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然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尤其低段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我的小学老师给了我一些启示:数学课也能“画”出精彩来。
我的老师经常会带着一把尺子,出现在课堂上,然后一边画图,一边分析,最后列出算式。当时,我只是觉得“画图”就是把难懂的文字,变成简单易懂图,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而已,从而达到解决这道题的目的。而现如今自己也是一名老师,才发现“画”各种各样的图,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学习方式。
画图或者画画,就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把题目的意思用简单的图形画出来,或者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的。那么图到底应该怎样画?又在什么时候画呢?
一、画在“基本的解决问题中”
数学学科包括许多内容,解决问题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经验告诉我:如若老师引导得好,那么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会比较多。引导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肢体上的,还可以是“画画”。例如,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在计算妈妈买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钱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条裤子(简笔画),写下50元,再画了一件上衣,随着孩子们说“上衣是裤子的2倍”,继续在上衣下方画两条裤子。这样,孩子立刻就反应过来,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的一套衣服是3个50元。”这道题若是直接用倍比方法解答,学生还是较难以理解的。但是画画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相信也会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二、画在“较复杂的图形问题中”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大都有这样一种体会:简单一点的图形问题,孩子们还能很快解决,一旦碰到稍有难度的图形问题时,就有些不知所措了。那是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依靠想象解决问题,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周密,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性。这时,老师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来画一画。以画促思,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三、画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中”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敏捷的、灵活的、肤浅的和独创的,同时也是很容易受到习惯的影响,从而导致思维定势。这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全面、 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在不断地尝试和选择中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数学题目中,有这样一道题,兰兰家住在6楼,每上一层楼需要15秒,兰兰从1楼到她家,共需要多长时间?大部分孩子不联系生活实际就是6×15=90秒。同样,我也没有及时否定孩子,而是静静地在黑板上画一幅图。孩子一下就明白了,原来从1楼到6楼,实际上只走了5个15秒。
有了这一次次的画图经历,孩子在解决类似排队、间隔等问题时,都能主动用画图来解决。我告诉学生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在日常解题时他们可以多运用。
四、画在“学生身陷困境,寻求突围时”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这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议一议。在画的过程中,尝试新的解决策略。
经过在课堂大胆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素材用画图或者画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画图或者画画还能较好地把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画法,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学生可在交流比较中掌握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即使同一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也能激起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散。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运用画图或者画画这一方法,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在画的过程中都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学生们也能从“画”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意识地来 “画”题,能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同时也“画”出了数学的精彩,“画”出了自己的精彩。
作者单位 西安市未央区方新小学
编辑 张晓楠
我的老师经常会带着一把尺子,出现在课堂上,然后一边画图,一边分析,最后列出算式。当时,我只是觉得“画图”就是把难懂的文字,变成简单易懂图,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而已,从而达到解决这道题的目的。而现如今自己也是一名老师,才发现“画”各种各样的图,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学习方式。
画图或者画画,就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把题目的意思用简单的图形画出来,或者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的。那么图到底应该怎样画?又在什么时候画呢?
一、画在“基本的解决问题中”
数学学科包括许多内容,解决问题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经验告诉我:如若老师引导得好,那么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会比较多。引导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肢体上的,还可以是“画画”。例如,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在计算妈妈买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钱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条裤子(简笔画),写下50元,再画了一件上衣,随着孩子们说“上衣是裤子的2倍”,继续在上衣下方画两条裤子。这样,孩子立刻就反应过来,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的一套衣服是3个50元。”这道题若是直接用倍比方法解答,学生还是较难以理解的。但是画画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相信也会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二、画在“较复杂的图形问题中”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大都有这样一种体会:简单一点的图形问题,孩子们还能很快解决,一旦碰到稍有难度的图形问题时,就有些不知所措了。那是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依靠想象解决问题,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周密,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性。这时,老师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来画一画。以画促思,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三、画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中”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敏捷的、灵活的、肤浅的和独创的,同时也是很容易受到习惯的影响,从而导致思维定势。这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全面、 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在不断地尝试和选择中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数学题目中,有这样一道题,兰兰家住在6楼,每上一层楼需要15秒,兰兰从1楼到她家,共需要多长时间?大部分孩子不联系生活实际就是6×15=90秒。同样,我也没有及时否定孩子,而是静静地在黑板上画一幅图。孩子一下就明白了,原来从1楼到6楼,实际上只走了5个15秒。
有了这一次次的画图经历,孩子在解决类似排队、间隔等问题时,都能主动用画图来解决。我告诉学生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在日常解题时他们可以多运用。
四、画在“学生身陷困境,寻求突围时”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这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议一议。在画的过程中,尝试新的解决策略。
经过在课堂大胆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数学素材用画图或者画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画图或者画画还能较好地把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画法,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学生可在交流比较中掌握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即使同一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也能激起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散。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运用画图或者画画这一方法,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在画的过程中都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学生们也能从“画”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意识地来 “画”题,能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同时也“画”出了数学的精彩,“画”出了自己的精彩。
作者单位 西安市未央区方新小学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