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能不能统一的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如果说能统一,是太极拳的理论,不遵循太极拳的理论,就不是太极拳!如果说不能统一,不能统一的是拳架与套路,否则就是要消灭太极拳。非但太极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任何一个门类都是如此。
第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太极拳的统一。
清刘熙载《艺概》说:“艺者,道之形也。”举凡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武术、中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是:“道”的表现形式,而“道”是这些艺术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艺术就像僵尸一样没有生命力。“道”是什么呢?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换而言之:道者,自然也。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别具特色的一种。姑且不论太极拳创生于何时何地何人,纵使太极拳再别具特色,它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之下,具备中罔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道”。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中国的‘和’与‘中’是联系在一起的,和即中和。所谓‘中’,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相反的东西,并把这些多样的或相反的东西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概论》)即“中庸之道”,用佛教说法叫“圆融无碍”、“五百罗汉岂能一面、三干揭谛怎能一身”,《论语》里则说:“君子和而不同”。在这里肯定了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的一切,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太极拳也必然是多样性的统一: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即使是一师所传,练出的太极拳也必然有所不同,即由初步的“拳与性和”到终极的“拳与道合”,必然是多样性的,但同时又都遵循太极拳的拳理,所以又是统一的。
中庸之道,在太极拳里表现为“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太极拳统一和不统一都是极端,显然都是不正确的,反过来,既统一、又不统一:统一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不统一的是太极拳的具体练法,包括哪家哪派、多少招式、先后顺序、手脚的位置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的另一种表述是“天趣自然”——合道,“自然”虽然有春夏秋冬的总体规律,而每一天又都是在不断变化、各具特色、独一无二的。
唐代书僧亚栖《论书》日:“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谁愿意做“拳奴”?
中医学金元四大家各具学说且互相多有矛盾之处,却都是一代大医!中医治病,讲的是同病异冶、异病同治,并且随着治疗的进展随时修正药方,绝没有一方冶百病之说。陈、杨、武、吴、孙诸宗诸派太极拳各具特色,但都是中罔太极拳。
清代名医傅山书剑双绝,有傅山拳法传世,实是一种早期的太极拳,他在《霜红龛集·字训》里说“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次,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神不至而笔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地。吾复何言,盖难言之。”这里的“天”是“自然”、是“道”,说的虽然是书法艺术,太极拳又何尝不是如此?王羲之《兰亭序》每一个“之”字都各具神采,绝无雷同,才是千古书圣!如今电脑上打出的标准字能说是艺术吗?完全统一的的太极拳,还有何“天趣自然”可言?画家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太极拳又如何不是这样呢?
如果所有的舞蹈都统一成一个模样,那谁还会买票去欣赏呢?如果所有的建筑物都统一成一个规模样式,我们还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第二,从太极拳本身看太极拳的统一。
太极拳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代道士修炼内功,在自然无为状态下产生天人交感即能量交换,从而产生一些自发性调理身体的动作,这些动作是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出现的动作也不会完全相同。后来由于一些学人很难进入自然无为的状态,一些前辈就将那些自发性动作中比较典型的教给他们模仿,以期能由后天返先天而进入自然无为的状态。另一种说法是太极拳是吸收了当时众多武术之长而创编的。从现在的太极拳的动作招式上看,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同时又都是不全面的。太极拳的源头应是古代道士的内功修炼,然而在流传过程中,一定有人将武术的精华动作加入其中,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如果能达到返先天的境地,还有什么标准套路拳架呢?
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都是有针对性的调理身体的动作,比如玉女穿梭是调理心经为主。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调理,而不能要求病人按方生病。
从现在的太极拳套路看,以杨氏太极拳为例,不论是85式、103式、还是108式,都是最基本的三十六、七个招式的不同排列组合,某些招式多一次或少一次重复而已!究其实,一是编排者惯用的招法反复练习,二是在告诉我们:任何两个招式都是可以自由顺接的,如果时间、体力允许,是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的,所谓:“长拳者如长汀大海滔滔不绝也。”杨家老谱的《八五十三势长拳解》写到:“自己用功,一式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绝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摧也!”这大概就是传统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吧!至于现在所谓的传统套路,都是上世纪初拳家们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以谋生的教学之需而同定下来的指月的手指!后人不明就里而将其奉为玉律金科,实是可悲!今人又提出要统一太极拳套路,不知是无知还是别有用心呢?杨澄浦前辈的拳架当然是好,但那是适应了杨先生个体特征的拳架,却一定不适合于所有的人。如果把太极拳统一成杨先生的拳架,这个拳架就成了“革命现代样板戏”。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那八出样板戏!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顺应自然规律——合道,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金庸先生在《吴家太极拳·跋》中这样写道“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平和冲淡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头脑中时时存在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在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练不到这境界吧。”金庸先生是小说家,不是武术家,但是在这里却道出了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当然,好的东西是有次第的,初级阶段的太极拳还是要练习“拳脚功夫”的,但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练习太极拳的“拳脚功夫”,那就可悲了。如果接近了这“平和冲淡”的人生境界,太极拳的拳架与套路还有必要统一吗?
不可否认,现在的太极拳是五花八门,不只是套路多样,练法更是千奇百怪,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的成长是有过程的,杨澄浦先生早期、中期、晚期的拳架不也是大有不同吗?要求一个初学者达到多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漫山遍野的爬山大军,走在半路上的人总是大多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太极拳的理论要统一,拳架、套路不能也没必要统一。
第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太极拳的统一。
清刘熙载《艺概》说:“艺者,道之形也。”举凡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武术、中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是:“道”的表现形式,而“道”是这些艺术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艺术就像僵尸一样没有生命力。“道”是什么呢?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换而言之:道者,自然也。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别具特色的一种。姑且不论太极拳创生于何时何地何人,纵使太极拳再别具特色,它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之下,具备中罔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道”。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中国的‘和’与‘中’是联系在一起的,和即中和。所谓‘中’,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相反的东西,并把这些多样的或相反的东西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概论》)即“中庸之道”,用佛教说法叫“圆融无碍”、“五百罗汉岂能一面、三干揭谛怎能一身”,《论语》里则说:“君子和而不同”。在这里肯定了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的一切,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太极拳也必然是多样性的统一: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即使是一师所传,练出的太极拳也必然有所不同,即由初步的“拳与性和”到终极的“拳与道合”,必然是多样性的,但同时又都遵循太极拳的拳理,所以又是统一的。
中庸之道,在太极拳里表现为“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太极拳统一和不统一都是极端,显然都是不正确的,反过来,既统一、又不统一:统一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不统一的是太极拳的具体练法,包括哪家哪派、多少招式、先后顺序、手脚的位置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的另一种表述是“天趣自然”——合道,“自然”虽然有春夏秋冬的总体规律,而每一天又都是在不断变化、各具特色、独一无二的。
唐代书僧亚栖《论书》日:“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谁愿意做“拳奴”?
中医学金元四大家各具学说且互相多有矛盾之处,却都是一代大医!中医治病,讲的是同病异冶、异病同治,并且随着治疗的进展随时修正药方,绝没有一方冶百病之说。陈、杨、武、吴、孙诸宗诸派太极拳各具特色,但都是中罔太极拳。
清代名医傅山书剑双绝,有傅山拳法传世,实是一种早期的太极拳,他在《霜红龛集·字训》里说“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次,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神不至而笔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地。吾复何言,盖难言之。”这里的“天”是“自然”、是“道”,说的虽然是书法艺术,太极拳又何尝不是如此?王羲之《兰亭序》每一个“之”字都各具神采,绝无雷同,才是千古书圣!如今电脑上打出的标准字能说是艺术吗?完全统一的的太极拳,还有何“天趣自然”可言?画家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太极拳又如何不是这样呢?
如果所有的舞蹈都统一成一个模样,那谁还会买票去欣赏呢?如果所有的建筑物都统一成一个规模样式,我们还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第二,从太极拳本身看太极拳的统一。
太极拳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代道士修炼内功,在自然无为状态下产生天人交感即能量交换,从而产生一些自发性调理身体的动作,这些动作是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出现的动作也不会完全相同。后来由于一些学人很难进入自然无为的状态,一些前辈就将那些自发性动作中比较典型的教给他们模仿,以期能由后天返先天而进入自然无为的状态。另一种说法是太极拳是吸收了当时众多武术之长而创编的。从现在的太极拳的动作招式上看,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同时又都是不全面的。太极拳的源头应是古代道士的内功修炼,然而在流传过程中,一定有人将武术的精华动作加入其中,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如果能达到返先天的境地,还有什么标准套路拳架呢?
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都是有针对性的调理身体的动作,比如玉女穿梭是调理心经为主。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调理,而不能要求病人按方生病。
从现在的太极拳套路看,以杨氏太极拳为例,不论是85式、103式、还是108式,都是最基本的三十六、七个招式的不同排列组合,某些招式多一次或少一次重复而已!究其实,一是编排者惯用的招法反复练习,二是在告诉我们:任何两个招式都是可以自由顺接的,如果时间、体力允许,是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的,所谓:“长拳者如长汀大海滔滔不绝也。”杨家老谱的《八五十三势长拳解》写到:“自己用功,一式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绝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摧也!”这大概就是传统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吧!至于现在所谓的传统套路,都是上世纪初拳家们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以谋生的教学之需而同定下来的指月的手指!后人不明就里而将其奉为玉律金科,实是可悲!今人又提出要统一太极拳套路,不知是无知还是别有用心呢?杨澄浦前辈的拳架当然是好,但那是适应了杨先生个体特征的拳架,却一定不适合于所有的人。如果把太极拳统一成杨先生的拳架,这个拳架就成了“革命现代样板戏”。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那八出样板戏!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顺应自然规律——合道,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金庸先生在《吴家太极拳·跋》中这样写道“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平和冲淡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头脑中时时存在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在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练不到这境界吧。”金庸先生是小说家,不是武术家,但是在这里却道出了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当然,好的东西是有次第的,初级阶段的太极拳还是要练习“拳脚功夫”的,但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练习太极拳的“拳脚功夫”,那就可悲了。如果接近了这“平和冲淡”的人生境界,太极拳的拳架与套路还有必要统一吗?
不可否认,现在的太极拳是五花八门,不只是套路多样,练法更是千奇百怪,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的成长是有过程的,杨澄浦先生早期、中期、晚期的拳架不也是大有不同吗?要求一个初学者达到多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漫山遍野的爬山大军,走在半路上的人总是大多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太极拳的理论要统一,拳架、套路不能也没必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