生涯比作“命运交响曲”的第1号作品,她还有谱写第2、3、4……N号的强烈愿望;她在病重期间还不忘关心自己的研究生,询问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担心自己不能完成一个导师的责任了;她也曾暗自祈祷,“假如上苍足够仁慈、爱悯,再给我多一点时间,也许我的‘职业奏鸣曲’也将继续,那将是‘空天对抗论’、‘空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板块与金字塔——21世纪世界秩序构想’……”
淡泊的处世让普通的生命有了色彩
性格决定命运。人的处世态度不但决定自己的一生,还会影响身后。季岩在评价自己的性格时说;“由于职业背景的点缀,而少了许多卿卿我我的庸俗气,平添不少惺惺相惜的真性情。”朋友们都说,相比得到和结果来说,她更重视“创造生命走向永恒的过程”。
她在生死问题上显示了常人所没有的平静。季岩执意自己单独去取最终的CT报告,面对命运的不幸,她认为“魔力虽然强大,难以抗拒,命运却仍给生命保留了一条远征的‘心路”’,她留下的病中日记《远征记》后来成为大家争相传阅的珍品;她临终前一再叮嘱“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希望能够悄悄地离去,但在火化那天,她的生前好友和同事还是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空军总医院为她送行;直到现在,副研究员郭金锁在讨论课题的时候,还会下意识地讲,“季岩肯定会这么说”,然后,大家一阵黯然。
她最关注的是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否得到认可。季岩是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军事理论专家库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但却很少关注申报科研奖项的事情;她在海军指挥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作了简短的即席发言,引得许多海军同行在会后专门找她请教;她主笔的关于空军文化的研究报告被转发后,被领导机关选中抽去参与撰写空军党委决定;她被空军机关多次抽调参加全军计划重大课题,参加深化空军战略研究;所有的这些忙碌都被她视为认可和肯定。
她把学生们的爱戴视为职业生涯中的最高奖赏。季岩接受化疗时,不曾流露出一丝恐惧、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但看到从南京专程赶来的学生陈文峰、吴涛时,却忍不住热泪滚滚;她面对络绎不绝前来探望的学生,感慨自己“忘却了今夕何年、此身何处”。仿佛又回到“那飒爽英姿、才华横溢、傲立讲台的岁月”;她在病床上一句“孩子”的称呼,让学生范晶压抑许久的泪水立刻肆意流淌。
临终前,季岩在给院领导的信中写道:“这份职业生涯赋予我一个原本平凡的女人许许多多的光荣与梦想,给我用智慧为国、为军服务提供了大舞台。在这份职业中,我付出了许多辛劳,却收获了更多的智慧、激情与荣耀。这一切都使我短暂的一生平凡而不平淡、平静而不平庸、丰富多彩、幸福无比。”她希望自己的一生得到这样的评价:“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十分聪慧的人、一个极富爱心的人。”
如果季岩还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