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教育课,长期以来,一直沿着传统教育的轨道,偏重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而较小涉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改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及可行性。本文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试图从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紧扣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活动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拓展或延伸思想品德教学渠道,以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客观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那么在学校现有资源和办学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最为有效呢?这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课改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根据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径。比如可以开设定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开设兴趣活动课,出心理版报等等。学生在学校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学习,那么学习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从根本目的上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必修课。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1.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假如说学生的“心理”是一方生机勃勃的沃土,那么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开垦,使这块沃土地与空气充分接触,得到充足的阳光、水分和矿物质,生长出各种绿色植物,美化世界。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剖析自己内心世界,学会分析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能适当调整,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有问题就找教师,过分依赖于教师的帮助。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就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关系而言,前者为后者的培养准备了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的表露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自卑或自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他就会因为不能够正视自己而自责或怨天尤人,或因为交往活动不足而很少有机会体验到他人的爱心以及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体验,因而也就很难养成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一类的优良道德品质。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了心理基础,也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
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是封闭性的,他们大多羞涩,胆怯,压抑,不愿自我暴露,因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教学,如果一直沿着传统教育的轨道,偏重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较小涉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则难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谐的发展,课改的全面落实。
因此,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自知自控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应变能力等等。
2.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我们应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作一下分析,了解初中生的一些心理特点,以便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避免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而选择一些使我们的教学能顺利开展并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收获的内容。
2.1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首先,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时,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同时,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压力和苦恼。其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这个时候,他们特别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自我意识增强。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并表现出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心理冲突和矛盾。
2.2 注意挖掘课本中的心理素质因素。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课本中的心理素质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对此,本人就教学工作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客观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那么在学校现有资源和办学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最为有效呢?这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课改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根据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径。比如可以开设定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开设兴趣活动课,出心理版报等等。学生在学校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学习,那么学习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从根本目的上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必修课。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1.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假如说学生的“心理”是一方生机勃勃的沃土,那么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开垦,使这块沃土地与空气充分接触,得到充足的阳光、水分和矿物质,生长出各种绿色植物,美化世界。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剖析自己内心世界,学会分析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能适当调整,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有问题就找教师,过分依赖于教师的帮助。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就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关系而言,前者为后者的培养准备了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的表露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自卑或自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他就会因为不能够正视自己而自责或怨天尤人,或因为交往活动不足而很少有机会体验到他人的爱心以及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体验,因而也就很难养成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一类的优良道德品质。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了心理基础,也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
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是封闭性的,他们大多羞涩,胆怯,压抑,不愿自我暴露,因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教学,如果一直沿着传统教育的轨道,偏重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较小涉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则难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谐的发展,课改的全面落实。
因此,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自知自控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应变能力等等。
2.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我们应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作一下分析,了解初中生的一些心理特点,以便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避免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而选择一些使我们的教学能顺利开展并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收获的内容。
2.1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首先,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时,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同时,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压力和苦恼。其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这个时候,他们特别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自我意识增强。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并表现出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心理冲突和矛盾。
2.2 注意挖掘课本中的心理素质因素。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课本中的心理素质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对此,本人就教学工作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