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课程分显性和隐性,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即师长课程,应属隐性课程。语文教师师长课程的魅力在于“师”和“长”,应该是语文教师言传身教的平台。语文教师师长课程应以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为准绳,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之火,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师长课程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阅读和写作的支架,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关键词:语文 课程 师长课程
“教师即课程”,是美国课程学者施瓦布在他的实践性课程理论中提出的观点。这一理论的价值在于,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课程知识的消费者,而是新课程理念下创造、生成知识的主导者,教师从课程之外进入课程,与课程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语文教师师长课程是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本着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充分认识及重要性理解的前提下,对语文教师素养与能力等要素赋予新的意義,就是指语文教师在学科课程具体构思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视界,将自己的人格魅力、价值取向、教学智慧和师生关系等,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中。因此,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课程的开发者,而且也是课程的重要元素,是课程的条件性和素材性的融合统一。
一、语文教师师长课程的魅力在于“师”和“长”
语文教师师长课程的魅力在于“师”和“长”,应该是语文教师言传身教的平台。
刚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的于漪老师,在接受《人民教育》记者采访时指出,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必须紧扣你的知识传授、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同时播撒做人的良知。而且,播撒做人的良知,讲大道理没有用。精神世界建设就是靠“水滴石穿”一点一点建设,真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果有这样一个精神世界的建设,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工作岗位在国内还是国外,走到哪里都有一颗爱国心,知道“这是你的祖国”,知道“根在哪里,走向何方”。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忘了某个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的具体的知识,但我们还能够清晰记得他的上课风格,或是激情澎湃,或是悠游不迫,或是诗意盎然,或是严谨务实。从一般意义来说,每一个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启示,用自身的行为举止帮助学生培养“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是语文课堂的作用之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语文教师来说,言传身教,就要求自身要有着扎实深厚的语文素养。课堂上,教师要追求优美流畅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的教学设计;在课下,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出经入史,博通古今。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对学生错误的宽容,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用文学的清泉去浇灌学生正在成长中的心灵。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把自身的语文素养展现出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课堂上“我就是语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自豪地定位:“我就是课程”!
二、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应是语文师长课程的准绳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每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无论是走近自然,与山水相亲,还是阅读经典,与古圣先贤交流,都是在培育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呢?
归根结底,需要语文教师有超出学科本位的教书育人的教育信仰、融合创新的信息素养以及独具一格的创新素养。
因为,语文教师的师长课程,要求教师既有上位的课程设计能力,也要有下位的课程执行能力,倡导老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教材的引导者、设计者,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状况,来合理处理教材。
对语文课堂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内容和风格。如果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无所不包,则课堂上必然是不断地灌输和传授;如果认为它可有可无,则课堂上必然是松散无序,空无一物。
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作用,我们既不能大包大揽,认为有了语文课堂的学习,就能全面完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也不能妄自菲薄,认为语文课堂的学习没有用处,可有可无。我认为,如果把学生的整个语文素养比做一原熊熊燃烧的大火,那么语文课堂学习的任务就是点燃这把大火,且使之愈烧愈旺。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课堂上的努力和课下的用功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基于此,延续上文的比喻,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作用即在于点火和鼓风,语文教师的课堂任务即在于点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火并鼓吹之。
有了这一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在语文课堂上,有些问题是原则性的,应该追根究底,紧抓不放;有些问题则是灵活性的,可以写意式地去对待它。对于前者,我们当然能够认可,而对于后者,则非议甚多,可能会觉得它不够严谨。如果我们从语文学习应该培养兴趣的宏观视角来看,后者不仅是允许的,而且应该得到鼓励。因为一堂语文课,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作详细地解析。而且,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后“补白”,这本身就是语文课堂的目的,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提供学习支架,应是语文师长课程的主要践行方式
提供学习支架,应是语文师长课程的主要践行方式。支架式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主要教学方法,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固有知识为基础,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的超级链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主知识建构形式,是每个人在自己“最近区域上的最大发展”。因此,不论是从教师的课程开发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即课程”理念的主要践行方式。 《六国论》作为一篇经典散文,要想上出新意很不容易。不能仅仅满足于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即对文言文的文字、文章结构技巧方面,我总感觉文言文还是应该有浓郁的文学气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还是不应该和文字、文章的教学相剥离的。一篇文言文应该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位一体的综合体,教学中应该是同步进行而不应该有先后之分,因为它们几个方面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关系。
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高效?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当作统一体来教,让学生把一篇文章当成一个统一体来学。一堂课不宜人为切分步骤,文学、文化是宏观背景也是教学目的,文字是手段,文章是载体。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语文教师师长课程的实践意义在于给学生提供阅读与写作的支架。语文课堂教学的范本作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侧重于程序,即使是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作深入的探究,其主要目的也不在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重在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对文学作品做精深的阅读,因为这样做有助于我们获得更深的感悟。例如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强调“多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不厌其烦地去读课文。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这样做很浪费时间,或是担心学生学不到具体的东西。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样做既是帮助学生阅读具体的某一篇文章,而且这种教学设计本身也是在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多读的道理。或者我们要告诉学生阅读文本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按照这种模式去构建课堂学习的体系。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要强调积累材料的重要性,就可以选取一些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教师不必分条列举材料的作用,文章本身就在示范着这一方法对写作的有效性。
认识了语文课堂的范本作用,我们课堂教学的视野就不会仅仅落在具体的微观的知识点上,而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目标上。相应的,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更多的是考虑到提供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而不仅仅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这样做,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后者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语文教师师长课程的正向价值无需赘言,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小觑。
传统的课程是“防教师”的课程,局限于管理操控,剥夺教师主体的积极性、参与性。因此有人说,辩证地来看,教师或许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和阻力。另外,作为教师师长课程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专业学养、涉猎视野、人格魅力等参差不齐。当然,最重要的是,有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规范的校本课程,教师师长课程没有严谨规范的课程评价,课程的规范意义、教育意义需要提升。
当然,学校如能在适切的课程理论和落地的课程政策方面给予教师引导,语文教师必能在课程与学生、普适知识与个性知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文本课程与师长课程之间自由的行走。
参考文献:
[1]施瓦布著, 郭元祥,乔翠兰译.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余慧娟, 任国平.办教育要明晰“根在哪里,走向何方”[J].人民教育,2018,24.
[4]杨九俊.“教师即课程”的生动实践[J].人民教育,2016,13.
責任编辑:丁 蔚
关键词:语文 课程 师长课程
“教师即课程”,是美国课程学者施瓦布在他的实践性课程理论中提出的观点。这一理论的价值在于,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课程知识的消费者,而是新课程理念下创造、生成知识的主导者,教师从课程之外进入课程,与课程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语文教师师长课程是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本着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充分认识及重要性理解的前提下,对语文教师素养与能力等要素赋予新的意義,就是指语文教师在学科课程具体构思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视界,将自己的人格魅力、价值取向、教学智慧和师生关系等,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中。因此,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课程的开发者,而且也是课程的重要元素,是课程的条件性和素材性的融合统一。
一、语文教师师长课程的魅力在于“师”和“长”
语文教师师长课程的魅力在于“师”和“长”,应该是语文教师言传身教的平台。
刚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的于漪老师,在接受《人民教育》记者采访时指出,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必须紧扣你的知识传授、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同时播撒做人的良知。而且,播撒做人的良知,讲大道理没有用。精神世界建设就是靠“水滴石穿”一点一点建设,真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如果有这样一个精神世界的建设,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工作岗位在国内还是国外,走到哪里都有一颗爱国心,知道“这是你的祖国”,知道“根在哪里,走向何方”。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忘了某个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的具体的知识,但我们还能够清晰记得他的上课风格,或是激情澎湃,或是悠游不迫,或是诗意盎然,或是严谨务实。从一般意义来说,每一个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启示,用自身的行为举止帮助学生培养“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是语文课堂的作用之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语文教师来说,言传身教,就要求自身要有着扎实深厚的语文素养。课堂上,教师要追求优美流畅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的教学设计;在课下,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出经入史,博通古今。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对学生错误的宽容,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用文学的清泉去浇灌学生正在成长中的心灵。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把自身的语文素养展现出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课堂上“我就是语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自豪地定位:“我就是课程”!
二、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应是语文师长课程的准绳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每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无论是走近自然,与山水相亲,还是阅读经典,与古圣先贤交流,都是在培育自己的语文素养。那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呢?
归根结底,需要语文教师有超出学科本位的教书育人的教育信仰、融合创新的信息素养以及独具一格的创新素养。
因为,语文教师的师长课程,要求教师既有上位的课程设计能力,也要有下位的课程执行能力,倡导老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教材的引导者、设计者,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状况,来合理处理教材。
对语文课堂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内容和风格。如果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无所不包,则课堂上必然是不断地灌输和传授;如果认为它可有可无,则课堂上必然是松散无序,空无一物。
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作用,我们既不能大包大揽,认为有了语文课堂的学习,就能全面完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也不能妄自菲薄,认为语文课堂的学习没有用处,可有可无。我认为,如果把学生的整个语文素养比做一原熊熊燃烧的大火,那么语文课堂学习的任务就是点燃这把大火,且使之愈烧愈旺。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课堂上的努力和课下的用功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基于此,延续上文的比喻,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作用即在于点火和鼓风,语文教师的课堂任务即在于点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火并鼓吹之。
有了这一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在语文课堂上,有些问题是原则性的,应该追根究底,紧抓不放;有些问题则是灵活性的,可以写意式地去对待它。对于前者,我们当然能够认可,而对于后者,则非议甚多,可能会觉得它不够严谨。如果我们从语文学习应该培养兴趣的宏观视角来看,后者不仅是允许的,而且应该得到鼓励。因为一堂语文课,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作详细地解析。而且,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后“补白”,这本身就是语文课堂的目的,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提供学习支架,应是语文师长课程的主要践行方式
提供学习支架,应是语文师长课程的主要践行方式。支架式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主要教学方法,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固有知识为基础,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的超级链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主知识建构形式,是每个人在自己“最近区域上的最大发展”。因此,不论是从教师的课程开发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即课程”理念的主要践行方式。 《六国论》作为一篇经典散文,要想上出新意很不容易。不能仅仅满足于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即对文言文的文字、文章结构技巧方面,我总感觉文言文还是应该有浓郁的文学气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还是不应该和文字、文章的教学相剥离的。一篇文言文应该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位一体的综合体,教学中应该是同步进行而不应该有先后之分,因为它们几个方面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关系。
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高效?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当作统一体来教,让学生把一篇文章当成一个统一体来学。一堂课不宜人为切分步骤,文学、文化是宏观背景也是教学目的,文字是手段,文章是载体。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语文教师师长课程的实践意义在于给学生提供阅读与写作的支架。语文课堂教学的范本作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侧重于程序,即使是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作深入的探究,其主要目的也不在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重在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对文学作品做精深的阅读,因为这样做有助于我们获得更深的感悟。例如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强调“多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不厌其烦地去读课文。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这样做很浪费时间,或是担心学生学不到具体的东西。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样做既是帮助学生阅读具体的某一篇文章,而且这种教学设计本身也是在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多读的道理。或者我们要告诉学生阅读文本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按照这种模式去构建课堂学习的体系。在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要强调积累材料的重要性,就可以选取一些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教师不必分条列举材料的作用,文章本身就在示范着这一方法对写作的有效性。
认识了语文课堂的范本作用,我们课堂教学的视野就不会仅仅落在具体的微观的知识点上,而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目标上。相应的,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更多的是考虑到提供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而不仅仅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这样做,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后者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语文教师师长课程的正向价值无需赘言,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小觑。
传统的课程是“防教师”的课程,局限于管理操控,剥夺教师主体的积极性、参与性。因此有人说,辩证地来看,教师或许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和阻力。另外,作为教师师长课程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专业学养、涉猎视野、人格魅力等参差不齐。当然,最重要的是,有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规范的校本课程,教师师长课程没有严谨规范的课程评价,课程的规范意义、教育意义需要提升。
当然,学校如能在适切的课程理论和落地的课程政策方面给予教师引导,语文教师必能在课程与学生、普适知识与个性知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文本课程与师长课程之间自由的行走。
参考文献:
[1]施瓦布著, 郭元祥,乔翠兰译.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余慧娟, 任国平.办教育要明晰“根在哪里,走向何方”[J].人民教育,2018,24.
[4]杨九俊.“教师即课程”的生动实践[J].人民教育,2016,13.
責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