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学中认为,求知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本文通过分析情感教学的概念,提出几点关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感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感教学
引言: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教育,理论性知识少而涉及到社会、生活、伦理、法律道德等感性内容较多,在教学中需要有效的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
一、情感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的实践行为。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起到一个教学进程的作用,是教育者,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其特殊性是在学生认知的双方都是具有情感活动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理性部分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还有感性部分的情感交流。情感的交流会使学生更加有认同感,也就能够更好的认同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也有必要强化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充分结合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交流的认同感,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此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实现在教学中认知目的和情感目的相和谐。从实践来看,情感教学能够纠正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教学而轻视感性教育的现象,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产生一种共鸣,使得教学更加深入人心,也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1]。
二、情感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触景生情
教学情境就是创造一定的环境场景,使教学融入实际生活,能够使学生有一定的感同身受,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教学体验。这也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在局限于课本的枯燥教学,而是在情感交流中获取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体验,更好的强化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候需要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人数层次,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场合背景,在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常用的场景创设的方法是问题创设法。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答案不是固定的,能够激发学生针对问题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青春萌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写出自己在日常与班级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正常交往中有没有心理中有一些异常的感受。让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写到纸条上,然后由教师抽取几个进行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一起感受纸条中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或许纸条中的内容也就是很多学生都会存在的情况,因此使得学生都有此感触,在情感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时候再加入教材知识的引导,使得学生自己亲身体会教材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样的活动实践,使教学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顾名思义就是将教育寄寓在娱乐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设置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游戏等具有丰富乐趣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活动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根本动力,有教育意义的时间活动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更加深刻的教育体验与教育感悟[2]。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男生女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不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而是进行一个辩论的活动,辩论的主题是,在初中青春期这个青春萌动的时期,男生和女生的正常朋友性质交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由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以观点分为两个小组,然后组内进行讨论,最终进行辩论的活动。通过讨论与辩论活动,学生能够从中认识到初中青春期阶段关于男生与女生之间正常朋友性质的交往的积极意义,以及在交往中需要保持的距离,在情感上的“度”的原则。在活动实践中的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能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了教材内容枯燥的说教式教学体验,更将教育意义融入情感交流中,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三)师生间的良好交流,听取学生内心世界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都快速发育的阶段,心理活动活跃,情绪状态不是很稳定,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更多的时候处于一个情绪敏感的状态,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与教师良好的情感共建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泄与疏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真诚、尊重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深入交流真實想法,学生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教师的信任,也更加愿意与教师进行情感的沟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的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情感交流中产生教材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更好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你内心情感的抒发,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车志敏.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情感教学的几点思考[J].明日风尚,2019(3).
[2]庄显萍.情感教育融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8(7).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感教学
引言: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教育,理论性知识少而涉及到社会、生活、伦理、法律道德等感性内容较多,在教学中需要有效的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
一、情感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的实践行为。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起到一个教学进程的作用,是教育者,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其特殊性是在学生认知的双方都是具有情感活动的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理性部分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还有感性部分的情感交流。情感的交流会使学生更加有认同感,也就能够更好的认同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也有必要强化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充分结合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交流的认同感,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此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实现在教学中认知目的和情感目的相和谐。从实践来看,情感教学能够纠正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教学而轻视感性教育的现象,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产生一种共鸣,使得教学更加深入人心,也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1]。
二、情感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触景生情
教学情境就是创造一定的环境场景,使教学融入实际生活,能够使学生有一定的感同身受,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教学体验。这也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在局限于课本的枯燥教学,而是在情感交流中获取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体验,更好的强化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候需要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人数层次,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场合背景,在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常用的场景创设的方法是问题创设法。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答案不是固定的,能够激发学生针对问题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青春萌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写出自己在日常与班级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正常交往中有没有心理中有一些异常的感受。让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写到纸条上,然后由教师抽取几个进行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一起感受纸条中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或许纸条中的内容也就是很多学生都会存在的情况,因此使得学生都有此感触,在情感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时候再加入教材知识的引导,使得学生自己亲身体会教材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样的活动实践,使教学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顾名思义就是将教育寄寓在娱乐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设置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游戏等具有丰富乐趣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活动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根本动力,有教育意义的时间活动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更加深刻的教育体验与教育感悟[2]。
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男生女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不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而是进行一个辩论的活动,辩论的主题是,在初中青春期这个青春萌动的时期,男生和女生的正常朋友性质交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由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以观点分为两个小组,然后组内进行讨论,最终进行辩论的活动。通过讨论与辩论活动,学生能够从中认识到初中青春期阶段关于男生与女生之间正常朋友性质的交往的积极意义,以及在交往中需要保持的距离,在情感上的“度”的原则。在活动实践中的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能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了教材内容枯燥的说教式教学体验,更将教育意义融入情感交流中,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三)师生间的良好交流,听取学生内心世界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都快速发育的阶段,心理活动活跃,情绪状态不是很稳定,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更多的时候处于一个情绪敏感的状态,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学生与教师良好的情感共建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泄与疏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真诚、尊重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深入交流真實想法,学生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教师的信任,也更加愿意与教师进行情感的沟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的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情感交流中产生教材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更好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你内心情感的抒发,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车志敏.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情感教学的几点思考[J].明日风尚,2019(3).
[2]庄显萍.情感教育融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