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现阶段关注的重点性问题就是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小学生这项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意识、应用能力、思维意识等各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通过构建数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坚持实施因材施教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单纯指小学生在答题时会套用公式得出正确答案,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这项能力,引导学生对自身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并对此展开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反复锤炼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思考问题创设相应的情景,提供一定的便利,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以及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
一、构建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思维意识的形成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的产生和发现能够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精神,生活中是发现问题的最好情境,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展开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情境中结合生活发现问题,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类问题。小学数学的教材当中其实有很多适合学生思考和观察的素材内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素材内容的整合,创编一些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问题,在反复的情景模拟当中,学生就可以形成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主动从数学的各种角度去针对问题提出想法,而且生活化的场景通常是学生最熟悉的场景,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关键信息的提取,进而找出问题的答案[1]。
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你知道吗?五套人民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人民币,教师可以找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展示给学生看,并且与学生一同模拟去商店购物的场景,基于这样一个场景,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些生活物品,并在旁边备注价格,随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果文文同学买了一只铅笔和一块橡皮,那么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一支圆规之后需要找零多少给你?”“同学们,老师用30元买了一把直尺和一支圆珠笔之后还剩多少钱?”等等,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人民币产生兴趣,并且积极寻找办法去解决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够在这个情景模拟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并且还顺便锻炼了小学生的数字运算能力,让小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小问题,使得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得到充分提升。
二、为小学生提供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机会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实践当中真正上手试一试,才能够更好的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数学推理、数学实验、数学观察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其实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本身就是发现、提问、分析、解决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这个所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仅仅只是解决教材中给出的一些数学例题或者课后练习题,还要求小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进一步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的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特性,要通过一些实践性的锻炼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激励,主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知识,从而形成严密的数学思维。其实在数学的学习当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思考难度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较为直观的道具或者材料给学生做演示,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感受和动手操作去对这些抽象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答[2]。
例如,在教学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清楚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尺子、剪刀、彩色卡纸等等,让学生小组之间通力合作,利用手边的工具制作平行四边形,然后思考如何才能够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联想到了自己之前学过的其它图形,然后发散思维,有些学生在裁剪的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变成两个三角形,有些学生则认为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小三角形,还有部分学生反其道行之,给平行四边形做了个补丁,让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大长方形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将自己学过的图形与现在的图形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从而更清楚的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三、坚持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思路
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其实不难发现,往往一道题虽然最终答案都是殊途同归,但是过程中卻可以有多种千变万化的解题思路,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想法千差万别,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角度也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不能够在一开始就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一开始就把解题的完整思路全部告诉学生,那样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当在抛出问题后,多听一听学生的想法和思路,也许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并不太严谨,甚至可能会出现很明显的错误,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能够扼杀学生的这种表达天性,一定要认真听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生不同的想法和思维习惯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天性得到保护。比如对于一些内向的学生就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引导学生张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活跃度高的学生就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对于一些敏感的学生就要多一些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照顾,发挥学习的主动性[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重视并进一步关注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际中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更加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坚持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主动的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自发的进行分析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小学生在反复的实践锻炼当中提升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旭.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探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7(11):78-79.
[2]李小红.小学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措施[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6):27-28.
[3]高晓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1(8):17-19.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单纯指小学生在答题时会套用公式得出正确答案,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这项能力,引导学生对自身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并对此展开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反复锤炼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思考问题创设相应的情景,提供一定的便利,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以及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
一、构建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思维意识的形成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的产生和发现能够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精神,生活中是发现问题的最好情境,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展开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情境中结合生活发现问题,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类问题。小学数学的教材当中其实有很多适合学生思考和观察的素材内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素材内容的整合,创编一些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问题,在反复的情景模拟当中,学生就可以形成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主动从数学的各种角度去针对问题提出想法,而且生活化的场景通常是学生最熟悉的场景,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关键信息的提取,进而找出问题的答案[1]。
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你知道吗?五套人民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人民币,教师可以找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展示给学生看,并且与学生一同模拟去商店购物的场景,基于这样一个场景,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些生活物品,并在旁边备注价格,随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果文文同学买了一只铅笔和一块橡皮,那么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一支圆规之后需要找零多少给你?”“同学们,老师用30元买了一把直尺和一支圆珠笔之后还剩多少钱?”等等,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人民币产生兴趣,并且积极寻找办法去解决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够在这个情景模拟的过程中加深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并且还顺便锻炼了小学生的数字运算能力,让小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小问题,使得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得到充分提升。
二、为小学生提供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机会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实践当中真正上手试一试,才能够更好的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数学推理、数学实验、数学观察等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其实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本身就是发现、提问、分析、解决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这个所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仅仅只是解决教材中给出的一些数学例题或者课后练习题,还要求小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进一步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的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特性,要通过一些实践性的锻炼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激励,主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知识,从而形成严密的数学思维。其实在数学的学习当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思考难度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较为直观的道具或者材料给学生做演示,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感受和动手操作去对这些抽象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答[2]。
例如,在教学在教学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清楚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尺子、剪刀、彩色卡纸等等,让学生小组之间通力合作,利用手边的工具制作平行四边形,然后思考如何才能够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联想到了自己之前学过的其它图形,然后发散思维,有些学生在裁剪的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变成两个三角形,有些学生则认为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小三角形,还有部分学生反其道行之,给平行四边形做了个补丁,让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大长方形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将自己学过的图形与现在的图形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从而更清楚的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三、坚持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思路
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其实不难发现,往往一道题虽然最终答案都是殊途同归,但是过程中卻可以有多种千变万化的解题思路,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想法千差万别,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角度也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不能够在一开始就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一开始就把解题的完整思路全部告诉学生,那样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当在抛出问题后,多听一听学生的想法和思路,也许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并不太严谨,甚至可能会出现很明显的错误,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能够扼杀学生的这种表达天性,一定要认真听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生不同的想法和思维习惯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天性得到保护。比如对于一些内向的学生就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引导学生张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活跃度高的学生就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对于一些敏感的学生就要多一些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照顾,发挥学习的主动性[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重视并进一步关注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际中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更加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坚持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主动的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自发的进行分析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小学生在反复的实践锻炼当中提升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旭.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探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7(11):78-79.
[2]李小红.小学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措施[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6):27-28.
[3]高晓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1(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