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票”,青岛演出市场的软肋?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890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的旖旎风光折服了无数中外游客,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是享誉中国的“帆船之都”、“影视之城”、“音乐之岛”,这里走出了无数的演艺明星。然而,长久以来,青岛的演出市场却让圈内人士望而却步,“每演必赔”的名声让青岛的演出市场“有价无市”。青岛人看演出习惯要票似乎是青岛演出市场的“潜规则”,很多青岛人宁可花上几倍于票价的钱请客要一张票,也不愿意掏钱买票。在青岛人看来,“哥要的不是票,是面子!”于是,“要面子”的青岛人把青岛变成了中国演出风险最大的城市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尤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青岛的演出市场也在悄然变脸。本刊邀请了几位嘉宾,从不同角度、不同年代、不同视角,为读者讲述青岛演出市场的“票子”和“面子”,或许能为要在青岛演出市场上一展身手的演出商们带来一些启示。
  
   For a long time, the performance market of Qingdao has burdened with the bad reputation of "performances certain to make a loss". People in Qingdao always want to get free tickets for the performances. It seems to be the "implicit rule" in performance market in Qingdao. For most citizens of Qingdao, having free tickets means they have some privileges.
   With the progress of market economy especially the cultural system reform, the performance market has changed. We invited some honored guests to talk about the "tickets" and the "privileges"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nd different ages. Maybe they can bring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performance businessmen who want to try their hand at the performance market of Qingdao.
  
  王臻:炫耀的习惯
   海外的朋友夫妇来青岛,想送上一份让其高兴的礼物,想来想去不知送什么合适。吃的用的,人家不缺不说,比咱的可能还要好。正犯愁突然想起,恰好有场交响音乐会,便请他们前往。
  朋友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地感谢我们破费为他们买票。我们也实在,告诉他们票是要的,不花钱。听了此话他们很吃惊:怎么会有此等好事呢?
  看演出要票不买票,这是青岛人的一大特色。
  记得文革之前,母亲经常在周末时带我们弟兄去戏院看戏。当时住在台东,戏院只有一家,叫光陆戏院。《江姐》、《红珊瑚》、《沙家浜》等,都是在这个戏院看的。票分甲乙丙级,级别不同价位不一。孩子可以不买正规票,进门时补票,但无座,只能与大人挤在一起。入场必须凭票,连认识戏院的人都不行。母亲的一位老友就住在戏院旁边,与戏院的人很熟。戏院有时没有开水喝,还跑到她家烧水,但真要进戏院看戏,没票也不行。
  文革后,最先出现的赠票是红小兵、红卫兵及造反派文艺演出队的各种演出。票一般是油印的,盖一个单位的图章,有的写着排号,有的没有。票大都通过各级造反组织发放。有的时候也会流失到普通群众手里。因为造反派也有七大姑八大姨,送上两张文艺演出票在当时也算是不大不小的礼物。
  后来随着造反派淡出,各种不正规的演出逐步消失了,样板戏成了舞台的主流。
  样板戏的票卖过,但并不景气。一是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戏,人们早没了新鲜感;二是样板戏基本家喻户晓,人人会唱,何必再到剧院去消磨时光,所以那年代是形势所迫,不送票就得空场子。
  改革开放,文艺舞台好戏连台。但遗憾的是票房并不红火。一边人们对不断涌来的中西艺术喝彩、叫好,一边却舍不得掏腰包走进剧场。
  只要媒体披露有好演出,电话、短信立时忙碌起来。调动一切可以帮上忙的关系,打通可以打通的所有关节,施展各种能够达到目的的手段,就为了一张免费票。
  想想真的大可不必。有那种功夫,花那种气力,动那种脑子,还不如咬牙掏一下自己的腰包。有时就是一包香烟钱,或者一瓶葡萄酒钱。戒一次烟,免一回酒,少去一次桑拿,少吼一次KTV,演出票就OK了。然而在要票这件事上,我们的许多人很执着,很偏激,甚至很令人不解。
  任何事情一旦转化成了习惯,往往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票,印制得再精美,只是一纸凭据。然而在许多人眼里,却是能力、人脉、实力、特权的象征。别人得不到,自己却可以拥有。这本身就是一种炫耀。有了这种荒唐而可笑的意识,谁还会去主动买票?
  要了票去看,不虚一番努力,还情有可原。但往往许多人票到手,却在演出时走进了酒场或者“移情别恋”干别的去了。剧院里经常出现空座一片,让演出者心凉,祸首就是那些攥着票而不珍惜者。
  其实真正爱好艺术的人不会在意买票。我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听过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座无虚席。有几百元的坐票,也有十几块钱的站票。穷的站着,富的坐着,但目的都一致:欣赏艺术,享受人生。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达到这种境界,要票的习惯或许就会永远走进历史博物馆了。
  
  黄港:挑战“不赠票”
   大概是受文革遗风的影响,以往都是组织大家看演出,人们也习惯了要票。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文化艺术产品已经进入商业时代,人们观看演出,理应付费,但人们“要票”的习惯还至今存在,特别是青岛。作为率先改企的专业院团领导,我经常被“要票”电话所困扰,要走市场,不能给票,而社会风气又是如此。
  2009年的《蔚蓝青岛》,演出时间长,整整一个半月的旅游旺季,每场1000多张票,职工、社会朋友都来要。“演员要票”似乎成了惯例,“自己演的戏,请父母、亲戚朋友来看”,听起来无可厚非。可把演出作为剧团生产的商品,恐怕就行不通了。试问,酒厂职工家里来客人了可以拿单位的酒回去吗?做点心的过“八月十五”拿两盒月饼回家行吗?答案不言而喻。
  记得《蔚蓝青岛》合成首演时,很多年轻的演员叫来了父母,全被我们的工作人员挡在门外,经过说服教育,这些职工家属非常支持理解地回去了。社会上的朋友、各行业的领导来要票,听了我们的解释,都能够理解。但是,当“大幕”拉开时,一千多人的座位只有二、三百名观众,空荡荡的,说什么的都有:“没有观众,为什么不让家属来”、“这样空着,场子多冷”……连续三天,观众始终不上座,我当时站在剧场门口,望眼欲穿,心里开始彷徨,“是发票追求场面的热烈,还是坚持不赠票”,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第四天场面“回暖”,我可能真的就要开始赠票“赚人气”了。第四天开始,观众每天一至二百人的增幅,当江苏游客乘着旅游大巴观看演出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们维护市场、不赠票的行动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前来观看《蔚蓝青岛》,就是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领导买票邀请的。《蔚蓝青岛》在旅游旺季共演了40场,收入近200万元,上座率达七、八成。我们第一次尝到了闯市场的喜悦。
  2010年1月底,我们推出了《邓丽君金曲演唱会》,作为完全商业化运作的演出,找准市场定位,进行了商业包装和舆论宣传,很快就变成了娱乐焦点,而“要票”电话也是接踵而来。对此,公司做出明确规定:演出市场正处于艰难的培育期,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大家维护,坚决不赠票,演职员一律不准将外人带入剧场,后台到点锁门。在“邓丽君”演唱会期间,我的父亲要看演出,我自己出钱买票,这对全院演职员影响很大,再没有来要票的,大家都是自觉地为朋友和家人购票。
  “不赠票”也让票贩子急了眼。在《邓丽君金曲演唱会》期间,这些票贩子从演出装台开始就徘徊在会堂周围,始终不死心。据他们自己人说:“连‘蔡琴’来了都能弄到票,我就不信,青岛歌舞团的演出还能弄不到票?”他们见了观众就要票,眼看演出开始了也没得逞。票贩子急了眼,组织部分没买到票的观众围堵后台看门师傅,硬闯进去50多个,还有手持假工作证企图蒙混进场的。第二场演出,我们请了5位公安加强保卫。“黄牛”们居然袭击售票员去抢票房,幸亏及时得到营救,没有造成人员损伤。《邓丽君金曲演唱会》连演3场,收入30万元,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从赠票到卖票,这是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记得我到北京观看演出时,曾请朋友弄票,北京的朋友都很诧异,告诉我“看演出需要掏钱买票”。正所谓:潜移默化中,习惯成自然。我们一定会在坚持不赠票的道路上走下去,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建钢:青岛演出市场的好戏即将上演
   算起来,我们在青岛搞演出已经有20多年了,承办了大大小小几百场演出。这20多年间,我们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青岛演出市场的种种变化。
  我们刚起步的时候也是很艰难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00年左右,在青岛举行的演出大多是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那时候流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老百姓手里的演出票大多是企事业单位派发的;但是2000年以后,政府逐渐从商演市场里退了出来,企业团购就成了演艺市场上的主力军,一方面是用来答谢客户,另一方面则是广告回报,这一比例基本上占到了票房的70%左右,个人购票仍然较少。直到2006年之前,我们搞演出,票房上几乎看不到个人购票的观众,但是2006年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曾经对在青岛所做的演出做了一个粗略统计:2000年到2005年间,一场演出的总票房大多由3部分构成,其中个人购买占到30%,企业团购达50%,其他则大多用于招商回报。但是到了2006年以后,全中国的演出市场都发生了变化,青岛也不例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降低商演门槛,演出商有了更多的优惠条件做演出,各地开始了真正的演出市场化操作。个人购买所占的比重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2009年年初《同一首歌》在青岛演出,个人购票数额居然占到了总票房的八成。现如今的青岛已经成了演出商眼中的“香饽饽”,外地演出公司大举“入侵”,而本地文化公司也在摩拳擦掌。
  虽然目前个人购票已经成为了商演主要的票房来源,但仍不足以支撑整场演出的成本投入,也就是说,商演的消费群体仍然处于小众状态,只有少部分人形成了买票看演出的消费习惯。5000个座位,通常只能卖出2000个座位,这其中个人购票占了很大比重。
  青岛人确实有要票看演出的习惯,但是这个习惯不是不能改的。关键要看演出商带来的演出能否真正打动青岛人,让青岛人心甘情愿地掏钱去买票看演出。从一些在青岛相对成功的演出来看,青岛人目前的喜好分为两种类型,要么是国内迅速蹿红的话题人物,如小沈阳;要么是高端大型演出,如《同一首歌》,均会让他们从口袋里掏出钱来,此外还有一部分专业性演出,也有一定的市场。
   商演就像开饭馆,越多越赚钱。从演出市场的规律来看,个人票房从无到有,到现在井喷式增长,只用了三五年的时间,青岛只不过是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滞后了两三年。据此预测,青岛演出市场将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井喷”。也就是说,只需用两三年时间,市民自行掏钱买票看演出将在这个城市成为常态、成为主流。对于一座经济总量排名在全国前10位的城市而言,文化消费的“水涨船高”将是必然规律。
其他文献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青岛天泰英凌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奥帆赛。由于北京奥运会后国际帆联调整奥运会比赛项目,用同为女子三人艇的伊利奥特级取代了英凌级,为了能够参加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青岛已经正式组建了伊利奥特帆船队,目前,队伍已经结束了在厦门的冬训,返回青岛进行训练。本刊记者近日就伊利奥特帆船队的组建及训练情况,采访了青岛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主任沈滋臣。    “伊利奥特”取代英凌队  2008年奥
期刊
在济南槐苑广场,如果天气好,几乎是每天清晨,人们都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老者在练功。他那老而弥坚的身板、行云流水的招式,引来观者的啧啧赞叹。这位老人,就是被济南市体育总会和济南市形意拳研究会授予“著名形意拳家”,和世界武术联盟授予的“功夫长老”荣誉称号的李静轩先生。  李静轩先生1906年出生于桓台县雅和庄一个农民家庭,为国术形意拳第四代传人,早年系山东国术馆理事。60多年前,李先生即拜形
期刊
青岛最著名的院子,莫过于“劈柴院”。  劈柴院,这个浓缩青岛百年记忆的地方,它既是青岛市井民俗的发源地,也是展现老青岛的“博物馆”。现在,就让我们聚焦百年岛城劈柴院,一起追忆它的前世今生。    劈柴院位于中山路的北段,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其实,劈柴院有个“官方”路名叫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人”字形的江宁路,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
期刊
“吃”,是一种享受,在市南,更是如此。    来自海上的“鲜”宴  青岛人有口福,这里的海鲜四季不断,特别是在春天。从春天开始,蛎虾、虾虎、鲜子、八带等各种各样的海鲜便陆续上市,它们是青岛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水煮的清香、红烧的软嫩、煎炸的酥脆、碳烤的劲道……最新鲜、最美味的海鲜在哪里能吃得到、吃得全?那你一定要来市南来!市南区有一百家“竞争上岗”的餐饮名店,不管大小酒楼,里面的大厨们都有几道拿
期刊
继足球的中超联赛、篮球的CBA联赛,青岛的球迷又可以在家门口欣赏第三项顶级赛事了——停摆8年的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将“添酒回灯重开宴”,青岛啤酒羽毛球俱乐部将与国内其他7家俱乐部一同参与超级联赛的角逐。将傅海峰、杜婧、周文龙、汪鑫这4名当红国手揽入麾下后,青岛啤酒俱乐部主任刘谕对于即将开始的联赛也是雄心勃勃,“我们的目标是保四争三,力争进入联赛三甲。”    显赫一时突然停摆  羽毛球职业联赛其实
期刊
2010年4月29日,北京展览馆剧场座无虚席,当台湾著名歌手潘美辰唱起她的成名作《我想有个家》时,剧场沸腾了,台上台下一起高唱“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如果说20年前潘美辰唱出了人们对“家”的心理需求,那么今天再唱这首歌,百姓感受更深切的,是对“房”的实际需要。  当英国首相布朗疾呼“不能让英国人用9倍的年收入买房”时,两年之前的数据已经告诉我们,中国的房价已经是收入的13倍。而在今
期刊
2010年3月2日,2009—2010克利伯环球帆船赛9条68尺大帆船离开青岛奥帆中心码头,一路东进,驶向美国旧金山,开始了本赛季第五赛段的比赛。青岛籍船员张锋在这一赛段加入到“青岛号”大家庭,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与“青岛号”的船员们经历了6次风暴,3次冰雹,数次强降水,克服了重重困难,总航程达到了5860海里,终于抵达旧金山,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尽管回到青岛已经半个多月了,生活渐渐回复
期刊
2010年4月14日至16日,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27名委员参加的亚洲文化推展联盟委员大会在青岛举行,主要内容是讨论联盟2010年度国际大型会议的地点、议程及联盟章程的修改等事宜。此次会议在青岛举行,对于提升青岛与亚洲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有积极意义,也是青岛对外文化工作向更深层面发展的有利推动。  15日下午,大会专门安排了“青岛与亚洲文化推展座谈会”。中共青岛市委宣传
期刊
大邱市是韩国第三大城市,是韩国6个广域市(相当于直辖市)之一,是庆尚北道道厅所在地,地处首都首尔及第二大城市釜山之间,交通便利,其经济辐射能力远达庆尚南北道和忠清南北道地区,是庆北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及通讯中心。在韩国享有“纤维第一城”和“苹果城市”的美称。    大邱市历史悠久,史学家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大邱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青铜器时代作为人类聚居区保有较为先进的青
期刊
2009年10月底,青岛实验剧场在市北区一处倒闭的歌厅演出场所的旧址上立起了招牌,并以一台北京戏逍堂原创的都市爱情题材小剧场话剧《有多少爱可以胡来》高调开张;一周后,青岛话剧院放出消息:将重新集聚优势资源,效仿上海的“项目制作人制度”,从年末开始上演不同类型的小剧场话剧剧目。此时距离青话推出首个小剧场话剧演出季已经过去了6年。    在青岛做话剧是“胡来”?  “朋友们都认为我这里出了毛病。”纪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