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在电信市场活跃一时的小灵通将在今年内彻底退出市场。我国小灵通自1997年开始发展,目前仍有近2381.7万个用户,而这一技术将于2011年画上句号。
流星划过天际时,璀璨夺目,但仅是这刹那的光辉,也足以让人铭记。就像流星一样,很多电子产品也是如此。比如风靡一时的大哥大、BP机,抑或是如今面临悲情退市的小灵通。
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小灵通用户累计减少481.5万户,总数达2381.7万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底的9.7%下降到8.2%。
小灵通的退市,早已在进行中。2009年2月,工信部发出通知要求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小灵通的清频退网工作。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已在各地针对小灵通用户推出了一系列转网优惠政策,已保证在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
小灵通曾有辉煌的历史
无线市话俗称小灵通,它采用微蜂窝技术,将市话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使固定电话也可以像手机那样随身携带。只要是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就可以像手机那样使用。
而小灵通的诞生也极富传奇色彩。可以说,它是几方博弈的产物。信息产业部前部长吴基传曾明确表示“用小灵通组网等于非得把自行车开成奔驰车的速度,不但做不到,而且是违反科学规律的。”
但在信息产业部千方百计阻挠小灵通发展的同时,移动手机的资费却迟迟不肯下调。在当时一些人眼中,手机资费的下降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居高不下的手机资费,使不少低端用户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固网业务缺乏增长点的情况下,它们只得另辟蹊径,所以把大力推广小灵通作为自己完成业绩考核的主要手段。
虽然小灵通是在夹缝中横空出世的,但它凭着超低辐射、话费经济、使用灵活等诸多特点,自1998年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正式开通后,小灵通就迅速抢占了部分市场,用户人数最多时曾超过1亿,如果按每个用户每月话费将近50元来计算,运营商从这部分业务获得的年收入将达500亿。
技术缺陷难逃退市命运
但是对于小灵通来说,它虽然长得很像移动手机,并且深受人喜爱,但说到底,小灵通的本质还是一种无线接入技术。它并不像TD-SCDMA一样,是国际电联确认的新型移动通信技术,而且小灵通也有着技术的硬伤。
“小灵通有内在的技术缺陷,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反对小灵通的上市。”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教授阚凯力直言不讳地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小灵通基站的覆盖半径只有移动基站的1/10甚至1%,它的覆盖面积更是大大小于移动基站。 所以,要达到几千个移动基站就能够覆盖的面积,小灵通则要建立上百万个基站。而且当用户集中时,小灵通的基站就会被阻塞,相邻仅几百米的空闲基站也不能分担。为了避免阻塞,每个小灵通基站就必须预留大量的冗余容量,而这也将导致网络成本的进一步扩大。而反观移动基站,用户无论在什么地点集中,都不会发生阻塞。
而且小灵通退市,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小灵通挡了别人的道。阚凯力说,小灵通所占用的1900-1920MHz频段,本来就是留给TD-SCDMA使用的3G号段。TD-SCDMA是中国移动所拥有的3G技术。为了确保TD-SCDMA系统不受干扰,小灵通的退市只是早晚的问题。就像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陈如明表示的,“频段从来不属于谁,小灵通在某一时段也作了它应有的贡献,但目前频段要给3G推动TD的建设。”
退网道路一波三折
在工信部发布小灵通的退网通知后,小灵通业务逐渐萎缩。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全国小灵通用户月均减少130万户,2011年1到2月份共减少173万户。但是即便是按照这个速度,到今年年底依然会有 1700万左右的小灵通用户没有退网。
一方面,是工信部强大的清退决心。而另一方面,却是小灵通忠实消费者的抵制。在小灵通退市令发出之后,甚至有专门拒绝退网的小灵通“钉子户”出现。小灵通的资费优势明显让很多用户不愿放弃。
其次,小灵通用户转至移动网络,首先需要购买新手机,一些小灵通用户也并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如何彻底清退小灵通用户,这成为摆在运营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在小灵通上市之初就极力反对的阚凯力,在清退的问题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来,“既然已经铺开了,也培养起了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小灵通的使用。”而且以往建立起的所有和小灵通的相关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属于国有资产,这些花费不菲的资产不应该就这么白白浪费掉。
在很多人看来,小灵通退网背后最为坚定的理由,其实是要为TD让路。“为它让路可以,但是现在TD发展得并不好,业务量严重不足,大量的频段都在闲置。”在阚凯力看来,等到TD业务真正发展壮大时,小灵通再退市也不迟。
不管怎样,出身草莽的小灵通,始终敌不过“自主知识产权”光环护身的TD-SCDMA。小灵通的消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流星划过天际时,璀璨夺目,但仅是这刹那的光辉,也足以让人铭记。就像流星一样,很多电子产品也是如此。比如风靡一时的大哥大、BP机,抑或是如今面临悲情退市的小灵通。
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小灵通用户累计减少481.5万户,总数达2381.7万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底的9.7%下降到8.2%。
小灵通的退市,早已在进行中。2009年2月,工信部发出通知要求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小灵通的清频退网工作。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已在各地针对小灵通用户推出了一系列转网优惠政策,已保证在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
小灵通曾有辉煌的历史
无线市话俗称小灵通,它采用微蜂窝技术,将市话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使固定电话也可以像手机那样随身携带。只要是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就可以像手机那样使用。
而小灵通的诞生也极富传奇色彩。可以说,它是几方博弈的产物。信息产业部前部长吴基传曾明确表示“用小灵通组网等于非得把自行车开成奔驰车的速度,不但做不到,而且是违反科学规律的。”
但在信息产业部千方百计阻挠小灵通发展的同时,移动手机的资费却迟迟不肯下调。在当时一些人眼中,手机资费的下降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居高不下的手机资费,使不少低端用户对移动通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固网业务缺乏增长点的情况下,它们只得另辟蹊径,所以把大力推广小灵通作为自己完成业绩考核的主要手段。
虽然小灵通是在夹缝中横空出世的,但它凭着超低辐射、话费经济、使用灵活等诸多特点,自1998年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正式开通后,小灵通就迅速抢占了部分市场,用户人数最多时曾超过1亿,如果按每个用户每月话费将近50元来计算,运营商从这部分业务获得的年收入将达500亿。
技术缺陷难逃退市命运
但是对于小灵通来说,它虽然长得很像移动手机,并且深受人喜爱,但说到底,小灵通的本质还是一种无线接入技术。它并不像TD-SCDMA一样,是国际电联确认的新型移动通信技术,而且小灵通也有着技术的硬伤。
“小灵通有内在的技术缺陷,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反对小灵通的上市。”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教授阚凯力直言不讳地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小灵通基站的覆盖半径只有移动基站的1/10甚至1%,它的覆盖面积更是大大小于移动基站。 所以,要达到几千个移动基站就能够覆盖的面积,小灵通则要建立上百万个基站。而且当用户集中时,小灵通的基站就会被阻塞,相邻仅几百米的空闲基站也不能分担。为了避免阻塞,每个小灵通基站就必须预留大量的冗余容量,而这也将导致网络成本的进一步扩大。而反观移动基站,用户无论在什么地点集中,都不会发生阻塞。
而且小灵通退市,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小灵通挡了别人的道。阚凯力说,小灵通所占用的1900-1920MHz频段,本来就是留给TD-SCDMA使用的3G号段。TD-SCDMA是中国移动所拥有的3G技术。为了确保TD-SCDMA系统不受干扰,小灵通的退市只是早晚的问题。就像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陈如明表示的,“频段从来不属于谁,小灵通在某一时段也作了它应有的贡献,但目前频段要给3G推动TD的建设。”
退网道路一波三折
在工信部发布小灵通的退网通知后,小灵通业务逐渐萎缩。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全国小灵通用户月均减少130万户,2011年1到2月份共减少173万户。但是即便是按照这个速度,到今年年底依然会有 1700万左右的小灵通用户没有退网。
一方面,是工信部强大的清退决心。而另一方面,却是小灵通忠实消费者的抵制。在小灵通退市令发出之后,甚至有专门拒绝退网的小灵通“钉子户”出现。小灵通的资费优势明显让很多用户不愿放弃。
其次,小灵通用户转至移动网络,首先需要购买新手机,一些小灵通用户也并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如何彻底清退小灵通用户,这成为摆在运营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在小灵通上市之初就极力反对的阚凯力,在清退的问题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来,“既然已经铺开了,也培养起了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小灵通的使用。”而且以往建立起的所有和小灵通的相关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属于国有资产,这些花费不菲的资产不应该就这么白白浪费掉。
在很多人看来,小灵通退网背后最为坚定的理由,其实是要为TD让路。“为它让路可以,但是现在TD发展得并不好,业务量严重不足,大量的频段都在闲置。”在阚凯力看来,等到TD业务真正发展壮大时,小灵通再退市也不迟。
不管怎样,出身草莽的小灵通,始终敌不过“自主知识产权”光环护身的TD-SCDMA。小灵通的消亡,只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