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少不了会与学生沟通,可我们经常会抱怨沟通无效。总结一下我们常用的沟通方式:指责埋怨型,强迫规范型,说教啰嗦型。之所以沟通无效,是因为我们在沟通时缺乏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耐心,我们说的话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动,学生内心抗拒,不愿意主动配合,自然沟通效果不如人意。那我们又该如何与学生们沟通呢?使得他们愿意与我们合作呢?
一、做忠实的倾听者,读懂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他们自然会做出好的行为。如何让孩子感受好呢?做孩子最忠实的倾听者,听懂、接受他们的感受。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所表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哦……”“嗯……”“是这样啊……”的话语积极回应他们的感受。有时候肢体动作会比语言更有温度,深情地望着孩子的眼睛,点点头,或是温柔地轻抚孩子的肩膀,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以及尊重,孩子也能够更容易地表达他们所面临的现境。不要担心说出孩子们的感受后使他们更加伤心、难堪,其实他们更需要有人懂他们,与他们共情。
例一:“我今天重重地打了小C同学一拳,老师批评了我。”
“老师批評了你,你一定觉得有些委屈,我想你打小C肯定是有什么原因吧?”
例二:“我最喜欢的笔记本被弄坏了。”
“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被弄坏了,是挺让人伤心的。”
二、给批评变脸
班级中,总会存在几个“顽固分子”,行为习惯欠佳,与其沟通时也是剑拔弩张。其实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孩子,内心越是是敏感,过多的责骂只会让他们破罐子破摔,习以为常的给自己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不妨给批评变个脸,打消他们内心的顾虑。
我们班的一位同学,行为习惯不规范。一天中午,他因为某件事追着另外一位同学疯跑。我怒气冲冲,正准备严厉批评,可他对我爱理不理,我决定采取迂回战术:
“你不来吃饭呀,可把我着急坏了。”
我说完这句话,他放松多了,脸上僵硬的表情渐渐温和起来。
“你这时一定很饿。”
他露出了憨憨的笑容。
他开始主动和我解释事情的经过。我打断了他:“这时最重要的是吃饭,我们一会聊吧?”
他乖乖地点头,跟着我一起走进了食堂。在饭桌上,他很主动的和我讲解了事情经过,并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与学生相处、沟通是一门艺术。给沟通加上一层温暖的色彩:变“河东狮吼”式的斥责,“指桑骂槐”式的嘲讽为循循善诱的“温柔征服”;多一些换位思考;避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批评,采用“迂回”战术。谈话时,多说“我”,表达情感,与之产生共鸣;少说“你”,让其产生抵触的负面情绪。
三、找准地方与孩子谈心,给你阳光给你灿烂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篇文章,《老师,我想对您说……》:老师,我想对您说,您跟我谈心,能否换个地方。每次您找我去,要么是当着我父母的面,把我的不是一一数落,换来的就是父母的一顿暴揍;或者是在您的办公室,当着其他老师的面,您把我在课堂的表现一一列举,这时其他的老师还会时不时插上几句,众目睽睽下,我好像一无是处,真想挖个洞钻进去;还有就是在课堂上,当着很多同学的面,跟我细细道来,课后总是有同学学着您的模样把我训一下,我的脸面何在……
孩子的这席话是否如一把利剑直逼我们内心?这是孩子的心声,找准与孩子谈心的地方真的很重要。什么样的地方适合与孩子谈心呢?让孩子感到舒服和安全。在选择地方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以下问题:我选的这个地方是要引起孩子的某种回忆吗?或是希望环境能使孩子改变一些什么?或是能拉近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吗?无论如何,这个地方是要让孩子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议。
可以和孩子坐在花园里慢慢聊,也可以和孩子在操场上边散步边聊,还可以和孩子在食堂里边吃边聊。
四、做一个有趣的老师,批评方式多样;
我们在与学生沟通时常用的方式有:责备,问罪,命令,说教,警告,比较,讽刺挖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呢?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和我们配合,而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更不会让孩子们心生叛逆?
1、残缺的小手掌
A同学十分优秀,可是就是爱迟到。各种苦口婆心,可是就是没用。于是在一次班会上,我将所有的孩子们带到操场,让所有的孩子们摆出一个手掌的形状,我给他们定格下这美好的一刻。后来,我拿着照片问学生们:“这是什么?”学生们说:“这是手掌。”这个时候我将其中那爱个迟到的孩子蒙住,又问学生们:“你们看,蒙住一个学生之后,这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残疾的手掌。”有的思考着,沉默不语。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完美和残缺之间 ”。学生们思考这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有的学生填了,完美和残缺之间很不同;有的填,完美和残缺之间就差一点;那个迟到的孩子举了举手,站起来:“完美和残缺之间只差一个我。”第二天,A同学一早就来到了学校。我们相视一笑,笑得特别灿烂。
2 、爱心小便条
B同学们和好朋友发生了冲突,并且动手伤害了他人。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我气急败坏,正准备冲到教室里,一把拽出B同学,决心好好教育一顿。冷静过后,我坐了下来,我脑海中想象着B同学被我骂时耷拉脑袋,一言不发的样子。我决定给B同学写一张小便条:
亲爱的B同学,听同学说你刚刚对好朋友大打出手,我很伤心难过。
我把小便条偷偷地贴在了B同学的课本上。没过多久,我就看见B同学一脸愧疚地站在我办公室门口。
因为这一张爱心小便条,我控制了自己的情绪,避免了对B同学的伤害,我们后来的聊天也十分愉快。
与学生沟通时,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说教模式,做一个有趣的老师,学会创新,用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对自我进行重新的认识。
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当孩子身上出现一些总是无法改变的问题的时,我们就要走进孩子的家庭,与家长携手共育,一起找到症结所在。
父母教育过于苛刻,那对孩子我们就需要充分尊重了,用尊重的语气发言,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讲道理,不妨用用“有时候……会更好”的句式和孩子尝试着沟通。父母教育过于粗暴,那我们就需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用关爱感染孩子。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做一个有情怀的老师,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孩子,尽职尽责尽力,尽心尽智尽情,我想与孩子们的每一次的沟通都会成为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少不了会与学生沟通,可我们经常会抱怨沟通无效。总结一下我们常用的沟通方式:指责埋怨型,强迫规范型,说教啰嗦型。之所以沟通无效,是因为我们在沟通时缺乏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耐心,我们说的话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动,学生内心抗拒,不愿意主动配合,自然沟通效果不如人意。那我们又该如何与学生们沟通呢?使得他们愿意与我们合作呢?
一、做忠实的倾听者,读懂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他们自然会做出好的行为。如何让孩子感受好呢?做孩子最忠实的倾听者,听懂、接受他们的感受。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所表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哦……”“嗯……”“是这样啊……”的话语积极回应他们的感受。有时候肢体动作会比语言更有温度,深情地望着孩子的眼睛,点点头,或是温柔地轻抚孩子的肩膀,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以及尊重,孩子也能够更容易地表达他们所面临的现境。不要担心说出孩子们的感受后使他们更加伤心、难堪,其实他们更需要有人懂他们,与他们共情。
例一:“我今天重重地打了小C同学一拳,老师批评了我。”
“老师批評了你,你一定觉得有些委屈,我想你打小C肯定是有什么原因吧?”
例二:“我最喜欢的笔记本被弄坏了。”
“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被弄坏了,是挺让人伤心的。”
二、给批评变脸
班级中,总会存在几个“顽固分子”,行为习惯欠佳,与其沟通时也是剑拔弩张。其实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孩子,内心越是是敏感,过多的责骂只会让他们破罐子破摔,习以为常的给自己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不妨给批评变个脸,打消他们内心的顾虑。
我们班的一位同学,行为习惯不规范。一天中午,他因为某件事追着另外一位同学疯跑。我怒气冲冲,正准备严厉批评,可他对我爱理不理,我决定采取迂回战术:
“你不来吃饭呀,可把我着急坏了。”
我说完这句话,他放松多了,脸上僵硬的表情渐渐温和起来。
“你这时一定很饿。”
他露出了憨憨的笑容。
他开始主动和我解释事情的经过。我打断了他:“这时最重要的是吃饭,我们一会聊吧?”
他乖乖地点头,跟着我一起走进了食堂。在饭桌上,他很主动的和我讲解了事情经过,并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与学生相处、沟通是一门艺术。给沟通加上一层温暖的色彩:变“河东狮吼”式的斥责,“指桑骂槐”式的嘲讽为循循善诱的“温柔征服”;多一些换位思考;避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批评,采用“迂回”战术。谈话时,多说“我”,表达情感,与之产生共鸣;少说“你”,让其产生抵触的负面情绪。
三、找准地方与孩子谈心,给你阳光给你灿烂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篇文章,《老师,我想对您说……》:老师,我想对您说,您跟我谈心,能否换个地方。每次您找我去,要么是当着我父母的面,把我的不是一一数落,换来的就是父母的一顿暴揍;或者是在您的办公室,当着其他老师的面,您把我在课堂的表现一一列举,这时其他的老师还会时不时插上几句,众目睽睽下,我好像一无是处,真想挖个洞钻进去;还有就是在课堂上,当着很多同学的面,跟我细细道来,课后总是有同学学着您的模样把我训一下,我的脸面何在……
孩子的这席话是否如一把利剑直逼我们内心?这是孩子的心声,找准与孩子谈心的地方真的很重要。什么样的地方适合与孩子谈心呢?让孩子感到舒服和安全。在选择地方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以下问题:我选的这个地方是要引起孩子的某种回忆吗?或是希望环境能使孩子改变一些什么?或是能拉近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吗?无论如何,这个地方是要让孩子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议。
可以和孩子坐在花园里慢慢聊,也可以和孩子在操场上边散步边聊,还可以和孩子在食堂里边吃边聊。
四、做一个有趣的老师,批评方式多样;
我们在与学生沟通时常用的方式有:责备,问罪,命令,说教,警告,比较,讽刺挖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呢?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和我们配合,而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更不会让孩子们心生叛逆?
1、残缺的小手掌
A同学十分优秀,可是就是爱迟到。各种苦口婆心,可是就是没用。于是在一次班会上,我将所有的孩子们带到操场,让所有的孩子们摆出一个手掌的形状,我给他们定格下这美好的一刻。后来,我拿着照片问学生们:“这是什么?”学生们说:“这是手掌。”这个时候我将其中那爱个迟到的孩子蒙住,又问学生们:“你们看,蒙住一个学生之后,这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残疾的手掌。”有的思考着,沉默不语。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完美和残缺之间 ”。学生们思考这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有的学生填了,完美和残缺之间很不同;有的填,完美和残缺之间就差一点;那个迟到的孩子举了举手,站起来:“完美和残缺之间只差一个我。”第二天,A同学一早就来到了学校。我们相视一笑,笑得特别灿烂。
2 、爱心小便条
B同学们和好朋友发生了冲突,并且动手伤害了他人。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我气急败坏,正准备冲到教室里,一把拽出B同学,决心好好教育一顿。冷静过后,我坐了下来,我脑海中想象着B同学被我骂时耷拉脑袋,一言不发的样子。我决定给B同学写一张小便条:
亲爱的B同学,听同学说你刚刚对好朋友大打出手,我很伤心难过。
我把小便条偷偷地贴在了B同学的课本上。没过多久,我就看见B同学一脸愧疚地站在我办公室门口。
因为这一张爱心小便条,我控制了自己的情绪,避免了对B同学的伤害,我们后来的聊天也十分愉快。
与学生沟通时,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说教模式,做一个有趣的老师,学会创新,用有趣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唤醒他们对自我进行重新的认识。
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当孩子身上出现一些总是无法改变的问题的时,我们就要走进孩子的家庭,与家长携手共育,一起找到症结所在。
父母教育过于苛刻,那对孩子我们就需要充分尊重了,用尊重的语气发言,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讲道理,不妨用用“有时候……会更好”的句式和孩子尝试着沟通。父母教育过于粗暴,那我们就需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用关爱感染孩子。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做一个有情怀的老师,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孩子,尽职尽责尽力,尽心尽智尽情,我想与孩子们的每一次的沟通都会成为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