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来源 :教育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zs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教学,还可使青少年认识到,自我价值只有在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它要与个人奉献智慧、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紧密相联,而不只是索取条件和报酬。促使他们看到,未来社会需要青少年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人类的使命可能很多、很大和很重。以坚定他们为追求理想、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拼搏的信念。
  【关键词】浅谈;教学;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除开发学生的一些智力因素外,则重点要抓紧抓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性格、意志、毅力、习惯、兴趣、情感、动机等方面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哪些积极的心理因素?如何培养?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来自于对生活、现实、客观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想象和向往。当代青少年的共同特征是,对个人生存的空间、时间、活动方式和程度都有个人设计的理想目标;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变革、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与愿望。应该看到,这是青少年现代意识的觉悟,是可贵的品质和力量。问题在于当个人的理想、愿望、追求和要求受限、受阻、受扰、受挫时,一部分青年能够利用客观的机缘、环境和条件,运用自己的智慧、道德和意志力量,去积极地面对现实,迎接未来,选择未来和创造未来。而另一部分青少年有可能采取消极颓废、绝望逃避、“游戏人生”的态度。中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和精神陶冶的内容。入选教材的典范文章,有的蕴涵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于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具有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有的则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教学中,我们只要紧扣这些教学内容,根据文本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就能逐渐帮助青少年确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希望。
  通过教学,还可使青少年认识到,自我价值只有在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它要与个人奉献智慧、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紧密相联,而不只是索取条件和报酬。促使他们看到,未来社会需要青少年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人类的使命可能很多、很大和很重。以坚定他们为追求理想、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拼搏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
  性格,指的是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坚强、英勇、懦弱、粗暴等都属于性格范畴。爱因斯坦说:“坚强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一个学生的性格坚强与否,是他将来能否成才的关键。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遗传,但主要靠“后天”培养。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向来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做法。积极的做法重在榜样激励,实践中锻炼;消极的做法重在物质刺激,以“爱心熏陶”。语文教材中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危难的崇高人物形象,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祖国、民族危难之机,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榜样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坚强性格的好榜样,是激励学生自我锤炼优秀品质的极好动因。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的抓住教材中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以培养他们的坚强性格,促进积极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意志是一种认识、情感的表现,也是一种心理品质和精神力量的象征。它具有自主性、坚韧性、果断性、应变性、竞争性和创造性。
  意志和毅力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他们对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既缺乏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又不能正确认识和选择;社会和父辈也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应付挑战的现成模式和处方。这就决定一切要靠他们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去实践、探索、开拓和创造。我国的青少年一代,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在家庭中常居“重点保护”、“中心发展”的位置;接受学校教育多囿于书本知识;社会教育又包含过多的“美好的前景”、“民族的依托”等等赞颂与期望,使他们缺乏遭受挫折与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往往遇事表现出困惑惊恐、一筹莫展、一蹶不振。出现这种脆弱意志,根源大都在于他们没有正确的思想基础。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能够激励学生确立正确思想的内容,俯首即拾。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引导学生领会英雄人物之所以具有知难而上的顽强意志,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为基础。只要引导得法,这些文中那些光彩照人的光辉形象,必能使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地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并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活动,如长跑、爬山比赛、体力劳动、写字、作业、社会调查、专项活动等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克服脆弱的消极因素。
  毅力,是持久的意志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毅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充满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那些具有坚韧毅力的人物,对生活充满自信心的美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榜样和动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克服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消极因素,逐步培养坚韧的毅力。要使青少年有所准备,未来的道路和世界不都是捷径担途、阳光灿烂,它也有曲折坎坷、逆流险境、暴风骤雨。这样可以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勇气、意志和毅力。
  4 教会学生懂得理解和同情
  情感是一种社会性体验。它与人的理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联。未来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上升,更为和谐发展的社会,对于未来青少年来说,追求精神上的不断完善似乎比追求物质上的无限富足更为重要。针对当前某些青少年在情感品质方面表现出的粗鄙卑俗、冷漠无情和麻木不仁等倾向,要努力唤起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均能多层次、多侧面的培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热爱生活,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对于周围的事物、现象的变化与发展,以及所出现的困境、难题、灾害、祸端等,在情感上给予关切和同情;要理解、关注和支持别人的愿望、合理要求和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和爱好,求得与他人在心灵、思想上的沟通和相容。尤其是要理解和同情那些弱者,处境不利者,受到伤害者的困难和境遇,尽可能予以帮助和指导。如果人们都能多增加一些理解、同情和宽容的态度和情感,将会“唤起并鼓励更新社会准则”。“对人们的痛苦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是教育失败的最确切无疑的标志”。
  5 促使学生学会合作与支持
  合作是现代社会和国际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社会品质和行为模式。由于世界上不管是经济、科技、文化的目标,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要求、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都出现日益增多的普遍性、共同性、近似性和一致性,因此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关系和程度也日益加深。需要未来青年有超越自我的、狭窄的、功利主义的樊篱,超越某些狭隘的、片面的、封闭的、民族的、地域的界域局限,提高对于“所有个人和各个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命运的认识”,将人类的有限自然资源与无限智力资源用于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和人类的共同进步。语文教材中体现国际主义精神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联系实际,由小及大、由内到外,适时教育引导,将会不断促使学生确立合作与支持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要紧紧围绕新课改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六目标培养要求,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应有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 《教育心理学》.
  [4] 《新课程教学法》.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就是使中等职业的学生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培养的一种手段,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设置是促使学生能够成为遵纪守法的有思想有道德的知识分子。但是在如今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生中几乎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注重对于技能的学习,但是却忽略了对于相关道德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习。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学校认为这个对将来学生的就业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就导致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对道德理论
期刊
【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作为必修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采用直观感受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学生的修养为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学;方法  目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
期刊
作者简介:唐晓艳,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吉林省数学十佳教师,松原市教育学院兼职数学教研员,三中数学备课组长。  【摘要】作为一个教师来讲,在自己孩子身上延续的是生命,而在学生身上延续的将是教师的思想。教学实践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认真备课,备教材、备方法,为学生的一切着想,为自身的数学素养着想,那么就要将数学思想方法高效的渗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创课堂高效生成。  【关键词】数学思
期刊
【摘要】和蔼面容、亲切的语调,都会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产生好学情景,相反,如果教师总是板着面孔,一副教训人的模样,甚至居高临下的姿态,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沉闷、压抑、被动,很难主动、积极思考,更不可能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了。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教学中,如何做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1、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名优秀教师,要善于把握和
期刊
【摘要】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关键词】问题;思考  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遣词造句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为作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多媒体手段; 作文教学; 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中学生(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对作文存在厌烦、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在作文教学中,
期刊
【摘要】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它是地理知识点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它是地理学科的独有语言,是各种地理知识的载体。如果在教学中地图的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地图;地理教学;运用  地图是一种内容丰富,地形清晰,图例清楚的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学资源。地
期刊
【摘要】喜欢微笑着面对他人往往更容易走进对方的心底。教师嘴角一个轻轻翘起的动作,传达给学生的可以是一种善意的告诫,也可以是发自内心的谅解和对对方的宽恕。教师的微笑和赞美能点燃学生心灵的圣火,能拨动学生的生命琴弦。  【关键词】微笑;赞美;教育;课堂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卡耐基就说过这样的话: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因为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接纳
期刊
【摘要】文言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命力蓬勃旺盛,历久不衰,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震古烁今的风流人物;现代文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越学越糊涂,对青少年的成长无所作为。  【关键词】文言文;现代文;四书五经;生命力;文学泰斗;得不偿失;陪衬;点缀  中学语文教学,在小学已基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的基础上,应把着重点放到文言文上。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
期刊
作者简介:高峰(1958-),男,党员,大专,小教高级,现任甘肃徽县实验小学副校长,支部委员,曾先后获县级普法先进个人、先进德育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甘肃省“全省师德标兵”称号。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地级、刊物上多次发表并获奖。  【摘要】从“教学案例”到“教师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从课堂教学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